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理正青春——上海交通大学推理协会会刊《过去之书》(2022年9月)前言

我不曾想到,自己有朝一日会为一本高校推理协会的社刊撰写前言。
遥记大学时代,我校连一个像样的文学类社团都没有,更遑论推理社这种专业社团。不过那时,隔壁校正在筹办科幻社,而我的高中死党也参与其中,所以后来我竟为他们科幻社刊的创刊号能顺利出刊而忙前忙后——帮着联络科幻名家写寄语,甚至还把自己蹩脚的科幻评论拿出来献丑。
往事已矣,此刻回想起来,只觉年少热血,热爱胜于一切,只要能与三五同好做喜欢的事,也就乐此不疲了。
这也让我十分羡慕当下高校推理社团的年轻人们,他们因为热爱推理而聚在一起,可以在线下彼此分享阅读和创作推理小说的乐趣。这种乐趣,是孤单一人时无法体会的——似乎找到了一群可以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的人。
关注国内高校推理社刊上的推理小说创作始于2017年,我在选编《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时第一次收录了来自高校推理社刊的作品,是豆包的《爱丽丝漫游乌托邦》和谢柯盼(协会ID:雾之峰冷)的《山狐》。《爱丽丝漫游乌托邦》选自复旦推协社刊《推理学导论》第四卷;《山狐》则来自北大推协社刊《闇》第二辑,后来还被我收进了“日常之谜”短篇集《给孩子的推理故事》(长江出版社,2019年7月)。
起初,我收录这些作品只是单纯因为年选稿源匮乏,不得已才扩大遴选范围,将这些还不曾“正式发表”的作品囊括进来。但我慢慢发现,以质量而论,其实高校推理社刊上的一些推理小说并不见得就会输给正式发表的作品,只是它们还不够成熟,然而有时却已很有想法,锐气十足,让人眼前一亮。但由于国内发表中短篇推理小说的实体平台已几尽消亡,这些有潜质的新人新作,只能暂时寄居于高校推理社刊这一隅之地,在少数同好间传阅品评,而无缘在更大的平台上展露头角,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于是,近年来我有意识地将悬疑年选慢慢改造成一个推介新人新作的平台,也算聊胜于无吧!
如果细数下来,尚有五篇来自高校推理社刊的作品,曾被我收入过悬疑年选:
《2020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收录:轶秋《鲠》(西安交大推理社刊《猫眼》第一卷)、会厌《零的奇迹与二分魔法》(上海交大推理社刊《伪证之书》)和无盐城《埋下硬币之后》(北大推理社刊《闇》第五辑);
《2021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收录:会厌《柏拉图式谋杀》(西安交大推理社刊《猫眼》第二卷)和白鹿青山《母女》(复旦推理社刊《推理学导论》第八卷)。
以上提及的作品各具特色,有逻辑流,有医学推理,有日常之谜,有科幻推理,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社会派的味道。
而此次上海交通大学推理协会社刊之一《过去之书》,内容则更加丰富:有校园日常之谜《楼道间》,有古风推理《胡椒末》《冤集》,有“名侦探柯南”同人小说《化蛇橘杀人事件》,有诡计宏大的《在飞龙渡》,也有让人致郁的《他人即地狱》,等等。
话说回来,能为一本高校推理社刊创作作品的人,绝大多数是热爱推理之人,这种热爱是纯粹的,只为热爱而创作,不考虑太多。作品虽然稚嫩,但这种稚嫩却散发着青春的朝气,是你我曾热爱推理之初心。
作品有一天会成熟,但初心也会被世俗所累,慢慢改变。热爱一时不难,持续热爱却不易。但这也没关系,爱过,便可无悔。青春如斯,推理亦然。
在《2017年中国悬疑小说精选》的序言中,我曾写道:“所幸,还有一些如复旦和北大一样的高校推理社团在坚守,坚守着象牙塔内的一块推理热土,那里正孕育着中国推理的最最青春的新势力,等待着在未来的某一天,如雨后春笋般绽放。”
如今,我再将这句话献给上海交通大学推理协会的诸君。愿你们享受推理,享受青春,以青春之我,共筑中国推理之青春!
2022年7月10日酷热之傍晚于上海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45.4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57篇内容 · 12.0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874篇内容 · 853.5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27篇内容 · 11.8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658篇内容 · 591.3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08.0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29篇内容 · 221.2万次浏览
- 重启人生第一天86篇内容 · 6.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