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文字讨好症”冒犯到了吗?
近段时间,“文字讨好症”成为网络热词。这一现象还可往前追溯,比如在9月上旬,名为“文字讨好症”的词条就曾升至微博热搜前列,并且引发了不少讨论。
何为“文字讨好症”?它说的是线上文字聊天时的一种行为,人们会在发消息时调整用词,在句尾添加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以传递较为积极的情绪信号,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好哇”;“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等。不少网友纷纷留言称,“症状完全吻合”,甚至其中不乏自责与怀疑之声——“怎么这么卑微”?
关于“文字讨好症”的讨论仍在持续。当漂浮的情绪沉淀过后,人们更多关心的是为什么会患上“文字讨好症”。
当然,这种聊天方式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聊天成本,似乎也反映出使用者对自我价值的严重低估,是线上社交中不断让渡自我的表现。与此同时,在谈及“文字讨好症”的多篇文章留言区,位于前排的其实是一些与上述判断不同的声音——“有没有可能,人家只是不想那么尖锐?”而“讨好”一词,多少有些病理化的特征。

面对“文字讨好症”这个说法,你是“被戳中了”,还是感觉“有被冒犯到”?当我们试图分析为什么今天的人们会患上“文字讨好症”前,也许首先需要想想的是这个概念是否具有足够的解释力,它是在描述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还是隐秘地带有某种“标签化”的情感偏向?前者能够帮助我们揭开被“日常”遮蔽的反常,而后者却暗合的是个体淹没其中的焦虑情绪。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关于“文字讨好症”的不同看法说起,尝试厘清为什么部分网友会觉得被这个概念冒犯到。而对于那些自觉“被戳中”的人而言,“文字讨好症”是否能解释种种语气词背后的心路历程?如果不是“文字讨好”,那么为什么我们又会在线上聊天中不断增强着文字所表达的情绪?
撰文丨申璐
被模糊的与被放大的
在关于“文字讨好症”的讨论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例外,尤其是在同家人、朋友等强关系沟通中使用“嘞”“啦”“哈”“滴”等单音节词缀,或者“~”,通常不会被解读为有“讨好”之意,而是彼此间传递言外情绪,增强身份认同的方式之一。
所谓的“讨好式表达”更多出现在商品购买、线上服务以及工作对接这些场合。即便这些关系被移植到了线上的语境,但这之中早已预先含有一种或是甲乙方,或是上下级的权力关系,而这大概也是“文字讨好症”一词所基于的更为真实的土壤。换言之,不是某些词语先天就带有讨好的意味,而是它们的使用正好放大了原先就存在于这些关系中的不对等身位。然而,不对等身位并不等同于讨好的意味,也因此不少网友才会表示被“文字讨好症”冒犯到。

那么,人们的不适究竟从何而来?
当我们将“文字讨好症”限定在包含权力关系的线上聊天语境中,默认沟通的首要目的是推动事件的解决,在信息交换中实现各自的诉求。正是因为这是一个你来我往的双向过程,对方嘴角的微笑、肯定的眼神乃至拍肩的动作都有它的言外之意。而线上中介化沟通中,促成信息传递的非语言线索常常是被过滤的,不在场的意义自然需要符号去填补,一个“~”不失为柔化语气最简洁的方式。
这些在多数时候是为了减缓信息传递过程损耗而做的“被动适应”,但“讨好”一词所标识的却是一种“主动为之”且“刻意为之”的语态转换。这也是为什么被这个概念所冒犯的人会觉得,这样的表达似乎有一种“示好”的意味,但却难以接受“文字讨好症”这个归类。

其中的别扭之处恰在于,虽然促成的结果或许相似,但它偷换了当事人行为的动机。简言之,一方也许没有讨好之意,但另一方觉得“有被讨好到”。在“全媒派”组织的问卷调查中,有60.56%的受访者表示,在收到所谓的“讨好体式”回复时,确实会感到被尊重。相比于“好”而言,“来啦~”“好啊”这样的回复必然附载更多的情绪价值,即便这种情绪可能只是一种单方面的社交想象,但双方共同营造出的聊天氛围的确让本就程式化的对话多了一分“人味儿”,就像线下会议前的握手,且不论会议最终是否会走向各自满意的结果,但至少这个姿势释放了当下的善意。至于这种方式能否真正帮助双方加深感情,毫无疑问,当然没什么作用。但我们似乎忘了,在外界定义中的“讨好体”出现的那些场合里,好像也少有人真的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对方建立更深的感情连接。
