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人
查看话题 >读书人(十六):格物致知
一、引言:为什么要整理自己读过的书
时光总会厚待读书人。不知不觉间,我已经读过好多部经典作品了。今天在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时,一道讲述习惯的习题吸引了我的注意。于是,我不假思索地就把自己看书的习惯写了上去。
我觉得阅读教会了我很多,回顾自己的阅读史,我之所以能够讲出每一本书带给我的启示,还有赖于自己每本书都会做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习惯,这是我目前主要用豆瓣做的事情。阅读让我不再去关注某个人,或者某类人,而是把自己的精力从关注圈全部转移到了影响圈,这无疑是我做过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当然,这依然是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学到的,而正是因为这个小小的举动,让我的孩子和我自己的专注力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我们双方的情绪也比从前稳定得多。与此同时,这也形成了一系列的良性循环:产出更多,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更和谐,亲密关系也更好了。倘若像往常一样,一天到晚到处乱飘,总难免让人心烦意乱。
不过,要是让我来总体说一下自己都看了哪些书、收获了什么样的知识的话,那我可得好好组织一下语言了。虽然一些书不能让我马上想起来,但我想到了自己之前做过“读书人”系列的日记,这对我的帮助特别大,也让我的朋友们多多少少地从中受益。因此,我打算继续发扬整理自己知识结构、建设认知体系的优良传统,以便形成更好的习惯,进一步帮助自己,并充分惠及身边人。
二、我跟书的结缘
我好像从小就很喜欢读书,爸爸总会给我买好多书。然而,我妈总是从中作梗,反对爸爸买书给我。妈妈对我有近乎偏执的依赖,加上我自己当时也比较幼稚、懒惰、自私和无知,因而错过了跟爸爸的很多交集,慢慢地,家里再也没有人给我买书了。买书的事,就这样中断了好多年,直到自己家里条件好了,像是要补上这些年的空缺,我一口气读了好多时尚杂志,还有一些《读者》《青年文摘》一类的文艺杂志。
可之后不久,我就常年待在国外读书了,像过客一样地来来又返返,致使我的中英文都不怎么好,在这段时期,我哪类经典都没有看。中学的时候,有次在国外路过书店,买了一本关于爱情故事的畅销书《Wild Weekend》,还读过一两本儿童故事。好在寄宿学校的宿舍里有图书馆,我会自己找书来看,顺便练练英语。让我记忆尤深的,是当时在集体宿舍的图书馆里读过的《小妇人》和《芭蕾舞鞋》,中学英国文学课上读过《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an)、《麦克白》和一部分《傲慢与偏见》的截取片段。大学时候跟风读了“吸血鬼”系列,因为我大学同学很喜欢这个系列,于是我也试着看了看。总体的感觉还行,倒也对我的胃口,毕竟,当时大家都是小女生嘛。研究生期间读完了整本《傲慢与偏见》还有几本《福尔摩斯》。那会儿最喜欢的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后来参加工作,我读了《百年孤独》,大为震撼,觉得马尔克斯写的就是我家的故事吧:动荡的家庭、欲望丛生的家人和格格不入的社会。他真的太伟大了!宣泄完自己的情绪以后,我慢慢地平静了,这反而让我更愿意去融入社会,也知道了如何表达自己的孤独,让人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这算是成年以后第一次感受到书籍的魅力吧。之后的好几年,因为忙,因为浮躁,因为能力不足,也因为尚未认清书籍的好处和重要性,就鲜少读完整本书了。
以前中学时有试着读过《三国演义》,但读不下去,这几年在家学习和带娃,多了许多时间,阅读能力也大幅提升,就读完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名著、哲学典籍、经济学专业书籍,以及自助类、历史类和知识类的畅销书籍。后来,我对于男女之事特别上心,一方面是自己进入了30岁,欲望比以前强了;另一方面也是当下生活不尽如人意,前路很是艰难,现状让人沮丧,因而会用这种事来分散自己身体和大脑的注意力。因为我喜欢的人,或者想要找到合适的人,我看了好多人际交往方面的书,比如沟通、差异,还有文化类的(当时是为了约会装逼),会学对方感兴趣的东西。在我失恋以后,看了一些前任喜欢的书,有几本对我启发和帮助特别大,观念上面的有《思维的快与慢》,方法上面的有《重复与差异》,这奠定了我日后格物致知的基础。自此,我深刻地了解到社会学、哲学和心理学对我的魅力、吸引力,以及帮助。
三、书目类别
(一)经典名著
在国内读书的时候,我就很希望自己能看完“四大古典名著”。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初中同学读完了《红楼梦》之后,语文特别好,这让我十分羡慕。只是当时的我因为浮躁、能力不足、认知不够、优先也级也定位不清,导致自己阅读的时间也总是不够用,所以没读完。当然,这些在现在的我看来,都不过是借口罢了。我只记得自己读过一本很薄的删减版的《三国演义》,大概就是一本课堂笔记本的厚度。辞职以后在家看完了整本,还买了一套《三国志解》,不过还没有拆封。其他三本《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也都是在我辞职之后的三年里陆续读完的。
