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考研|音频带背第2弹 之 有意味的形式
Hi dreamers!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知识是「有意味的形式」,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熟悉,因为它确实出现在了很多艺术考研院校的真题中。在听之前先回想一下,如果现在让你作答,你会怎么答题呢?
ps:所有的音频我们都会上传至喜马拉雅上,喜马拉雅app搜索「北电追梦者」即可。
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20世纪初在西方美学界占主流的艺术本质观点之一。
上世纪20年代,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就提出,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因为其有意味的形式。很明显,「有意味的形式」首先肯定艺术的形式,而非内容决定其独特性和独立性,实际上是对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的一种继承和改写。关键就在于如何去理解“意味”,什么样的形式才算是有意味的呢?
让我们看看贝尔是如何解释的?他在《艺术》一书中,“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作品,才能被称为艺术品。”我们也许都曾为一部电影大哭、大笑、或者震撼过,比如,看《你好李焕英》时,我们会因为其中母女相互误会又最终理解的情节而感动,但当我们看《太空漫游2001》时,更多是惊叹于电影呈现未来的形式。而贝尔所强调的是这种“特殊感情”,则是由艺术的表面形式所唤起的,如果我们能够从某件艺术品的线条、色彩、或者图案中感受到纯粹直接的情感,那么这个艺术品的线条、色彩啊,就可以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
好,跟大家解释完“意味”,下来我将带北电追梦者的小伙伴们简单回顾一下贝尔提出这个观点的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衰落,现代主义艺术盛行,立体主义啊、达达主义啊、野兽派啊、后印象主义啊、表现主义啊等等等等,层出不穷,而且大多数都高深莫测,晦涩难懂。比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爵士乐》、布拉克的《小提琴与调色板》等等,我们最先注意到的是它们那与众不同的线条和色彩的排列组合方式,具体的形象、或者说内容,已经难以描述了。这些五花八门的现代艺术创作,大多都是通过抽象形式、而非具体形象来刺激人的审美知觉。
贝尔的这个“有意味的形式”在当时现代艺术的风潮下,是受到广泛认可和接纳的。但当我们再回过头去审视这个观点时,它自身的确带着很多不合理之处。
比如,在当时绘画、建筑、雕塑为主流的视觉艺术浪潮下,贝尔将以文字、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逐出了艺术范畴;
除此之外,亦如难以捉摸的现代艺术创作一样,贝尔也并没有能解释清楚究竟什么才算是“有意味”?什么才算是“特殊的感情”?难道由具体内容所引起的审美情感都要全部否定吗?这一连串无法解答的质疑,让贝尔的艺术本质论在四十年代之后,尤其是符号学等新兴理论与艺术研究结合后,迅速被其他更具有说服力的观点替代了。
本期视里梦艺术考研音频艺术课堂分享就到此结束了,咱们下期再见!!
关注我~更有动力更新干货!!!!!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143篇内容 · 5.5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214篇内容 · 3.2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00.3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1.0万+篇内容 · 42.3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65篇内容 · 1.3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34篇内容 · 44.5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015篇内容 · 937.9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91.9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