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零贰贰
贰零贰贰的生活应该算是过得“简单”而“丰富”吧——主线工作,副线攀岩,几乎再无其他。
那么,先谈谈工作吧。 去年的工作状态始终是“精神分裂”般的——大半时间经历着快要受不了想要裸辞的痛苦,又有一小半时间在残存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未来或者至少近三四年内的工作充满期待。于是,朋友问我什么时候跑路,我也只能回一句“真的受不了的时候”。 因为,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希冀会在忍受面前败下阵来。
试着归拢“痛苦”的来源:“能者多劳”也不会“多劳多得”的畸形环境、“说话拐弯抹角”还有“焦虑症”的“工作狂”领导,以及自己亟需收敛的“诡异”责任心。 这三者,仿佛是一个天然的稳固三角,彼此促进、环环相扣,导向了同一个令人厌恶的结果——无休止的加班,并加重了自己糟糕的“易怒性格”,催生了情绪性暴饮暴食的不健康习惯,整体构成了一套愈发严重的恶性循环。哪怕可以“清醒”地审视这一切,却依然难以彻底改变。 为什么要“折磨”自己?为什么要“惩罚”自己? 于是,在动了裸辞的念头以后,我开始学着放过自己——既然最糟糕的结束就是裸辞,那还有什么能奈我何呢? 于是,拒绝“揠苗助长”、懂得“敬谢不敏”、坦诚“心余力绌”,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绝对端正的底层思想却未必唯命是从的态度在职场中过活。我不能让自己整日活在“痛苦”之中,毕竟于自己而言,身处职场向上爬也不是什么有诱惑力的事情。
事实上,就目前来说,工作于我的“魅力”只是在满足我尚未泯灭的好奇心罢了。在近日的某一时刻,脑海乍现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课上提过的“复杂巨系统”;倏地,如天降救星,我窥探并撷取到了当前仍在坚持的“意义”——渴望见证一个相对小尺度含义上的“复杂巨系统”如何从无开始构筑直到有序运转。这对于一个有唯意志论倾向的人而言,极其重要。 好奇心才是我愿意在职场“奋斗”下去最珍贵的源动力。 如若有一天,对工作失去了好奇,那也就该说再见了。
年岁渐长,才愈发意识到好奇的可贵。
然而,或许其实,只要遇到志同道合的攀登搭档,我便会奋不顾身地“放弃”最常规的城市生活吧。
接下去,谈谈攀岩吧。 数了数Loop Habit Tracker上今年抱石的次数,竟然有65次,还不考虑五月初抱石摔伤左手肘而休息了一个月以及因为疫情岩馆关门或加班而无法抱石的日子。哦对了,还有十月份终于开始了第一次野攀——连攀五天自然是收获了年度最纯粹自由的快乐。 每一个周末都是直奔岩馆,哪怕搬来新的城市,对攀爬的渴望也会绝对战胜探索城市空间的欲望。以至于不甚爱读书的自己,看着Tommy Caldwell的《攀岩人生》会共鸣到不禁落泪;时常翻阅,如见知己。
我热烈地喜爱着、感受着、体验着。 我赤诚地向往着、追寻着、守护着。 纯粹与自由。
其实,学习攀岩的缘起是对阿式攀登的渴望。风险与挑战、经验与技术、专注而澄静纯粹、自主而自由自己——太具诱惑力了啊,总是令我魂牵梦萦到潸然泪下。 前段时间,陶瓷虾这样写道:
“为什么登山”这个问题的背后,无非是想探寻登山带来的深入的意义,到底是道德的高尚,还是人性的光辉。但是把登山作为因,叩问结出的果,无异于缘木求鱼。在一个更具多样性,更加鼓励个性发展的社会环境里,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一个人有足够的自由度寻找自己发展的方向,即使出现失误甚至伤亡,也保证有足够的容错性,那么一定会有人去探寻自然,有人探寻海洋,有人探寻蓝天,也一定有人探寻高山,于是便萌芽了科学,航海,航空,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还有登山。
登山不是任何伟大意义的因,而是自由土壤中结出的果。不同的人有权力作出各自不同的人生选择,而不是被条条框框所限制,桩桩件件都在一个宏伟目标下化作一篇“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换个角度看,每个个体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好比无数基因点滴的变异,而这种变异和多样性却是生命演化的源动力。
如果热爱登山,更应该珍惜滋养登山的自由土壤。当你理解这层关系,便懂了严冬冬为什么会把他人生最重要的攀登路线命名为“自由之魂”,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话。
深以为意。
不管如何,贰零贰叁是充满期待的一年。 或者说,其实新的一年总是令人期盼的。 于主线,要更好地控制情绪、平衡节奏,要舒心顺遂; 于副线,要多野攀、重启登山、学习攀冰,继续迈进。
以上。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暑期档电影repo194篇内容 · 1.9万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240篇内容 · 16.4万次浏览
- 暑期档追剧推荐40篇内容 · 3175次浏览
- 《利剑·玫瑰》追剧笔记129篇内容 · 6.3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24.2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712篇内容 · 47.4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129篇内容 · 91.1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58篇内容 · 6.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