与其将这种表达习惯定义为“文字讨好”,不如说人们也许只是想用希望自己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强连接之外的场合中,仍能保有一份哪怕是“表面”的尊重。这也并不意味着“尊重”只能通过句尾语气词来表达,而是我们不必用“讨好”来解读言语间的这份换位的努力,进而延伸至将其视为有效沟通的障碍,何况言语的斟酌和真诚的意见交换本就并不冲突。

当然不可否认,在有“文字讨好”习惯的人群中,不乏有近乎“强迫症”般的斟酌用词现象,甚至精确到每一个短句都要反复确认是否有所修饰。“文字讨好症”于是带来一种强烈的共鸣感,是的,“被戳中了”。
但在“被戳中”之后呢?这个诊断能够帮助使用者找回“迷失的自我”吗?也许正相反,“文字讨好症”会生发出一种使用者向内的自责,一个仅仅包含五个字的“标签”其实无比沉重。在中文表达中,“讨好”指向了下位者对上位者的奉承,它内置了一种“主动”的行为动向,是一方有意而为,甚至“处心积虑”的“策略”;但事实却是,达到“斟酌用词”程度的发消息者常常并非主动为之,而是被动地适应。当“讨好体”备受争议时,房间里真正的那头大象却乏人问津,是什么让当事人不得不用这样的表达方式?那些单个字的回复又是否曾被曲解为“不够尊重”的“冷漠体”?
“讨好体”这个事,小区大爷好像也有?

仔细想想,句尾语气词修饰并不是线上聊天的特有产物。这样的对话几乎每天都会在线下社交中上演。你也许曾听到过,小区里两个大爷迎面相遇时“亲切非常”的对话,一方隔着很远就挥手:“回来啦!”另一方听到后旋即微笑点头:“出去啊!”假使转换成文字表达,除非在句末添加修饰语,并且另外补充标点符号表示强调,否则无法仅凭文字重现两方的画外余音。
这似乎符合“文字讨好症”的表达习惯,但事实是,人们很少会用“讨好”这个词去形容这种问候。相较于“文字讨好症”而言,更为中性的解释是,这种表达是“线上情感补偿”的一种方式。
稍作观察不难发现,小区大爷的言语交换之间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信息传递,但一种情感的温度不言而喻,而且往往点到为止,双方并未试图借此展开更多深入的交流。这恰恰反映出语言除了传递意图之外,还承载了无意义的交际功能,也就是社交礼仪的源头。虽然这种礼仪对于部分人而言十分舒服,对另一些人而言更多是种束缚,但无法否认的是,语言表达中确实存在传递情绪的需求。

然而,中介化交往与面对面交往的差异性在于,肉身不在场的交流会过滤掉实际对话中的诸多社交线索。不论从媒介的反馈速度,还是传递信息的丰富程度来看,美国组织行为学者达福特(Richard L. Daft)等人都将文字聊天视为一种“贫媒体”(Poor Media),它更适合传递功能性的信息。不过,“适合”并不意味着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就会受此约束,在实际交流中,人们总是试图通过不同的符号组合以还原线下语境,补充被消除的情感线索。
这种尝试甚至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就已经苗头初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家斯科特·法尔曼(Scott Fahlman)提出,可以用标点符号组合:-)来表示微笑,由此开启了互联网用户对键盘符号的创造性使用。>_<表示生气,x__x形容无奈,→_→暗藏不屑与怀疑,人脸的微妙表情以这种简约的方式被附在句尾或者单独成行,“好^_^”和“好→_→”所表达的意味不言而喻,而这也是后来被广泛使用的绘文字(Emoji)的前身。

横向而言,这种线上情感的补偿方式在不同文化中也有各自的表现形式。在《交往在云端》中,美国传播学者南希·拜厄姆(Nancy K. Baym)注意到,英语中人们表达“我很忙”时,一般会直接说“I am so busy”,而如果要突出繁忙的生活带给人的复杂情绪时,就会修改句中词汇的拼写方式,比如写成“I am soooo busy”,或者在句尾添加标点符号“I am so busy!!!”而这和时下的“讨好体”在句尾添加“!”或者单音字后缀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如果细究其中的不同,这之中的差异大概在于究竟是填补情绪,还是再造情绪。“I am so busy!!!”补充说明的是围绕繁忙的文字聊天中,当事人不可见的焦躁情绪;而在键盘上敲出“好嘞!”时,当事人可能未必真的欢快雀跃。近年来,社交媒体中的沟通方式确实呈现出了积极化的倾向。近乎每条发出的消息都在暗示着,人们似乎已经不满足于“情感补偿”,在按下发送键的同时,这些字符之下仿佛也暗藏着咆哮——需要的是“情感增强”。虽不至于“讨好”,但的确这种情感的补偿多少有些过度。
