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回路:启》简评
首先祝贺华南农业大学推理协会成立十周年!这次收录的篇目还是挺多的,各篇也有各篇的特色,称得上质量不错的一本会刊。不过朋友说我之前评《伪证之书VOL.2》还是太吻合了,所以这次评价会更严苛点,更多是指出个人认为各篇存在的问题,还请各位老师多多包涵。
注:以下各篇评价严重泄底,慎入!
协奏曲
《倾斜的角度》 玖鹤
读下来第一感觉是作者创作谜题应该比创作小说要多,整篇都显得太急了,急着去丢出解答。这并不是说谜题与小说部分的比例分配有问题,而是解答和谜面部分的处理存在巨大差异。虽有努力地丰富闲聊、行动这些内容,但能看出作者对此并不熟练,其中很明显的一点便是谜面叙述的混乱。砍头、钥匙、路线、众人行动,这些如果处理妥当是可以取代刻意营造的闲聊或“注水”的描述的,谜面呈现的效果会好很多,也能让读者对解答的观感好上不少,从而避免大家提到的自说自话问题。另外,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致敬《土楼杀人事件》的意思,方便撤退、掩护的建筑还有利用绳子脱逃都想到了这本(虽然后者蛮常见)。倾斜没怎么用好(尤其对比后面某篇),坑道、接触,读者基本能看出来,另外真解答的设置也略显草率。总的来说是内容很丰富的一篇,但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6/5
《夏令营》 愚者
也是谜题味很重的一篇,不过这篇和上篇比起来流畅度好了不少。那么我为什么说这篇谜题味重呢?这无关推批人设,主要是三方面:1、现场的描述太过细致(包括两人调查的方式,不像是为了体现二人或者作者的严谨,更像面向读者解题而事无巨细地展示)。2、逻辑呈现的方式,最后的解答并不像小说那样是为了展示多么巧妙的逻辑链或切入点,而像是出题人给读者圈出得分点后展示答案(注意是展示,而非推理),这点其实和1是相结合的。3、老套模块的组合,红绿色盲、绳线、电磁、冰块、塞钥匙……这些梗实在是太老了,但正是因为老,所以能作为便利的模块加以组合用于谜题创作(不过也是一些比较古老的谜题了)。正因如此,本篇在我看来是缺乏灵气且只要肯多写就能达到的作品。除了流畅之外,个人喜欢的可能就是作为盲点存在的绕圈路径了。
3.8/5
《非致命魔术》 李希特
看标题景、看动机背应该有致敬诺兰的《致命魔术》。谜面很精彩,叙述也没大问题,鸽子、气球那段密集的伏线设置也挺巧妙,解答也很流畅。但推到气球之后的推理在我看来就是胡扯了,给我一种作者没学好物理的感觉(有几处都不是可行度低,而是根本不可能的程度)。个人的建议是不要为了公平而安排彩纸这些明显的小线索,还专门“设计”一套推理来解释,或者直接安排一名共犯也会好些(感觉又回到了小说和谜题的取舍问题)。
4/5
《关于我穿越成为魔王想要侵占勇士身体却被杀死这件事》 无咎
有点可惜的一篇。不知道起这个标题是不是想通过“穿越”一词误导读者,但游戏的影子还是太明显了,所以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在最后设置这一揭示(或许不是想给出意外结尾)。不过这个游戏真的能给玩家提供这么多现实世界的食物么?但这也不重要,看完解答大概明白了整个背景:操纵魔王的玩家任务大概是与勇士交换身体?而知道魔王意图的众人发现死去的魔王第一反应是魔王完成了身体交换(交易)并杀掉替换后的魔王掩盖?实际上假凶手的想法则是以为提出交换的魔王有什么其他目的,担心同伴被蛊惑,所以想提前杀死魔王。但没得知魔王目的的真凶的动机似乎并没提到,单纯是因为对方是魔王么?总之整体的感觉就是这样,作者想写的很多,但在解答时各方面处理得并不清楚。当然这和设定的繁杂也有关,设定实在是太多了,很多又没有解释得很清楚(比如前面提到一天只能使用三次技能,后面的意思似乎又是12点后就是另一天(里哈根的标记那里),规则重启。如果是这样就没法根据12点后众人的技能使用情况判断12点前的行动(牧师那里)了?)。设定如此多的同时对每个设定的利用也必不会充分,但从创作角度,作者这样设计却会便利很多吧?尽管如此,个人还是建议作者先用好可数的几个设定。最后还有点,有些对话省略主语,但实在分不清是谁。说这么多的原因还是本篇前部分给了我久违的小说感,后部分作者个人视角却掺杂太多,如果读者完全跟着作者的思路可能还好,但对愿意独自思考的读者来说还是太乱了。
