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童年》
作者王树,应该是一位心理学工作者,对于心理学有些心得。我很认同也很高兴的一点是,文中提到“要感谢孩子,因为他给你提供了个机会让你重活一遍,你可以以第三视角去审视童年、重新成长。”与我成长感悟不谋而合,让我对此倍感亲切与信任。
金句拾掇:
- 成长的核心是自我意识的发展。觉察,即感觉与观察,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心智作为一个对象加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过程是意识性,即感同身受、理解他人的能力,透过对他人行为、表情的观察,与之共情,然后理解他人的感受。第二个过程是社会性。即社群性发展。他们逐渐以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为蓝本,去发展与世界的关系。第三个过程是能动性。即成长过程中会有老师、同学、父母的评价,如果评价是正向积极的,孩子会借此最大限度发展能动性。如果评价是消极的,孩子总是被打击、阻止、限制,那么自我实践和自我探索的能动性就会减弱。第四个特点是同一性。第四个过程是同一性。对于孩子来说,心口一致不难,但随着成长,有意识地成为一个内外一致、前后一致的人并不容易。
- 自我意识的四个层面。一是自我认知。比如我的外貌,还有愤怒、恐惧、伤心、委屈、紧张等情绪;二是自我体验。看、听、闻、尝、摸、打开五感去体会。三是自我调节。每出现一个念头就会带来一种感受,每产生一种感受,不会激发相应的情绪。四是自我评价。六岁以前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更多来自父母,父母的评价无论是否定或认可,还是批评或欣赏,孩子都会吸收。
- 作为生命本质、精神胚胎的呈现,自我意识的这四个层面以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发展。彰显着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智慧和后天成长中所建构的认知方式、心理模式、情绪感受、精神成长,最终以语言变达、行为动作、性格特征等方式呈现出来。而这一切,都是孩子生命的自然需求,父母却从未认真了解过。孩子的成长必须要满足心理层面的需求——受到重视和关注,被全部接纳的感觉,爱和被爱,明确规则。一旦满足了孩子的内在需求,他们精神的我和身体的我就会和庇发展,他们不再将一次感染生命力消耗在电子游戏上,而是在爱中建构起较训的自我价值感,心中也更容易涌现爱意浓浓的快乐、兴奋、喜悦、宁静的正向感受。与此同时,孩子的行为是自信、自律、专注的。
- 创伤是事实,学会接纳它,并透过成长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才是她当下能够为自己的人生所做的具有建设性的选择。
- 接纳是生命转变的开始。面对父母,你首先要明白,他们的童年如果幸福,就一定不会给你一个不幸的童年。同样,如果你的内心丰盈,你就不会再抱怨父母于无意识中对你造成的任务。当父母给予你生命,并承担了十八年的养育,无论这养育的质量如何不尽如人意,你都可以在三十岁之后重新完成自我创造。因为创伤也是财富。以息的方式尽力生存,是一种爱,也是一种责任。
- 身体需要每日进食,心同样需要补充能量,提升心力。
- 情绪脑的发展是在人生的前六年,所以你当下的情绪习惯与模式,与童年有着直接的关系。出于本能,人类的基本情绪有恐惧、愤怒、悲伤和喜悦。在这些基本情绪之下,依据不同的成长环境与人格物质,人类会呈现出更多的混合情绪和精微情绪。长时间被 压抑的愤怒会延伸出敌意,而长久的恐惧会产业焦虑。
- 一旦伤痛得到转人,你就能从伤痛之后收获礼物,从苛责背后看到善意。
- 孩子对于我从哪时来这件事情非常在意,这关乎着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建构。
- 为人父母,一要透过认识自己去认识孩子,二要让孩子记得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 当父母不能真正接纳自己时,就很难接纳自己的孩子。看上去是孩子的某个缺陷造成父母的不接纳,但实际上是,孩子的出生把父母内在的问题显现出来了。
- 自我价值感的建构,是孩子一生最为重要的部分,它会让孩子呈现出一种健康的人格状态。从最初获得父母的认可和接纳。到自己有客观的自我认知,再到可以坦然接受他人的评价和建议,这个成长过程需要很多年。一个自我价值感很高的人,能够客观评价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如此,他不会盲目崇拜,不会过度期待,更不会消极对抗。
-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重要一步,考验着你是否能够真正接受自己。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我意识的引导,导致内在建构了一些错误的偏偏,总认为自己有很多缺陷,在很多方面不如别人,从根本上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带着这样的认识,常容易苛刻地要求自己,也秀在意他人的眼光和评价,还会将问题看得过于严重,产生内疚自责、凡事讨好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很高,就可以呈现出自我欣赏、充满活力、富有爱心、一致性、真诚、勇敢的品质,并且能够用这些品质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如果一个人自我坐值感很低,就容易产生抱怨、限制、固执、对抗的生活态度。