过度补偿的情感

在社交媒体使用初期,一个“在?”就足以传递“我想找你聊天”的丰富意味,不过放在今天,人们已经很少用“在”去开启话题了,相熟的朋友之间都经常是两三个表情包的连续轰炸,“呵呵”已经被反向解读为一种略带轻蔑的嘲讽,假若要表达微笑,少于五个“哈”的词语叠加都略显单薄。早些年,工作群中表示收到消息还可以用一个“好”字回复,而这在时下的很多场合中几乎是难以想象的,除非这已经默认被纳入一种“流程”中,它既不承担接续对话的交际功能,也几乎不存在“不好”这一备选回复,就像是一份已阅、待盖章的文件,又或是线上打审批后收到的“通过”。
当人们能够通过敲击键盘,用鼠标点击选择“合适”的表情时,线上情感表达的成本其实被大大降低了。在费力程度相当的情况下,同样是“笑”,“笑哭”比“呲牙笑”更能在屏幕间传递一种认同;同样表示认可,“好的!”则比“好”附带一种亲切,再到最近互联网上流行的“发疯文学”,情感在“绝了”“救命”中已然被推到了极致。强烈度的情感表达在沟通市场中大肆流通时,那些浓度更低,币值较小的表达就会被逐渐淘汰,过度的情感补偿导致了线上语境中“情感的通货膨胀”,原本想要传递更真实的情感,却意外在持续地输出中让情感变得廉价。

但话说回来,这股演变潮流背后实则与互联网语言本身的传播规律不无关系,甚至回到最初的起点,包括所谓的“讨好体”在内,这些夸张表达其实都出于情感交流的内在需求。诚然,线上沟通中“情感”似乎在廉价化,但现实生活中的确少有人会真的“笑哭”。更何况,大多数网络语言总会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新的表达迭代,那么,为什么这些潮起潮落的表达方式还会频频陷入争议?
理由或许很简单,因为人们想要真实,不仅是自我的真实,也要求对方对自己真实。这种真实呼唤“表里如一”,这种真实也排斥可能的距离,或许用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话来说,它召唤的是无距离的暴力。而那些夸张的网络语言背后,使用者只需要有表现力,而不必展示自己,它是一种客观的交际规则,也隐藏了屏幕那端的主观心理状态,然而亲密社会中不信任这样的仪式,认为它表面,且不够“真实”。
“无距离”鼓励真实吗?其实未必,“无距离”或许鼓励的是“透明的一致”,也就是说,不仅要发送“笑哭”的表情,现实生活中你也要“笑哭”。而在众多指责“文字讨好症”的声音中,看似声音整齐的曲子可能也混入了不同的声部,人们或许并不是不想“被讨好”,而是希望对方“发自内心地讨好”。

其实不论是“讨好体”还是“冷漠体”,这背后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为线上社交的表达方式贴一个“标签”?又或者说,不断放大线上沟通中人们的语言习惯,并试图借由这样的习惯推测当事人的心理动机,乃至于一窥整个社会的情绪动向?难怪会有网友在留言区表示“和人交流真麻烦”——加语气词是讨好,回复单个字是冷漠,似乎什么样的表达都会被指摘。
在这样的包围之势下,表达真实的自己早已难有立锥之地。我们当然希望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勇敢表达真实的情绪,但前提是,外部环境是否能够为身处其中的个体提供一种真实的安全感,还是以“真实”之名在形塑真实。换言之,拒绝“讨好体”,或是声讨“发疯文学”都未见得能唤回真实的自我,反而当我们能够同时包容“讨好体”和“冷漠体”时,真诚的表达才拥有了喘息的余地。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申璐;编辑:西西;校对:付春愔。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我”何以如此重要?自传小说的全球浪潮 (10人喜欢)
- 你是不是瘦了?当代最薛定谔的寒暄方式 (28人喜欢)
- 少工作真的会更快乐吗?后增长年代的另类消费实践 (15人喜欢)
- 日常生活中的身体修复指南 (26人喜欢)
- 当健康成为一种命令:从健身、节食到疑病症 (19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104篇内容 · 24.9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64篇内容 · 8.1万次浏览