4/5
《<莫格街凶杀案>“凶杀案”》 Aya_010
“协奏曲”部分最喜欢的一篇,密室的盲点、巧合、光、短篇的切入、多情况分析,都很喜欢;后续关于who与why对前文的伏线回收也可圈可点,可以说是正统而完成度又很高的日常之谜。唯一不太喜欢的可能是最后一个伪解,“我”对“凶手”真实动机与想法的猜测太偏了,这部分很多推论也有点自说自话感,设计较重。所以个人认为在最后的伪解答中“我”提出矛盾处后,直接给出“凶手”对真解的解释,这样会更好。
5-/5
《寻找中国推理之源:综评“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丛书》 Z总监
对“中国近现代侦探小说拾遗”丛书两辑八册的分册介绍。没想到我们晚期民国时期的侦探小说也涵盖了这么多类型和风格,被安利到了。
弦外之音
《伞的踪迹》 祟铃
文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整体感觉不太有趣,像是用来练习逻辑的小习作。
3.2/5
《密室里的奖杯——名侦探陈慧千的第一案》 惊蛰小卖部
这篇儿童视角要好些了,也是很流畅的一篇。手法还是作者一贯爱写的的学科小知识运用,虽然更多只是停留在想象上,但整体还算是蛮有趣的。个人不太满意的是凶手的手法与动机在其形象刻画上有点矛盾。
4.3/5
《吃点夜宵怎么了?》 成像
和一句话推理类似的的发散式脑洞推理,这样的推理难点在于如何平衡公平性。本篇的作者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想到用日常常用的手机输入法来解决这一点并尽力“结合”前文伏线给出解答。创新之处是值得肯定的,但可惜的是不能细想。只要读者细想,就会发现作者推理无非是建立在对失误输入过程的联想上,而包含这么多失误的条件本身则是难以相契合的(换种说法就是单一点的推断没问题,但连在一起就有问题了)。我想作者大概是想到一个对应的点就构思一段逻辑,最后再将几者结合在一起(最后的大跳跃也能看出来)。这样的写法在处理平行的真伪解答还尚可,但对一个完整的解答而言就不太好了。但若是承认这一结果,跟着作者思路去解释原因,那么读者大概是会买账的。P.S.本文的文字也太口水话(口语化)了,这应该符合作者自己的用语习惯,而这种习惯又恰恰不是我喜欢的那种……
3.8/5
《密室杀人0%》 木易
比较平淡的一篇,密室是封得很死,但解答也确实是究极老梗组合。本以为“我”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与朋友聊天时会有什么意外的超展开,并以此解决密室,但实际上……感觉是作者日常思考自设一个谜面,并给出解答的产物(因为我那篇《亚瑟王的邀请》也是这么来的)。作者自己创作时可能会觉得从封得很死的谜面找出一条道路很厉害,但要明白站在读者的视角却不是这么一回事的。希望作者未来能写出更好的作品。
3.2/5
《斩首游戏?XX游戏!》 猫的薛定谔
