张译演警察,观众看腻了吗?
电影《三大队》的豆瓣高赞评论里有一条写到,“怎么又是这几个人演。”
翻看演员表,确实都是熟面孔:张译和王骁、高叶合作过《狂飙》,张译和张子贤合作过《万里归途》,张译和魏晨合作过《八佰》。

组合的交集是张译。今年简直是他的丰收年,年初《狂飙》,年尾《三大队》,张译都演警察,很多观众看《三大队》时,都有种“安欣登上大银幕”的错觉。有观众促狭:张译“可以试一下离开这种戏路一阵子了”。
离不离开说不好,“劳模”首先可以立住。今年的劳模不止张译,周冬雨一年内上了五部电影,大鹏导演加参演的电影加起来也有五部。除此之外,黄渤、刘德华、林家栋,闫妮、张钧甯、惠英红等演员,都有三部以上的作品。
作品之中,有些是积压作品。张译的《刀尖》是2018年的作品,周冬雨的《坚如磐石》是2019年的作品,黄渤的《涉过愤怒的海》也在2019年就已经完成。

疫情后,影视行业逐渐复苏,空荡的排播期给了不少积压作品机会,头部演员的市场影响力强,作品获得释放的机会比较优先,逻辑上很正常。
然而,这些演员大量作品出现的同时,一个新的行业现象随之而来:很多观众发现,不仅仅这些演员变“劳模”,他们所演绎的角色,也有一些同质化的倾向。例如,张译在《三大队》《他是谁》《狂飙》中都是追凶警察,周冬雨在《燃冬》《鹦鹉杀》中都是文艺少女。

类型角色反复出现,甚至开始成为类型片的突出特点,有观众开始表示抗拒和质疑。在《三大队》的路演,张译就曾表示有人曾劝他别老演警察,要不然观众容易说角色重复。
类型标签正逐渐拓印在演员身上。不过,相比在熟悉领域游弋的类型导演、类型编剧,“类型演员”的概念略微有些微妙:有人认为演员本应多变,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概念并不新鲜,这一概念的特殊性和通用性各占几分,其实也反映着当下电影市场的某些切面。
演员的类型
翻看张译、周冬雨等演员今年的作品,可以发现,虽有积压片,但并不占主要位置。
张译今年共有4部电影,3部电视剧。除了《刀尖》,《无价之宝》在2021年完成,其它作品《三大队》《满江红》《欢颜》《他是谁》《狂飙》都是在2022年拍的。
同样,周冬雨今年5部电影中,除了《坚如磐石》,《燃冬》《长空之王》《热搜》《鹦鹉杀》以及客串的《长沙夜生活》都拍摄于2022年。

造成头部演员大量密集拍摄的原因跟市场环境不无关系。疫情期间,影视行业在投资层面暂时收窄,有限的资源倾斜向头部演员,以此换来更大的投资收益比。
不过,这一现象其实早在疫情之前就经常发生。以雷佳音为例,2018-2019年他接连拍摄了《吹哨人》《刺杀小说家》《古董局中局》《悬崖之上》等电影,其戏约上升的转折点与他首次提名白玉兰视帝的关键节点高度重合。
可见,疫情影响只是短期内的诱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演员知名度的提升。2021-2022年密集的戏约期,和周冬雨荣膺金像影后、张译折桂金鸡影帝的时间产生了某种契合。

制片人小伊(化名)告诉毒眸,奖项的加持一方面是对演员演技的肯定,但更多体现的是其角色获得大众认可,即观众缘与国民性的提高,这对于项目制作方来说非常重要。
深入人心的角色,意味着演员在大众心中有了具体的形象。惠英红凭借《血观音》摘得金马影后后,就在大众心中确立了一个复杂母亲的形象,自此相似角色邀约大量出现,今年的《拯救嫌疑人》《瞒天过海》里,她都在饰演母亲。