- 为什么我们会和错的人结婚?23篇内容 · 7955次浏览
- 我的快乐初秋观鸟记29篇内容 · 1.6万次浏览
- 你镜头下的夏日终曲18篇内容 · 8721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747.9万次浏览
- 梗图续命,笑到通气11篇内容 · 11.1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151篇内容 · 109.0万次浏览
作为乙方,尤其还是对接客户的,就是要这么文字讨好😮💨
谁想出来的这个词,特别不喜欢!人们出于拉近关系或者表示友好,这么表达有什么问题吗?与陌生人聊天更喜欢友善一点的回复吧?谁愿意和一个语气冷冰冰的人继续聊下去啊……这个社会也不知道怎么了,怎么做都不对😅
到底是讨好的人不爽还是被讨好的人不爽?这文章到底想说啥?网络聊天因为没法展示情绪表情,所以通过语气词来增加附带的情感变化不是互联网的基本常识吗?
最近在游戏里学到的:“1”表示认同、是的、好的等正面的回应。
这些不算讨好吧,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让语言不那么生硬,体现彼此的友善而已吧,咋还被创造个“文字讨好”这个词,反正我很不喜欢这个词,创造出这个词的人未免有点太脆弱和钻牛角尖了。这个词还多用于客户与顾客,上下级之间,如果这样的话,其实那些人不满的应该不是交流话语本身,而是地位的不对等。可这世界本身就会有这些不同职业的存在,无法避免地会有一方为另一方服务的情况,只是职业造成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区别,又不是人格地位的高低,人应该警惕的不是那些人身攻击或者挑战个人底线的话语吗,那个是不能忍的。那些受不了文字讨好的,是讨好一方还是被讨好一方呢,如果是讨好一方,他敢用很生硬的话去跟老板客户说话吗;如果是被讨好的一方,别人跟你冷冰冰地说话你可以接受么。本身都不是什么问题,人与人相处的一些自然而然发生的事,个人涵养与对对方尊重的体现,怎么老喜欢搞一些无谓的概念来引起话题走极端呢,只制造焦虑不解决焦虑,还是无端的焦虑,真是闲得慌。
「内容不可见」
有点矫枉过正...对讨好的定义是什么 be pleasant吗?
我也是一个很喜欢用这类语气词的聊天用户,但是我用这些只是想传达自己的情绪,即跟对方聊天我很愉快,心情很雀跃,或者想让自己显得更亲切一点。
建议一开始就不要这样,不然形成框架变正常聊天都是罪
那些单个字的回复又是否曾被曲解为“不够尊重”的“冷漠体”?反而当我们能够同时包容“讨好体”和“冷漠体”时,真诚的表达才拥有了喘息的余地。 觉得整篇文章真的说的很理智很客观了,我的互联网嘴替,会云多云😂
与其将这种表达习惯定义为“文字讨好”,不如说人们也许只是想用希望自己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别人
非常敏锐。
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说话带有语气和神态,但是文字太干瘪了,所以通过这种语气词和符号来弥补原本非话语信息所传达的友好。
是不是应该冷冰冰的,,然后又要被说没有人情味,,怎么做怎么错,,就你们筋多
讨好嫌恶症,指自己交际时一旦接收到照顾对方情绪的信息,就不可遏制地陷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耻感,或强烈体验到遭受他人的情绪勒索。两种症状皆根源于关于主体性不保的焦虑。嗯,以上都是我编的。这年头造词命名还真是容易,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是有效指认,又有多少不过是空洞能指。😌
我是好奇讨好俩字是怎么挂上钩的🙃 我喜欢这么说话单纯是因为心情好,心情好感觉总想蹦蹦跳跳就会说好滴好涅好咩 我觉得自己说的时候我也很爽啊😅怎么就成讨好了。就非得不回别人或者用“好” “没” “不行” “没空”来说话才酷吗?发明这词儿的是不是没明白尊重和讨好的区别😅
通话膨胀
一口一个“宝”
如果不加这些语气词但看消息真的冷冰冰的,才冒犯吧
我说个题外话 建议广大女性不要对陌生和不熟的男性使用这种“讨好体”,不要加太多哎、啦、呀、吖之类的语气词,更不要发可爱表情包。否则你会被狗屎粘上,不要低估男人的自信,这会让一部分没跟女人打过交道的光棍误解成你对他有好感,让他产生“我早晚拿下你”的想法
太长了不想看
个人觉得没必要对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贴上标签。发这种文章是不是有“不硬冲kpi就得扣工资症”?