乐子人(物理上)推理,很欢乐的一篇。也是之前就读过了,与先前的版本相比多了为结尾对无头巨型积木人的解释。个人是觉得不如不加这一节啦,原文很好地停留在皆大欢喜的结局,“一小时后,主妇‘复活’”的结尾短句也很有力。在这么短的篇幅里给出这么多内容在我看来就比较合适了,推理方面更多是图一乐(这点从致敬还有最后关键节点丢图的恶趣味也能看出来),个人觉得是达到了作者预期的效果的。作者大概是想将第一次揭示积木水面设为误导,避免读者看出第二次的积木人真相,但强调苍蝇那里感觉就很明显了。其余喜欢的点还有职业(随意)取名对积木人的暗示、那个示意图伏线(听作者说创作点就是这个,还挺神奇)以及开篇揭示真相的“我的生活离不开积木”。最后附一个对“我是谁”的解答:推理一,最后一节以第三人称称呼主妇和护士,说明“我”是警察、小蓝或医生。医生视角的章节是D开头,这篇是S,排除医生,只剩警察和小蓝。警察应是一贯的暴躁口吻,而非这么冷静地给出真相,猜测应是小蓝;推理二,前文提到“新来的”是因工作与医生相识,这里就暗示“新来的”是护士(后面看得清图的话也能直接认出)。那么“新来的”视角节名以N(Nurse)开头,医生视角节名以D(Doctor)开头,最后一节就是以S(Station Staff)开头的小蓝视角了。
4.5-/5
《在体育馆》 山木
应该是截止目前作者创作的四篇《在》系列中最喜欢的一篇(《在体育馆》>《在蓬莱山》>《在盘龙岛》>《在龙飞渡》)。文风很舒服,相比于另外三篇更符合个人审美;案件的核心是建立在几次误认、误解上,也契合个人喜好;收尾也是颇具朦胧意味,这种不道破的处理也合个人口味。个人唯一不喜欢的点可能就是篮球赛和核酸的叙诡了,这样面向读者误导在完整的故事中会让我觉得稍显违和(虽然明白作者是想借此掩盖手法,但还是觉得有点破坏意境。可能替换“球衣”、“活动”这些模棱两可的词会好些?)。
5/5
《从昆虫生态审视人性的黑暗——山口芳宣论》 本格推理の喵
没听过的推理漫画增加了,安利再加一。从昆虫入手破解谜案,听上去是非常巧妙的设定(另外除了作者提到的这三部涉及昆虫的作品,印象里川濑七绪的《尸语女法医》里也有运用昆虫习性指明推理方向的桥段,不过个人只看了第一部,不太确定)。虽说山口芳宣擅长且钟爱的是案件背后深刻的社会诱因和潜藏的社会乱象,即审视人性的黑暗,但本文作者还是列举出了在多角度下表现不错的篇目(奇怪的现场、旁支真相、影像伏线,都是个人感兴趣的元素),未来一定会看看这一系列的。
余韵
《偷光》 钱一羽
写作技法是很成熟的,整个故事也算吸引人,但个人看来这种你栽赃我我栽赃你的的反转还是太过老套了(尽管作者叠了几层)。另外最后的逆转也觉着不太必要,颇有种为了尽可能丰富内容的生硬感。
4.2/5
总的来说最喜欢《<莫格街凶杀案>“凶杀案”》和《在体育馆》这两篇,然后就是《斩首游戏》、《偷光》和《密室里的奖杯》,《密室杀人0%》和《伞的踪迹》这两篇是因为没看到太多作者自己独有的亮点,而本身文字又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所以评价略低。期待下一卷会刊,也祝华南农业大学推理社会前程似锦、蒸蒸日上!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220篇内容 · 3.5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160篇内容 · 5.9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02.1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75篇内容 · 1.1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1.0万+篇内容 · 45.5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67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37篇内容 · 44.7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020篇内容 · 940.1万次浏览
抱歉,是《在飞龙渡》(o_ _)ノ
那篇第二个解答,我读完第一反应也是《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