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有效的市场运作对每部电影的计划要求就是要有一个意象可以便捷、直接地和大众沟通交流。而明星常可以使影片的概念具象化。”在有了这种概念上的高度创意之后,风格和叙事的内容就可以水乳交融,明星成为了“电影画面”的最突出表达者。
其实,从早期的好莱坞电影开始,这种类型的划分并不鲜见。在打造了各种“类型电影”的思路之下,将电影演员归类为各种类型,也是一件顺理成章。比如,亨弗莱·鲍嘉是硬汉代表,玛丽莲·梦露是性感女神。类型演员逐渐成为类型电影的承载者。

小伊提到,如果项目采用类型演员,观众立马就会意识到作品的类型,但如果类型演员不够,片方可能就要花很多宣发费来加强观众的认知,关键是,还不一定能达到效果。
以喜剧片为例,宣传再多笑点,也抵不过一个沈腾出演。甚至,观众用沈腾参演时长和分量,创造了“含腾量”一词,来辅助判断喜剧的好笑程度。
正因如此,制片方想尽方法用类型演员来博取观众注意,不惜在海报宣传中将类型演员放置主位,或者在预告片中剪辑大量类型演员的戏份。
《你好,李焕英》当中沈腾尚且算重要人物,观众还能因为电影本身质量忍受这一现象,但质量一旦不能得到保障,就会成为某种败笔,《日不落酒店》中,沈腾甚至只是广告牌都被用来宣传。

片方出此下策,就是看中了类型演员带来的票房潜力,希望通过“类型演员”寻求一份保险。可对演员来说,“类型演员”这个身份是安全的吗?
主动贴上标签
“百变”、“千面”长期被认定为评判演员的最高评价,但在具体实践当中,很多语境下,这种评价对很多演员而言意味着面目模糊,反会错失机会。
“其实有些演员贴上类型标签是比较开心的,因为很多演员是没有标签的,在选角的时候就很难被找到。一个类型项目需要找演员的时候,肯定是先顺着有过类似作品的演员去找,如果不在这个‘类型货架’上,那想要被找到,就像大海捞针。”小伊说道。
一般来说,演员更多是被选择的一方,想要被投资方注意,观众看见,就需要特色鲜明的类型标签确立个人价值。

况且,类型演员的要求也没那么简单,不仅要外形契合,还要内在适合,需要不断试炼才能达到基本要求。
《电影艺术词典》就收纳了“类型演员”这个词,释义是“在多部电影中经常扮演同一类型角色的演员,这类演员大都在外部形象上,或内在气质上具有较为鲜明的某一方面的独特之处和独特魅力,这种突出的特色使其很适合扮演某一类型、某一阶层的某些人物。”
演员重复出演类似角色,强化了观众的印象,也让选角的一方有了参考标准。同时,同样的角色,演员也可以进行不同样貌的呈现,磨砺演技。
对于演员来说,“类型化”看似是局限,实际是建立了不可替代性。
业内也总结出了“类型演员”一条基本的成长路径:“从作品积累到观众认知,再到重复生产,然后类型固化,再寻求类型突破,”小伊强调,“很多时候演员需要贴上标签,才能考虑撕下标签的事。”
但是,类型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必须要形成更广泛的观众印象。有些演员有特色,但是国民性不足,依旧难以成为市场的绝对人选。蒋奇明,尹昉,李梦等演员特色鲜明,但大多以配角出现。

而一些通过新途径进入影视行业的类型演员,比如网红、脱口秀演员等,名气盛,类型突出,也很难被资本选中。
小伊解释道,“综艺这类途径成名的类型演员,名气周期短,拍摄一部作品一两年后这个人可能就过气了。”
影视行业市场风险高,不确定性因素多,项目成本大,相比演员本身,投资者常常会更加谨慎。
电影是唯票房论,评判标准单一,在演员的选择上,标准更为严苛。一方面,类型要求高,类型标签能打通观众层,塑造大众对电影的基本印象,另一方面,国民性强,个人价值能给予基本的票房保证。
层层筛选要求下,当下市场挑选出的类型演员往往也是最有票房价值的演员。在个人票房排行榜上,吴京,沈腾,黄渤、张译、王宝强赫然在列,第一位破百亿的女演员马丽,也有着突出的喜剧类型特色。

