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研学回顾 | 以纺织之名重回乡村

研学结束的那一晚,我们看着烟花在头顶坠落,野花在竹中绽放,火光在身后闪耀。光影摇曳中,一张张面庞笑意盈盈。
对我来说,是冷静又百感交集的瞬间。
这次研学活动,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不过只能给自己打个勉强及格的分数。作为策划者,想要传递和分享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天短暂的相处,但受制于一期在地的纺织课程,已经排除万难尽量做出了圆满的安排。
结营的那一晚,刀爷在回景德镇的高速上飞驰,我们电话复盘,说是复盘可能更多的是我在诉说,没有做到自己100分满意,情绪没有释放,委屈但又无可奈何。其实说完,也就释怀了,对自己不满意是人生常态,分析完哪里不满意才是重点。


提前两天到达工坊,确定一切前期准备妥当,迎接大家的到来。
结束后继续待在工坊两天,看阿姨们收麻刮青,补拍一点视频。
再同李师傅和苎麻地道个别,后会有期。
有始有终,好像连回顾都没有写的必要了,也一直拖到现在,再不写点什么,记忆就要模糊,大脑缓存就要被清空了。
但是流水账的回顾已经在每天的朋友圈里写完,复盘已经在电话和返程景德镇的碰面中完结,还有什么值得被拿出来咀嚼,被记录的呢。
想了想,可能是学员给我留下的纸条。她在酒店做完最后一天的作业,写道:我时常会感到紧张,乡村的生活让我确切地、真实地感受到“日日是好日”。

我们其实已经脱离了真正的乡村生活,只在零碎的片段里,感受乡村的美好,忽略鸡飞狗跳琐碎麻烦的事情。
当我开始挖掘纺织更源头的天然纤维材料时,发现每一种纤维材料都指向了乡村,这些材料对乡村来说,可能是支柱产业,也可能是茶余饭后的副业,但对于从事手工纺织的人来说,离开了乡村,就一无所有了。
但若真的远离城市回归乡村,又无法客观的看待乡村与城市的鸿沟(换句话是无法同时享有城市和乡村的红利)。

生活在杭州良渚两年了,今年开始试着种棉花,种苎麻,养蚕,还没有合适的地方养羊。(冷笑话,盏公子本人就是一只羊。)
良渚之于杭州,属于城郊结合之地,非常适合探索乡村。但我很清楚,这只是观察实验,并不是真正的乡村,也不是纤维材料真正的状态。
在织「霞光」布的时候,我真切感受到量变引起质变,这一道理放在纤维材料的生产上同样精准。如果只是织小样,靠自己种植收获一点点足以,若是织出至少能做一件衣物的面料,靠自己种植基本不现实了。
农活自身也建立在琐碎和漫长的细节里,这些才构建起传统农业自身的壁垒。
当真实的生活在乡村,亲自去做,才会看见这些细节,见微知著。


着手策划这一期在地的苎麻纺织研学时,最开始的想法是学员们从站在苎麻地的那一刻起,之后的每一件事都要亲力亲为,直到织完一块自己的夏布。
从大量重复又有技巧的工作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点,这会是将来看待纺织或其他手工艺很重要的立足点。
实际执行下来,发现每一环节都是很困难的,也不太忍心强制要求KPI,毕竟那只是我一厢情愿的想法。真正参加的学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是深度体验还是浅尝辄止,选择是自由的。
当我看到这一点,研学课程的思路就转换成,计划中所有课程内容上完即可。从这几天的实践中,能收获什么感受什么就靠个人体悟。
当自我设定的身份从推手切换到观察者,会更加准确的感知,纺织这个视角下乡村到底对于城市来说意味着什么。
是精神上的寄托,是价值上的索取,是宏大叙述里的沙砾,是偶尔的栖息地。
其实是有点沮丧的,一次在地的研学,并不会对乡村带来改变,只是在一方小天地里自娱自乐。从对乡村劳作更多的观察和学习中汲取力量,带来个人的成长,这依然是索取,而无以为报。


研学结束后学员们都踏上返程,我回到了工坊,坐在夏布织机上,重新感受腰机的发力,终于领悟织造时如何获得两次清晰开口,也体会到传统织机对不同身型的人的适应。这是上一次来万载,没有完成的功课。
将插满野花的竹器搬到工坊茶室,在茶室里教李师傅跨领域缫丝,记录下刁师傅刮青和绩麻的手法。再去苎麻地里,同植物们道别,略微矫情的选择性记录美好。





但这一次,乡村变得细节清晰起来,寄托也好索取也罢,它并不在意。
在它自身庞大的体系里,我们的需求微不足道。
生活在乡村里的人,才是我们不能忽视的。
与土地打交道的人,是智慧的,大度的,也是脆弱的。
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放在乡村这个背景下,很渺小,但却是这些真实的情绪支撑着农耕生活的每一天,为城市的寄托和索取提供养分。
我们游走于城市乡村之间,以纺织之名,又能做些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四把刀以夏布为契机开展「万载计划」,以培育优质苎麻品种,做出最精细的手工夏布为目标。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得以组织一次两次的在地纺织研学,让夏布走近更多人的内心。承蒙乡村有守护,承蒙天地间有大爱。



写到结尾想起出发去万载的一个细节。
我们开了一辆车装满了课程用的物品,织机材料,还有一盒子蚕。距离目的地大约还有1小时车程,天已黑透,暴雨倾盆,忽明忽暗的车道线尽头,像是汪洋大海。紧握方向盘冲过这段路,像是冲破结界一样。
但是这一盒子蚕,它们没有任何不适,10天生活在不同的空间,吃百家桑叶,甚至在回程的高速上结茧,给自己创造了一个结界,再经过10天的蛰伏,突破结界,羽化成蝶。
我们与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植物动物,有着同样的生命体验,真的日日是好日。



正文完结。
接下来是一些研学现场图片,表明我不是碎碎念,是真的是在写研学回顾。(强行掰回)也顺便放上招募的文章配合食用。
























博主非染织专业人士,所言有不甚妥当之处,还请指正。
感谢阅读,一起探讨手工织物的魅力。
©️版权洛盏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洛盏
手织布制作人
微信公众号:iweaving
小红书:@洛盏
手织布课程预约
微信:weavinglife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测测你的精神住宅区2021篇内容 · 5.0万次浏览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45.8万次浏览
- 适合中元节看的电影新7956篇内容 · 7197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488.4万次浏览
- 我的生命和夏天是同一种质地159篇内容 · 7.6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4063篇内容 · 722.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032.5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16篇内容 · 3904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