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11月21日,兰考县8万亩黄河滩区紫花苜蓿种植基地,数十辆大货车正有序地装载青贮裹包,成千上万吨饲草将从这里陆续运往滩外的奶牛养殖场,成为奶牛的“美味佳肴”。入冬以来,这样繁忙运输的景象在黄河滩区已成为常态。
“以前我们在滩地上种庄稼,土地漏水漏肥,收成少得可怜。现在成了产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就有五六千元。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一年还有800元的补贴。”在基地务工的兰考县东坝头镇杨庄村村民雷欢胜提起现在的生活,透着满满的幸福感。
兰考县的生动实践,是我市各县区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真实写照。
防返贫、强帮扶,兴产业、促就业,夯基础、补短板。去年以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号角响彻开封大地,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我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让脱贫基础更稳固、脱贫成效更可持续,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我们要勇做全省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围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交好开封答卷。”市委书记高建军表示。
多管齐下
筑牢防返贫致贫“堤坝”
在杞县沙沃乡杨寨村产业园的蔬菜大棚里,村民们戴着口罩,把一棵棵鲜嫩的小青菜从地里拔出来,去根、剃叶,入筐码放整齐。收货商把装好的小青菜过秤装车,运到产业园的扶贫冷库里存放,等待外运。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沙沃乡组织蔬菜运输车队,采取“点对点”对接模式,及时把小青菜销往郑州、新乡等地。
“杨寨村产业园每年预计生产蔬菜2100万斤,累计带动全乡1000人就业增收。眼下,正值蔬菜销售旺季,全力确保农产品顺利‘出村进城’就成了我们做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的头等大事。”杞县副县长、沙沃乡党委书记崔敏说。
全力保供稳价,守护“舌尖幸福”。市委、市政府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稳产保供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成立蔬菜促销工作专班,组织各单位、县区及乡镇政府机关食堂优先采购本地蔬菜,各县区组建蔬菜促销微信群,指导经营主体采取基地直采、网上团购、“点对点”配送等方式,促进果蔬就近就地销售,确保农产品产得出、运得走、供得上,让群众的“菜篮子”拎得更稳。
帮助脱贫后的群众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多管齐下防止返贫,是当务之急。如何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精准监测、精准帮扶是关键。
“扶上马送一程”。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重点薄弱环节,坚持将健全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切实筑牢防返贫致贫“堤坝”。在常态化预警排查和季度性集中排查的基础上,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帮扶责任人、网格员等基层力量,逐村逐户逐人开展全覆盖排查,及时将返贫致贫风险户纳入监测范围开展精准帮扶。
加强精准监测。通过基层干部排查、部门监测预警、群众自主申报3种途径,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及时纳入监测范围,确保及早发现、应纳尽纳。
开展精准帮扶。每户监测对象明确一名公职人员作为帮扶责任人,组织定期入户走访。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精准施策,确保有人管、管到位。
建立会商机制。每月召开行业部门工作会,研判、分析政策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各行业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做好信息预警、数据共享、数据比对等工作,为乡村组织开展预警性常态化排查和确定监测对象提供信息支撑。
稳定增收
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百姓富。乡村产业一头连着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动力后劲儿,是基础中的基础。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说一千道一万,稳定收入是关键。我市着力推动各县区以基地促园区,以园区促全链条式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做实做优产业增收项目。全市已发展培育了以杞县潘安食品、祥符区木易牧业等346家帮带企业,带动脱贫户及监测对象4063人就业,实施产业项目209个,带动脱贫户27864户次,预期户均受益2545.21元。
金融支持,激活“一池春水”。我市积极探索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和普惠授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信用信息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一平台四体系”模式,畅通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2022年,我市新增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4.09亿元,惠及12170户;新增发放精准企业贷款1.12亿元。精准企业贷发放工作排名位居全省第一。
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蒜米能增加多少附加值?黑蒜有哪些特殊功效?蒜饮料是个什么味?蒜精油减肥作用有多大?在杞县,一头大蒜“长”出来的产业链拉伸出了诸多新品牌。
走进杞县潘安食品有限公司,蒜片、蒜粉、黑蒜等大蒜的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这里是中国农业大学开封试验站大蒜研发成果转化基地,利用大蒜加工产生的废水可提取饲料添加剂,有效推动产业循环,提升大蒜附加值。杞县以潘安食品为龙头的多家大蒜深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40万吨,在河南省位居首位,所产的蒜片、蒜米、蒜泥、蒜粉、黑蒜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
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产业为基,就业为要。
走出去,引回来。我市加大劳务输出力度,推进“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厂门”等“点对点”“一站式”就业服务。探索实施了“乡贤+建设”“乡贤+服务”“乡贤+发展”三大工程,打造人才回乡、信息回馈、项目回归、资金回流的“回归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截至目前,全市共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就业106804人。
脱贫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收入才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添能蓄势
擘画和美乡村新画卷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为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明了前进方向。
2022年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深化之年。开封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稳市”战略,在产业振兴上展现新作为,在建设文明乡风上焕发新气象,在建强战斗堡垒上实现新提升。
我市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夯实基础,从“环境美”到“内涵美”,由“一时美”向“持续美”转变,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全市各县区顺利通过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验收,所有行政村实现垃圾收运处置全覆盖。扎实开展农村户厕摸排整改,在保证农户现行能用的前提下,集中专项整改,确保整改一户销号一户。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封市成立以市长李湘豫为组长的乡村建设行动领导小组,构建了“市级统筹调度、部门牵头推进、县区负责落实、乡村具体实施”责任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编制完成630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率、三级及以上普通干线公路乡镇节点覆盖率、建制村通客车率均为100%,光纤实现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
越来越多农民群众的房前屋后干净整洁,生活习惯清洁卫生,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五星”支部创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我市将“五星”支部创建作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工程,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的“五星”支部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出台《“五星”支部创建实施办法》《关于创建“五星”支部限期整顿软弱涣散村的通知》等文件,细化《考评细则》,聚焦“弱、乱、穷”问题突出的村,精准选派力量整顿。开展“婚嫁新风进万家”“整治农村陈规陋习”“星级文明户”三大专项行动,着力整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封建迷信等陋习。印发《关于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积分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调动村民扬美德、施善举积极性。
“金星银星,比不上俺们的‘文明幸福星’。”记者在祥符区罗王镇罗王村采访时,村民们提起“五星”支部创建带来的实惠夸赞不已。罗王村是开封市“和睦家庭”创建工作示范村,该村通过不断完善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评选星级文明户,不仅形成了崇德向善的文明新风尚,还有效助推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不断为群众幸福“加码”。
“小评比”触动观念大转变。“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孝老爱亲、勤俭持家,持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大大增强了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
奋斗未有穷期,赶考仍在路上。广袤乡村,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斑斓画卷正次第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