相较而言,剧集和电影因制作逻辑不同,类型演员的选角逻辑也颇为不同。
剧集的评价标准多,既会选用流量明星出演古偶现偶,追求剧集热度带动平台观众基数,也会挑选类型演员出演一些有品质的剧集,为平台提供品牌价值。
《隐秘的角落》里的“坏小孩”荣梓杉,《漫长的季节》里的“街头混混”蒋奇明,《狂飙》里的“大姐”高叶,都是在品质剧中被观众发现的类型演员。

正因如此,剧集相比电影的试错机会更大,内容创新性会更强一些,类型特色演员更容易发掘。
可见,无论是电影严苛标准下的“类型演员”,还是剧集筛选出来的“类型演员”,都在预示着此类演员的大量出现,并逐渐引起大众与市场的注意。
更缺“类型女演员”
当被问到目前市场有哪些类型演员比较稀缺时,制片人林耳(化名)表示,以她的观察来看,类型化的女演员比较稀缺。
这种情况也明显反映在票房上,在个人票房排行榜里,破百亿的女演员只有马丽和周冬雨,排名前十的女演员中,有四位是出演“漫威”系列的国外女星。
女性类型角色的缺失,导致电影市场长期以来以男性角色为主导。今年春节档上映的七部电影里,唯一有女主角色的只有《交换人生》。类型女演员缺失,反过来影响着头部电影类型的选择——这有点类似“鸡生蛋蛋生鸡”之类的诡辩,但终究指向着当下影视市场的一些可能的进步方向。

在与毒眸的交流中,小伊同样提到,目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类型演员太少,项目在选择时,选角方向往往集中在几位演员之间。这也造成了近些年的项目主演大多是几位头部演员的排列组合。
这成为了“类型演员”的另一个显著负面影响:当内容理解的专业度缺失,让影视投资决策偏向保守于符号。这让本就稀缺的类型演员进一步集中,也消解了影视工业化本来带来的进步,这是值得警惕的危险。这种现象并不能对标筚路蓝缕时期的好莱坞,也与当下中国影视的发展水平形成错位。
港片的兴衰可以构成某种参考。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等演员常年多次随机组合出演动作片、警匪片等类型片,造成了观众的审美疲劳。往年港片均有10亿票房以上的作品,但如今港片颓势明显,今年电影市场复苏,但票房最高的港片《扫毒3》也只有2.84亿票房。

频繁刷脸的类型演员长久出现,一方面在消耗观众缘,消耗演员的创作才能,另一方面也挤压了其他演员的上升空间。
与此同时,演员的自我认知也有待提高。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孙德元曾表示,“随着电影市场的逐步开放,在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类型产业结构之时,中国类型电影就面临着类型的多元和杂糅,这直接导致演员的类型定位不清,表演在类型化和非类型化之间摇摆不定,成为一种表面的泛类型化表演形态”
部分演员始终在寻求突破,失去自我特色的类型发掘,长期的唯流量论又破坏了他们的自我认知,造成了自我认知不足,无法成长为市场需要的类型演员,长期处于供需的误认之中。

