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反思——读《贫穷的本质》有感
穷人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反思——读《贫穷的本质》有感
这本书是两位经济学家对18个贫穷国家和很多援助项目的调查研究成果,探索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导致哪些问题,如何援助更有效等问题,他们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我喜欢这本书的2个主要方面:
一是大量的实地采访调查和生活例子,结合随机对照试验,有现实性和说服力;
二是开放的态度和很强的逻辑性,提出一种观点,用调查和实验去证实或者证伪,问为什么,有什么解决方法,包括对一些流行观点的反思,能让我对自己固有的看法进行反思,对身边的现实问题有不同的或者更深入的看法。
现在只看到一半,有2点感触比较深,对我们现在的困境可能也有启发:穷人为什么吃不饱还要买电视;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的反思。
作者调查摩洛哥的一个贫穷村子,采访问如果有更多钱会用来做什么,村民回答说会买食物,如果有更多更多钱,会买味道好的食物,而不是营养更好的食物。村民还吃不饱,但是都有电视、dvd播放机和移动电话,因为生活乏味,也找不到活,大量的时间用来看电视。
作者引用奥威尔的话,描述穷人如何逃避沮丧:……通过降低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然而,他们却不一定因此而专注必需品,也不一定会排斥奢侈品。因此,在长达10年的极度沮丧期内,所有廉价奢侈品店消费都有所提高。
看我们身边,收入不是太高的,可能更倾向于购买更贵性能更好的手机、平板等超越收入层次的消费,甚至入不敷出陷入债务陷阱。虽然买前可能说服自己是为了提高生产力,买后却是爱奇艺;同样,口红、轻奢包的消费,一部分也来自他们。消费模式是否与上述的穷人类似呢?
关于教育,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体系两大任务是给予每个人一套健全的基本技能和发掘人才,但是很多贫穷国家虽然教育数量增加,质量却堪忧,没有实现上述目标。一个原因在于精英学校体系,家长不切实际的目标,他们将希望寄托于孩子考试的成功,尤其私立学校重点是为某种艰难的公共考试培养最优秀的孩子,因为那是通往更大成功的踏脚石。当下存在的是双重的教育体系,一方面为富人的孩子设置的,在昂贵的学校里接受最高标准的教育;另一方面为余下的孩子设置的。目前的体系似乎没有为大部分孩子提供机会。
联系到我们的教育体系,重点好像也是一个个的考试,中考,高考,考研考公,之后呢?
有幸考上大学的,考研和考公考不上应该是大比例,这部分学生社会是否提提供了机会?他们自己是否具体了基本技能,准备好进入真实的生活?
即使考上了,是否就生活无忧,可以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了呢?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的问题,包括失业,抑郁,是否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或者来解决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70.6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5篇内容 · 31.4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60篇内容 · 48.4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72篇内容 · 899.5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4篇内容 · 28.6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45.4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05篇内容 · 42.6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251篇内容 · 43.5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