其实我觉得不算是“文字讨好”,更精准地说应该是文字+正面情绪表达,我觉得是因为中国文字语义的暧昧性,一个词可以表达的情感范围太大所导致的必然现象。 比如“好的”可以理解为“好的😅”“好的😄”和“好哒😘😘”,大家为了不被错误地理解语义,才增加了语气助词“好哒!!”这样
这也叫症?所以就该像机器一样按部就班,不带情绪,也不在乎别人的感受,只在乎自己还人人一样?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有误会再解释
面对这种行为感到不自在的人才是有问题吧?人是社会性动物,对他人表达友善不是正常行为吗?
我就不喜欢别人这样和我说话 怪不自在的
语言习惯而已吧,可能说的人根本没想那么多,比如从小对我的教导就是您,是用来表示尊重的,所以我面对长辈和比我大的陌生人已经习惯用您了。之前点外卖,我让外卖小哥放在门口,用的是您放外面就行了,被室友说好卑微😂其实我当时在忙自己的,完全没想说的啥,就顺口一句
这都能扣个帽子啊……好家伙。
这篇文章最后已经有观点了,不是说大家要包容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吗?
呃 如果我把这个改掉的话那我不就是在讨好他吗?(况且这就是个人习惯啊……怎么就讨好不讨好呢,还真是被甲方搞怕了)
传递友好情绪的表达而已吧!
这是表达友好,并不是讨好啊,网络不像现实能看到表情,如果不加一点语气词就会显得很冷冰冰甚至是没礼貌。反正我在跟别人合作的时候是希望表达我的友好,并且希望对方也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友好的。没有话题可以不写文章的,谢谢
…面对面有肢体语言,线上只发字肯定会生硬的好吗
反正语音最讨厌,简直了。
你这个报纸,果然关注的都是什么东西
写这个的多少有点毛病
这怎么就讨好了?
每个人对得体社交距离的感觉不同,就像有人觉得冒犯他人要说“对不起”,但有的人就觉得没必要,有人跟ta道歉还会觉得别人是在讨好自己。建议觉得打“好滴”都是文字讨好症的人能够有话直说,这样别人也犯不着用自以为是礼貌的态度对你,回“嗯”“行”之类的还省去遣词造句的时间;你也省可觉得别人是在刻意讨好自己,大家方便。。
没正经事了?一个网络热词也至于如此长篇大论。
有时我眼中正常的回复会被别人出警……带上会好点儿🥺🥺
我觉得如果对所有人都这样,包括自己不喜欢的人,才有那么点可能说是讨好,可我就是对喜欢的人表达喜爱,怎么就说到讨好了,真无语,想出一个词就往外说
但是感觉 适当讨好还是需要的 要是别人冷冰冰和我说话,我以前真的会觉得不自在,尤其还不熟时,这些文字修饰我只是当做一种礼貌🤕 毕竟除去语音交流可以传递的情绪文字真是除了内容什么都看不出来
就常年做乙方落下的职业病
@知了与冬
这篇文章很多观点都挺好的,评论能不能不要只看一个标题带“讨好”就开喷啊🫥
讨好症可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是在现代高速发展阶段,物与物的距离被无限拉近,但是操纵物的人与人却被无限拉远,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疏离感及陌生感,因此,人们都想从网络这个大平台上寻找伴侣;二是网络平台上的发言难以像现实中那样具有丰富的表情,难以达到“信达雅”的地步,因而,为了防止误解,人们更倾向于输出更为积极的情绪。
这么打字有的时候可以解决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为啥不这样?舍近求远?
