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与我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难免带有主观色彩,因为它描写的就是我自己当年的生活环境。我看过的现实题材国产小说多描写乡村生活,能够写出我这种“小市民”身边事的作品,尤其难得。 住在二环里在如今看来是多么“富贵”的事? 和自己的父辈读同一所小学很不可思议吧? 如今举世闻明的南锣鼓巷竟是当年小学冬季长跑的路线是否让人羡慕? 是的,“城里”的生活已经离现在的北京人远去了,感谢《钟鼓楼》带我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没错,我不仅住在钟鼓楼下,而且同样身处书中描绘的大杂院,只是比书中的时间晚上几年,院里也没有那么多“有出息”的邻居。 我是如何来到这样一处居所的呢?很简单,就像现在来到北京的人要租房一样,我爷爷奶奶当年来的时候没有商品房,没有现在这么多楼房,没有个人出租,也没有单位分的房子。大杂院很多都是公房(属于房管所),资源紧张,条件差,租金低。很不幸的是因为“落实政策”,原来的公房被解放前的房主通过法律手段收回了,租金自然要涨,于是我的奶奶离开了生活五六十年的房子,我人生的前二十年也有大部分时间在那度过。 在书中描写院落细节的时候,我没有细看,因为我完全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入了,我把故事发生的院子想成我自己住的院子,把其中的人物想成我的邻居。唯一遗憾的是我住在那十多年却没有经历过书中那样的婚礼,但是我的父母确是在那个院子中结婚的,只是我无法穿越回去看一看。 大杂院的环境是简陋、拥挤的。我出生之后五口人住23平米,自己盖了小厨房和储物间,以前更加艰苦。每家通了自来水,但是仍然上公共厕所,原本不大的小院因为各家盖了小厨房和晾出来的衣服基本只有走路的地方了。院子里几乎每家都有老人,他们是家中第一代来到北京定居的,而我是京三代。我的小学同学们也多是类似的情况,而且很多都住在同一条胡同里,每天走路上下学,有空可以去同学家玩,生病了还有同学探望。但是如今我真的不知道还有多少我的同龄人住在那条胡同里,因为我从上中学起就不住在那了,只是逢年过节回去看我奶奶,我的同学也有很多是这样。因为人口越来越多,原本紧张的空间根本不能满足我的父辈们成家,更不用说我这个三代了,于是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人从平方搬到楼房,居住面积更大了,这不得不说是种进步。 可是有谁会忘记曾经生活的环境特别是宝贵的童年呢?尤其是在同一座城市里,距离这么近却又那么远。我在钟鼓楼附近生活的日子还算快乐,因为那时我是个孩子,上学后还有许多小伙伴。但是邻居之间的关系似乎没有书中描写的那样好。首先根据我奶奶的描述,邻居间都有积怨,而且我奶奶看谁都不顺眼,自然关系不会融洽。我几乎没有去邻居家做过客,更没有吃过饭,跟邻居家小朋友也很少玩耍。可以说住在大杂院里的人都是被迫的,都想离开破败的环境,而我作为第三代,就成了“指望”。好好学习是为了离开市井,不跟邻居接触是怕受到坏影响,总之,我奶奶希望我有文化,但那个文化并不属于大杂院。尤其上大学后周围同学少有北京人,我也尽量不说他们听不懂的方言,我不知道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代表北京,特别是当人们对北京底层市民评头论足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真的北京人,至少不敢自称老北京,我不知道有什么样的北京文化能够传播给周围的人,因为在我和他们眼里北京只有“现代化”,只有动辄几百万的房子。当自己把自己的文化否定成“吊儿郎当的胡同串子”时,它将怎么样继续存在呢?钟鼓楼“你已经看了这么长的时间,你怎么还不发言?” 我想现在住在大杂院的人们很少有把它当作长久居所的,除了老人们。越来越多的住户是暂时居住的年轻人,由于现在楼房越来越多,大杂院的环境也在改善但是依旧简陋。我希望大杂院的居民们都能和睦相处而不是像我奶奶那样因为多年的摩擦而互相封闭自己,我多么渴望书中说的那院里同一代人在一起交谈的情景。 我觉得自己身处的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我的周围没有酒馆酒吧供人们社交,大家有事都要面对面谈,甚至找私密的场所。同一个单位的宿舍楼,同龄人之间甚至互相不认识,更别说到谁家开派对。因为处境类似的人最怕别人比他强,而每个人都在努力试图摆脱现在的处境,人与人之间只有竞争。大杂院其实给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封闭提供了条件,但是生存竞争往往强于对协作的需求,重要的是多看到别人的优点。 钟鼓楼对于我已成回忆,但愿现在住在钟鼓楼下的人们能像书中一样快乐地生活,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
© 本文版权归 Bottlesalt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111篇内容 · 3.3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99篇内容 · 8810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86.7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78篇内容 · 52.7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96篇内容 · 915.3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24篇内容 · 4431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9篇内容 · 33.8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16篇内容 · 43.5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