想要提升类型演员的数量和质量,在小伊看来,市场恢复活力至关重要。“项目多了,意味着机会多了,类型演员出头的机会便多了,资源不会那么集中。类型演员种类多了,项目也就有了更多成功实践的可能。”
类型演员与市场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类型演员也并非是行业特殊时期的特殊弊病,实则是行业成熟化的一个新转机。
类型生产的前提是完整、系统的电影工业体系,当产业格局逐渐落成,意味着类型化、标准化、工业化的行业规则正在渗入到各个工种,演员自然无需回避。
目前来看,问题的关键不是张译和周冬雨大量同质化的角色,而是我们还需要看到更多的“张译”、“周冬雨”。
毒眸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明星批量制造下一个“LABUBU”
- 横屏短剧,夹缝求生 (1人喜欢)
- 户外游戏综艺3.0时代,接下来该怎么走? (1人喜欢)
- 古装探案版图持续扩张,爱奇艺“三连MVP”稳坐C位 (1人喜欢)
- 播客,“互联网鸡肋”的生与死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612篇内容 · 22.4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64.9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322篇内容 · 10.4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204篇内容 · 13.4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287篇内容 · 18.0万次浏览
- 许倬云去世4323篇内容 · 8451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44篇内容 · 23.3万次浏览
- 奇思妙想的夏日创作39篇内容 · 4.1万次浏览
不是他演的腻是剧情质量在下降,其实这个现象张若昀在播完赘婿后也存在,都是一个共同规律:剧情节奏过于拖!
角色性格经历完全不一样 一旦去看电影就会忘记演员是谁 你说的那个评论也许根本没有看过电影 电影该让观众去评价
「内容不可见」
这类型剧情感觉没什么突破
人家可能是部门指定代言人,腻不腻不影响他接戏
,
说得有道理,梁家辉演技也很顶,感觉就是一直"影拋脸",反而影响了他; 对演员来说,还是要有一定可以被人记住的特质,在这个基础上拓展,才发展得好
周冬雨就不要提了吧
没有。太像,神似,无出其右。
可是张译最好的角色我觉得是秦驰和何立。
梁韩伟属于什么演员啊?
你说的不准确,不是说见的多了就怎么样,脸就是一样的脸,那你生活中的人你不得疲劳死?但是张译塑造的人物形象确实是每一部都符合角色。不能都是因为警察就说疲劳,警察他都演的不一样。当然现在生活压力大,反派更🈶张力,比如何立,董小凤,但是真正的演技还得正派来考验,所谓好人难当吧
头部演员已经有立足的角色,已经可以吃饱就需要吃好了吧,关键是挑战反差大的太冒险怕被骂
张译得奖的几个角色没一个警察,科学家高远、特工张宪臣、杀手董小凤、企业家陈江河……可能他演的几部警察片热度都挺高,给人错觉他一直演警察吧
评价还是冷静的。我比较喜欢张译在团长、鸡毛和八佰的角色,警察角色本身就有其局限性,而且很大程度上要看编剧怎么写,如他是谁的烂尾,其实有多少是演员的问题呢。狂飙是好剧,但是这种爆火我一直不以为然,很容易让我想起当年的古惑仔现象,反角有天然的演绎空间和优势,但是对社会不一定是好事,例如高启盛的行为,可能会有模仿的。随便写一点,不站立场,只能空谈,说人家不够好纯粹是站着说话,想象和实践之间本来就有一条鸿沟。纯逗一乐
我快看腻了说张译演警察大家看腻了的稿子了……
呵 演艺圈和各有各的圈子 自己人找自己人玩 哪个电影都是“怎么又是这几个人” 你别管他瞎扯
我觉得他可以演点其他角色了
刚看完他那个三大队的电影,程兵演得好,有筋骨还有韧劲儿,说真的这类型角色还得是他,有那感觉
