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憎恨
奶奶还在恨爷爷,那天打完电话之后我深刻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不是口头上的埋怨,就是恨,哪怕爷爷已经去世很多年。门前的树被砍掉,空地上长出杂草,旧书被烧掉,原来的位置落上灰尘。时间会用新的东西去填空,但是奶奶对爷爷的恨好像始终是满的,新的东西再也难填进去。
因为爷爷年轻时背叛过她,信任感破裂之后再也没能弥合,奶奶在那以后生活经历的所有不快都会归结在爷爷对她的不忠上,那是被钉在日历上方永远不会被撕去的罪状,是一块鲜明的靶子。他们的每一次矛盾与争吵最终都会射向那块靶子,直到它千疮百孔,变成他们整个婚姻的缩影与象征。他俩很早就分居了,我很难想象自己跟厌恶的人朝夕相处的样子,但他们就这样打打杀杀地坚持下来了。互相痛恨,又找不到除了维持痛恨的第二条路,传统观念与对守护家庭完整性的执念使他们就这样在痛苦婚姻里挣扎了一辈子。
所以奶奶一直都在重复,那些我从小听到大的叙事,充斥着三流编剧会写的狗血家庭伦理剧情。有时候她还没来得及说起以前,只因为我提了一句,我知道你和爷爷都对我特别好,就能触发她的开关,“你爷爷哪里对你们好了,他都不管小孩死活的,他从来都只顾自己……”我没有力气反驳,想着“又要开始了”,接下来就是长达六十分钟对爷爷生前所作所为的控诉。
我在一部小说里读到过人对于记忆的处理方式,不断地回忆或者用语言去进行叙事会强化某段记忆,哪怕它的发生是意味不明的,是无序中的一个巧合。在往后的时日里,你一次次地描述它,因为叙述的必要性而去添补了细节,以当下的情绪赋予它意义,那段记忆就会变得对你越发重要,真实是什么样子反而不重要了。叙事会让它变成你过往人生的真相。
而我的真相是:爷爷奶奶一直都很疼爱我,对于我的出生他们是欣喜和自豪的。他们都是对孙辈们非常照顾和包容,是很注重正直教育的长辈。在长大后的很多时间里都靠着小时候拥有的那种无条件的被爱支撑着度过。
而婚姻给奶奶带来的苦难是真实的不幸,作为成年人我非常能共情这一点,它是损坏与剥夺。我懂她需要的是一个跟她同一立场的家人,公正客观地与她同仇敌忾。但我作为孙女,始终没有办法因此去恨爷爷,也没办法听她用很难听的词汇诋毁爷爷的人品,听多了甚至会发脾气说,那也不都是爷爷的错,要怪就怪整个婚姻制度。讲完之后又觉得自己过分,很不女性主义。始终矛盾。
当我跟堂妹聊起这件事情时,她说,讲得不好听一点,奶奶让我想到祥林嫂。
这句话让我无法不认同,同时也感到非常难过。所有人都在往外走,都在寻找新的生活,旧事物被抛下。但奶奶却一直活在过去里,她还在介怀,几十年前某个上午她和爷爷恶言相向的争吵,场景,细节,对话和激烈的情绪都很清晰。没有人能帮她走出来,因为她很珍视她的恨意,在她成长的时代里,她就靠着那种不想服输的恨意变得强大的。
堂妹说她从奶奶身上体悟最深的一件事情就是,人必需得有多个“落脚点”才行,要有精神寄托,但不能把自己的全部寄托在同一件事情上,特别是婚姻或家庭。全身心付出但得不到所期望的反馈就是痛苦的根源。
我们终于也变成了那种看起来很擅长“剖析”的大人。但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总是无能无力。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41.1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50篇内容 · 95.5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90篇内容 · 158.6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45篇内容 · 902.2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7.6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3篇内容 · 23.9万次浏览
- 婚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831篇内容 · 193.7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65篇内容 · 183.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