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她在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贫穷的经历,让你成为一个富足的人
——岛田洋七《佐贺的超级阿嬷》

阿嬷人生中有十几年的时间,被动地卷入了一场与她并无多少关系的战争。用一般的标准看,她其实懂的很少,但是阿嬷知道应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健康地生活下去。她虽然不懂得什么深奥的道理,可她有一个富足的精神状态、饱满健康的人生,所以她在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往往就能做出最好的选择。
这本书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作家写的,作者岛田洋七其实是一个日本的“相声演员”。可是这本书在日本脍炙人口,2001年出版,而后改编成电影,2007年又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让这位在日本佐贺生活的超级阿嬷,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本书并不只是一本适合孩子们读的儿童文学作品,实际上它适合每一个成年人。作者的表达很克制,没有那种廉价的煽情,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阿嬷的深情。作者只是把一个个故事和情节讲出来,而读罢故事,我们自然就会被感动。

这本书也是非常典型的“从浅阅读到深阅读”的体验。一开始情节好玩,而随着叙述的深入,我们会理解其中的感情,到最后有深入的人生思考。
整本书的故事,是从一个惊人的时代背景开始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到最后关头,美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分别投下一颗原子弹,以总计近40万人伤亡的代价,结束了“二战”在亚洲的战役,迫使日军无条件投降。而很不幸,作者岛田洋七就是广岛人。他们一家虽然已经在原子弹轰炸之前逃出了广岛,但岛田洋七的父亲因为当时不知道核辐射的危害,在爆炸一周后回到广岛,很快得辐射病去世。而此时的岛田洋七,还不满周岁。
爸爸去世后,仅凭妈妈一人很难养活岛田洋七,于是妈妈只能把儿子送到了自己的妈妈—也就是岛田洋七的阿嬷(外婆)家。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这本世界名著的开头写过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对岛田洋七来说,这显然是一种不幸,可他没有责怪任何人,却以一种看似不带感情、极其克制的文字叙述了这一段悲惨的经历,反而给读者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我们很难想象,那时候的岛田洋七—也就是书中的主角德永君—的妈妈经历了些什么,要在儿子背后推上这么一把,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像配合姨妈用力点头的信号一般,开车铃声响起。就在车门即将关上之际—
“咚”的一声,我踉跄着向前一扑。
当然,就算是很早以前,开车铃声也不会是“咚”,更不会把人向前推。本来还依偎在母亲怀里的我,回头一看……
推我的竟然是母亲!
“妈妈,你干吗呀?”
说话时,我人已经在火车上了。紧接着,车门像接收到信号一般,倏地关上。火车冒着黑黑的蒸汽,缓缓开动了。
当然,我还在车上。
“是妈妈推我的。”
隔着车窗,我看见母亲哭了。
当时的火车不像新干线那么快,我可以清楚地看见在月台上哭泣的母亲。
我转过头,姨妈也在哭。我轮流看着哭个不停的母亲和姨妈,笑着说:
“不要紧,姨妈,我可以在下一站下车,你不用担心啦。”
可是姨妈还在继续哭,然后泪眼婆娑地说:
“昭广,你以后要住在佐贺的阿嬷那里了。”
一瞬间,我愣住,不知该说些什么。
而阿嬷家,其实也很穷,书里的第二节,标题就叫“从贫穷到贫穷”。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当时的感觉—那栋房子,就像特写镜头一般,猛然跃进我那满怀不安、无法镇静地打量四周的眼睛里。
与此同时,我的心中一阵恐慌。“不是吧?千万别是那栋房子啊!”
那是一栋坐落在河水和草丛之间,就像从古老传说中冒出来的、孤绝寂寥至极的破茅屋。
而且,屋顶一半的茅草已剥落,只随意钉着铁皮。
“昭广,就是这里。”
你经历过贫穷吗?恐怕现在的各位同学,大都没有经历过,相反,你正在过的是一种相对富足的生活。贫穷和富足的区别,就是在你渴望得到一个东西的时候能不能得到。有欲望能满足,就是一种富足;有欲望而无法满足,就会感觉到贫穷。所以换句话说,贫穷其实是一种对自己生活的感受。