灵活使用乙moji🌹👍🏻❤️👌😘
「内容不可见」
大概一两年之前这个不是还被称为类似“微信社交礼仪”之类的吗hhh。如果把快乐的情绪和表达友善的意图通过简单的语气词或者~或者emoji传递出去的话,我觉得很好。无论是陌生人还是我的朋友,我都希望他们因为我的信息开心一点,起码别让太冷的话影响到他们吧~
非必要不用发明新词
其实是因为单纯的文字不能表达情绪和感情,经常被人误解。适当的语气词我认为是一种礼貌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讨好别人,没有人觉得自己被讨好了。
本来文字就冷硬,不加点语气词和表情包显得很冷漠。
想起来沉默的大多数里面也有描写这种正装的
这个词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吗?语言表达本来就容易被误解,面对面交流都有可能出现误解,何况以简短的文字沟通,人们听不到说话者的语气,就更容易造成理解偏差。用礼貌的敬语、适当的符号、颜文字更加节省沟通成本。
看来创造出各种复杂敬语的立本人可以成为文字讨好症专家
媒体又来扯淡了
无病呻吟
关你屁事呀~
刚好看到这篇真好,这两年每一次聊天都好费脑力,破解了,从自己开始拒绝,坚定地持续使用简单自然的语言,形成印象就不用解释和多想了。人们总会带着期待靠近你,不必那样迎合。
哦,抬眼一看原来是周刊
看到评论区就放心了,全是嘴替哈哈哈哈哈哈哈!本来就是,观感更好有什么错
我的文字讨好行为是在末尾加个 ~ 开心的:好的~ 严肃的:好的。 我明白:好
写这东西的人就是欠的,真的
笑死了,什么文字讨好,我发个消息正确使用中文和标点符号,就是文字讨好? 作者没有东西可以写了吗,还创造这种奇怪的词汇。
这个怎么能被叫做讨好呢,因为有些时候在线上聊天除开了一些非语言东西,比如说表情语气还有手势。将一些文字好嘴或者是一些表情符号,只是为了让人觉得双方在交流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平淡冷漠和敷衍
😁
?什么逼玩意?
我觉得这样说话的人都心里藏奸,打心眼里讨厌
不加这些字眼真的很生硬。。就很难受,干巴巴的,其实对方和我聊天不加这些字眼或者~我觉得完全没问题,但我自己不加就会很难受,可能是我平日口头上和朋友和家人就是要加一些语气词(和方言也有关吧),所以打字不加的话也会很不舒服觉得不是我说的话
工作上可以理解,个人感觉学校里这样的同学反而是敏感的那一批
环球日报上之前有一些写过文字贬值 只说一个好的嗯,感觉一点都不真诚。 应该类似
交际时表达善意而已,不用过分思考吧
通过屏幕传递的信息本身就会信息失真,对方会感受不到情绪,加入积极语气词可以避免误会产生何乐而不为
还没看完文章,本人鄙视给友好行为扣帽子,互联网聊天本来就看不到语气,“你真棒”字面意思就是夸人,但是网上聊天没有语气,谁知道对方脑补的是什么语气,于是“你真棒呀😊”这样发出去不更好么,也避免了误会。
我只是觉得朋友间调整一下语气词会显得轻松一点。。。
但这的确是一种能快速拉近彼此距离的交流方式,我经常这样使用就是为了不让文字显得冷淡,让朋友觉得我冷漠或没兴趣。
我反正不喜欢小红书里面文字讨好症
看到“文字讨好症”,又想到了《不去讨好任何人》这本书,其中关于“讨好”背后的因缘理解又加深一层。
为什么不叫文字小太阳呢,满满都是正能量,非叫讨好…症…非要归结为病,我看着这篇文章,发明这个词的人早晚得郁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