- 好的教育,一定能够帮助孩子清晰地捕捉到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而不是大脑中的一大堆想法。孩子成长过程,正是建构内在世界的历程,而感受是他们与自己内在世界的第一步。所以,当成人熟悉自己的感受时,就能够了解和领悟孩子,并且能与孩子产业共鸣。感受有:高兴、愤怒、恐惧、焦虑、悲伤。这也就是说,孩子的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从真实的体验中获得感受。错误的做法需要被体验到,正确的做法也需要被体验到,而不仅仅是被灌输了一大堆道理。也就是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你要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这一做法的不好体验。
- 分享: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分享,就尊重自己的想法;当你真正愿意分享的时候,再分享。分享是一种权利,你可以选择使用它,从而获得快乐的体验。真相是,这个自私是有意义和价值的。只有经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才能真正走向真实、自主、自愿的分享。
- 人的成长与树一样,有的生机勃勃,有的看似枝繁叶茂,但由于内在没有长大,生命的根气不足,自然缺失力量。要对自己有耐心,等着他学会新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多去与那些更加有爱的能力、积极友善的人相处,多做一些补充能量的事情。在持续的觉知练习之后,内在的新信念便开始稳定。
- 成长最重要的不是掩盖问题,不是阻止问题,不是不让问题发生,不是从此没有问题。而是一次又一次打碎重组自己,以崭新的自我重新面对问题。当你看到感受到悲伤与痛苦的时候,可以选择静静陪伴自己,允许情绪流淌,支持、引导内在的小孩子,转化负面的情绪,获得正向成长的意义。经历了成长与蜕变,内在小孩子终究会长大。不再攒锋抱怨父母,不再像个愤青一样为自己的童年呐喊。
- 总是渴望被理解,根本原因是在于我对自己不够肯定和理解,所以总把目光投向外面。
- 放下期待,接纳父母。即使你发生了改变,也要尊重父母,尊重他们的命运,尊重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你对父母的抱怨等同于你对存在、对生命说不?你通过这两个人来到世界,如果他们如你所期待的那样,变成不同的人,那么你也不是你。
- 做自己的父母,自我负责。你会用不下这个三四十岁的自己,养育那个曾经内在受过伤的自己,请他喝杯茶,送他一个礼物,拥抱他,欣赏他,陪伴他。
- 你为何感恩?不是因为他们养育了你,教导了你,关爱了你,而是经由他们的创造,你可以进入这存有的大门,这个充满色彩的现实世界。
- 建构自我,意味着让自我意识长大,意味着一种带有觉性意识的苏醒。觉性意识会让你记得自己、认识自己以及爱上自己。你不会再向任何人乞讨,只会在记得自己的同时,明白他人的存在;在认识自己的同时,共情他人的感受;在爱上自己的同时,与这个世界联结。
- 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混沌、合一;萌芽、依恋;发展、执拗;成长、对抗;实践、创造;成熟、接纳与包容。
- 超个人心理学家阿玛斯说:你与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与世界的关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晚年提出了自我实现后的自我超越,那是一种生命的高峰体验。
这本书写得非常好,对我的启发很大。孩子真是神圣的特种,是老师,是leader,而不是我们的奴隶、部下、职员。世界上最难的长就是家长,因为家长要对一个生命负责,但实际很多家长并不需要训练、并不需要培训,只需要各种原始冲动,任何人都可以当。我们当底能不能对小生命灵魂负责,根本上还是要看能不能对自己的灵魂负责。
人生是一种体验,其终极目的,一定是从纯净的灵魂再螺旋上升到纯净的灵魂。如果我们迷茫了,也许可以低下头来看看孩子怎么做。向他学习。
> 我来回应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84.7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58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
- 哪些事物曾让你感到“人类很渺小”?41篇内容 · 1.8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183篇内容 · 15.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608.2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71篇内容 · 12.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171.2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4505篇内容 · 807.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