如果一个人要的东西不多,没有很强烈的对物质的渴望,他要的东西都可以得到,他就会觉得自己很富足,哪怕他很可能并没多少钱。相反,如果一个人想要的东西很多,多得无法满足,那他对生活的感受就会是贫穷的。而书里的这位阿嬷,对物质生活就没有什么要求,她想要的东西很少,因此她会过一种安贫乐道、自由自在的生活,甚至可以说她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富足的。为什么佐贺的这位超级阿嬷会打动这么多人?大概原因就在这里吧。她非常乐观、非常积极地去面对在我们看起来非常穷困的生活,去面对“没有钱”的事实。当她安贫乐道地看待生活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阿嬷没有明显的物质匮乏感,即便客观上非常缺钱,但是她仍旧过得非常富足,这就是一种打动人的力量。要知道,不止岛田洋七,日本战后一整代人,都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阿嬷人生中有十几年的时间,被动地卷入了一场与她并无多少关系的战争。用一般的标准看,她其实懂的很少,但是阿嬷知道应该怎样在这个世界上健康地生活下去。她虽然不懂得什么深奥的道理,但是她有一个富足的精神状态、饱满健康的人生,于是她在面对人生抉择的时候,往往就能做出最好的选择。这当然也影响了德永君。书里的德永君,就是一个虽然贫穷,却非常阳光、非常健康的调皮男生。
书中关于西瓜面具那段故事就很精彩:
夏天,我到朋友家玩,发现一个有趣的东西—西瓜做的面具。朋友家是农家,有堆积如山的西瓜。就像现在万圣节时大家用南瓜做面具一样,那个面具是用西瓜皮做的。
“真有趣,真好玩。”
见我赞不绝口,朋友就把那个西瓜面具送给了我。
我喜不自胜,郑重地抱回家给外婆看。
可第二天起床,却发现西瓜面具不见了:
“阿嬷,我的西瓜面具到哪里去了?早上起来就没看到了。”
“啊,那个啊……”外婆笑呵呵地让我看看玻璃盘子,“看,很好吃吧?”
西瓜皮正腌在盘子里。
西瓜皮也能吃?其实这里头就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意思,一个精神不够富足的人,是做不到苦中作乐的。

除了把玩具腌了吃掉之外,阿嬷还干过很多让人惊讶的事,比如用木头在河面上截留物资,比如在裤腿上系吸铁石……除了这些好玩的事,后面还有很多让人感动落泪的场面。比如,参加学校的运动会赛跑,德永君一直期待着能在长跑中看到妈妈,可每年总是失望而归,妈妈总是不出现。在满怀期待又害怕失望的心情里,他跑过自家门口(因为学校里没有跑道,他们的长跑是沿着马路跑的):
两种心情在我心中交杂。眼看就要到家门前时,我低头不敢看。
我盯着脚尖默默地跑。
“昭广,加油!”
突然,耳边响起了母亲的声音。我不曾听过那么大的声音。
我抬起头,家门前拼命挥手呼喊的人,确实是母亲。
“昭广,加油!”
外婆也在旁边笑着挥手。
我又低下头。
越接近家门前,我越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终究做不出电视剧里那种含笑挥手致意的动作。
“喂!德永,看着你母亲!不要低头,抬头挺胸地跑!”
田中老师从摩托车上对我喊。
我抬起头,直视前方。
还有全书最后,写到毕业的情景,也把一个有情有义、饱满健康的男生形象和他的感情世界呈现在了读者面前:
配合在校生的歌声,我们开步走。
“哇!”
不知道谁大叫一声,打破了沉闷的气氛。
我们棒球队员逃也似的穿过花道,冲出校门,大伙儿高声大笑,边笑边望着天空掉泪。
大家都感觉到,此时此刻,某样东西确实已经结束了。
我们身为读者,和身为作者的岛田洋七,处在迥异的时空之中,我们不可能经历他的悲惨遭遇,几乎不可能切身感受到他的贫穷处境。但是我们照样会在他的故事里欢声笑语,感动落泪,这是生活的滋味,这也是文学的力量。
很多时候,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丰富我们的阅历,去过一种我们本不可能过的生活,去体验我们本无从体验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