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 春——一眼望三国,不是魏蜀吴
摘自《康辉咬文嚼字》康辉
介绍过龟兹古国这个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阵,我们再聊聊中国东北边境一个曾经是“日本道海上丝绸之路”的地方: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珲春市。很多读者会下意识地读出这个城市的名字:“huī”春。因为我们都知道有个地名叫瑷珲(Àihuī)。但是“珲”是多音字,“珲春”这座城市的读音应该是“Húnchūn”。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珲”字这两个读音的释义也只用于“瑷珲”和“珲春”两个地名中,没有其他解释。《说文解字》中还没有收录这个字,北宋时期官修的韵书《集韵》中有记载,“珲”字只有一个读音“hún”,指一种美玉。
“珲春”作为地名最早见于《金史》,写作“浑蠢”,这两个字现在看来都不是很美好,但它主要起的是记录地名读音的作用。《明史》中也延续了“浑蠢”的写法。这个词在女真族语言,也就是后来的满语中是“边地、边陲”的意思。“浑蠢”在其他史料中还有“浑淖浑”“温车恨”“浑蠢浑”“训春”等多种写法。根据《珲春县志》和《珲春乡土志》记载:这个词的读音是魏晋时期“沃沮”的变音。“沃沮”的意思是“森林部落”。南朝刘宋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有这样一段关于“沃沮”的描述:“武帝灭朝鲜,以沃沮地为玄菟(tù)郡。”

清代曹廷杰撰写的《东三省舆地图说》中将“沃沮”写作“窝稽”,“亦曰乌稽,亦曰阿集,知两汉之沃沮,南北朝之勿吉,隋唐之靺鞨,皆指此也。查两汉沃沮有南北之分,当以长白山为限,在山南者为南沃沮,在山北者为北沃沮”。北沃沮就在吉林珲春一带。说到“隋唐之靺鞨”,我们自然会想到隋唐时期的渤海国。当时靺鞨族在今天中国的东北地区、朝鲜半岛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建立了渤海国。713年,唐玄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zuò)荣为“渤海郡王”。762年,唐朝又将渤海升格为国。
在全盛时期,这里更是拥有“海东盛国”的美称。从诗人温庭筠《送渤海王子归本国》的著名诗篇中,我们可以看出渤海与唐朝的亲密关系和文化交流盛况。诗中说:“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

渤海与日本也曾有过非常密切的文化交流,曾开辟了穿梭于日本海的“日本道”作为往来通道。渤海向日本输出东北特产的兽皮、人参、蜂蜜,日本向渤海输出彩帛、绫、绵、罗、丝等丝织品。两国使臣吟诗唱和,在文字、音乐、舞蹈等各个文化领域都有相互交流影响。

珲春这两个字第一次在官方出现,是清代康熙五十三年,也就是1714年时,清政府设珲春协领。1869年到1875年间,大批朝鲜人由于饥荒、战乱,纷纷越过图们江垦荒谋生,形成了珲春朝鲜族的雏形。
珲春市有一处名胜区是防川村,位于中朝与朝俄界河图们江的日本海入海口,隋唐时是重要的“日本道海上丝绸之路”,如今的“东方第一村”,在这里,我们可以体验到“一眼望三国”。因为它刚好地处我国像雄鸡一样的版图的鸡嘴的位置,当地就流传这样一首诗:“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花开香四邻,笑语传三邦。”防川有一段公路叫“洋馆坪路堤”,是图们江的江堤。路的一侧是中国,另一侧就是我们的邻国俄罗斯的领土了。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珲春,以及曾经的渤海国的历史非常纷繁复杂,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向大家介绍了,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在历史书中丰富自己对这里的认识,要记得在查阅资料时,不要把“珲春”这个地名读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