演技绝对有,只是近几年角色人设重复太多了,不一样的一年最多一部,年年都爆,何立、陈江河、董小凤、高远、张宪臣、老算盘、孟烦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千万别看,我担心你走不出来,太沉重了)……影帝视帝拿到手软,张译不缺演技,希望对剧本好好把握,演其他更新的人设。
很腻
三大队好看
演得好就无所谓啊 有些人真就是闲得慌挑着挑那
演技一般且有倒退迹象的张译火的莫名其妙
初心是史今班长,可是我真受够他的脸了。老有一种我是个很有演技很努力的实力派演员的感觉。
我喜欢看张译演警察,他太适合啦好帅好帅
张译演戏不走心,根本没有进入角色,一大半靠化妆师带来的特写和别扭的走路姿势。戏子无义说的就是张译这样的,团长里好几个演员都没走出来,只有张译片叶不沾身。
你写东西前先把逻辑理顺,这也太乱了
不是演警察看腻了,是这个演员不走心的表演看腻了。
这些年内地上映的港产片,来来去去都是那几个香港老影帝排列组合,你分得清哪部是哪部吗,反正我是分不清,我觉我要是他们得跑错片场
张译只有《我的团长我的团》孟烦了这个角色最好。 不要再演警察了,本来就是个邪性痞性人,装一本正经
感觉是媒体这几年对他过度吹捧了,《狂飙》我给了五星(4.5),但不影响我至今不明白为什么全剧只有张译有口音。不同情绪的眼神+略微颤抖的嘴唇已经是标配了吧,感觉演技已经有了套路,是不同排列组合的拼盘而已。别人不知道,反正我是看的腻腻腻腻的!同理还有靳东,以前确实都特别喜欢过,但现在看见他俩基本绕路走,粉丝别杠,他俩再好,演技登天,我看腻了不喜欢了你管得着么!
有没有可能是前两年因为疫情不想上,都囤到今年来上,所以看起来很多? 演员很多时候不是他们自己能选的,有一个突出的特色,能够用这个持续有片约、赚到钱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可以去看看回头高叶的采访,不是她想做大嫂。
他演的角色类型够多的了,你是不是就看他演警察了,其实无非就是看腻了,开始挑毛病了,但我觉得他的演技没问题,无论是演警察还是演坏蛋,我也希望他演演别的类型,一个好演员干嘛老演一个类型,浪费
中国电影陷入了一个怪圈!不好好提升剧本创作,只是一味的迷信大牌演员!最后遭遇滑铁卢再正常不过了!张译,周冬雨这样的类型演员看多了就会觉得烦!所以适当发现新人,或者这些大牌类型演员挑战自己不一样的色才可能焕发自己的新银幕形象!本来演员演员就应该演绎啥像啥!除了格外特殊的经典人物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必须挑美貌出众的演员还必须年轻!其余普通人的角色,一个好演员必须能演出不同的样子和气质才算是好演员!个人很喜欢女演员丁嘉丽,这个演员不能说演技惊人,但至少她的每一个角色不雷同。属于剧抛脸!
我看了狂飙 三大队 和一点点他是谁 感觉性格上虽然有相似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 安欣一直比较纯洁 有点脱离现实的理想化 他的动机是为了美好前景 程兵是很接地气的警察 动机是责任 卫国平我不算太了解 他的动机应该是报仇也是一个、承诺吧
“很多时候演员需要贴上标签,才能考虑撕下标签的事。” 当内容理解的专业度缺失,让影视投资决策偏向保守于符号。这让本就稀缺的类型演员进一步集中,也消解了影视工业化本来带来的进步,这是值得警惕的危险。 喜欢这篇
没有
张译的演技我是完全get不到的!
讲真他演技无话可说,但还是觉得角色、故事原因都差不多!!从核工作、狂飙、外交、三大队相当雷同了,一直执着不甘等等的情绪,甚至有些表情都一样。满江红倒是有意思了,我都有不敢说我看腻了 怕别人觉得我山猪吃不了细糠哈哈哈哈 考虑下别的戏路吧!好演员可塑性高啊 期待他带来的惊喜
不是演警察看腻了,是对这个演员看腻了,演什么都一个样
好演员他就是拍一万部也是好的
张译在团长中的孟烦了 估计他自己都超越不了
程兵和安欣完全不一样好咩
电影没有电视剧好看。这是我的感觉
不要有那么高的要求,同质化是演员难以逾越的鸿沟,王志文、陈宝国、陈道明、梁朝伟、古天乐这些人都一样,甚至梁家辉也一样,要不文艺如光绪,要不狠辣如大D,要不无厘头如段皇爷。
那个脸型其实演奸诈小人或者什么飞天盗什么的才是最合适的,压根就不适合演警察,这脸型不够正气
反正我是看腻了
似战狼真犬奴……看吐了,不只是腻
我还是喜欢雷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