中学英国文学课堂上接触过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辞职之后读完了他的《仲夏夜之梦》,感觉很唯美,便兴冲冲地买了一本他的厚厚的合集,不过还没开始读。研究生读完了《傲慢与偏见》,辞职以后读完了研究生时期购买但是没有读完的《简·爱》和《南丁格尔》。
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我读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前者叹为观止,而后者我读了好几次,都没有读完,或许是读不下去吧。最终,我也只喜欢作者的《百年孤独》。后来看高晓松的节目,他在节目中反复提及拜伦的《唐璜》,这让我产生了阅读冲动。可是,我读完之后没啥感觉,没有那些文人一样的深刻感受,莫非是我水平不够?或者是因由他们是站在男性视角来分析这本书?我无从得知,只能说我更喜欢细腻的文学作品。
不得不说在我参加工作以后,我的中英文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有赖于此,我才能读完那么多经典。那其实是一家非常不错的单位,教会了我很多东西,也让我在方方面面成长了许多,更给了我自尊和自信。尽管方式很残暴,让我负责很多很多的琐碎的事务,并默认我可以完成,但这也给了我许多帮助。现在回想起来,很感恩吧,虽然我也知道当时大家也都是各怀心事。辞职之后跟一个文青约会,当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品味和学识,我读了反乌托邦小说《1984》,这本书文笔辛辣,反讽意味浓烈,看完觉得脊背发凉,给了我十足的阅读体验,是一本很适合工作思考期间阅读的书籍。我本人跟文青大致在读完这本书以后,也就没啥联系了,可能我觉得他给我的那点乐趣远远比不了读书带给我的幸福体验。
今时今日,我更是坚持奉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那句名言:“要把精力放在影响圈而非关注圈”,毕竟影响圈的意义远大于关注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影响圈是更明智的。我不会再去努力博得不值得的人的关注了,也知道不能把精力放在看不到你的人身上,不只是感情里面的,事业里也是这样,会坚持自己的强项,不会再瞎搞什么理想主义,因为着实没有意义。有了这次与这个文青的约会经验以后,我也对一类人敬而远之,那就是打着爱好者的名义四处闲逛,从而虚度人生的人。他们跟从业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啥也不懂,瞎关注,瞎扯淡,眼里只有自己的理想主义,没有文学,也没有把心思真正地放在事业上。这类人往往缺少客观性,包括他们本人,基本跟他们的爱好一样,花钱买罪受。我自己也会引以为戒,之后更加努力地去热爱自己的工作,无愧于自己的专业所学,争取不做那样虚度生命,浪费感情、金钱和青春的半吊子。
我因为阅读名著收获到不少知识:积累了很多引经据典的素材,知道如何表达自己了;知道好的名著是什么样子的,就是既可以揭露人性,体现社会风气、展露大环境,引人深思,也可以抚慰或者撩拨大众的情感,文笔流畅,文风优美。读书技巧方面:每次读完经典作品,我都会做总结,要是觉得好的话,我会继续读一些文本解读的书目或文章来帮我加强理解或者应用。
(二)畅销书小说、经典流行小说
在国内外上中学的时候,读完了高尔基的《童年》、水泽惠的《芭蕾舞鞋》和路易莎的《小妇人》。在成长过程中留给我深刻印象的书,有老舍的《骆驼祥子》,中学时看过的叶倾城的《麒麟之夜》,还有中学课文里的《人鼠之间》,大学时候听书听过《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京华神算张铁嘴》,当时iPod刚出,前夫买给我的,还给我下载了这些电子书。他这个人比较矛盾,一方面想过小日子,另一方面又有野心。
大学期间受军旅题材电视剧影响,我读了《冰是睡着的水》,另外还读过《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大学时还有机会读《活着》,但没有特意给自己安排读书的时间,就是为了逃避学业任务。给自己安排读书时间,直到最近才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人生的必修课,不然读书一度被我用作分散精力和调节情绪的工具。以后会特意留出读书时间来,也不会再占用我的学习和健身的时间了。小学时,我和多年后去日本嫁为人妇的表姐一起看琼瑶,我自己更喜欢席娟,主要就是在学校边上的杂货店一起租书看。另外,中学时看过的Wild Weekend(很小众的英文口水书,好像也没有中文译本)。研究生期间受前夫影响读了好多古龙的武侠小说,当时电视剧《来不及说我爱你》很火,我很喜欢,因此看了好多匪我思存的作品。后来她的其他作品也被搬上了荧屏,但是感觉都没有之前的好了。
这部分当然还少不了现当代的经典作品,钱钟书的《围城》,是在第一次步入婚姻时看的。张爱玲则是我在2021年失恋时才看的。有时候一些影视剧上映,要是没来得及看,或者没条件看,我就会拿起原著看看,比如《周渔的火车》。参加工作后,我也会读读鲁迅。怀孕的时候,《致我终将逝去的青春》大火,就看了辛乌夷,不过,最喜欢的还是她的《原来你还在这里》。还有当时上映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原著,我也认真地啃完了。我还看过一些青春文学,就不多说了。
在辅导领导孩子学习的那段家教时期,我开始读《老人与海》。家教回来后,我没多久就读完了。辞职以后一口气读了好多书,包括《肖申克的救赎》《四季》《弗兰肯斯坦》,还看了一个朋友写的书《世界那么大,不如你好看》。
第一次失恋以后,我看了王朔,因为当时的他太喜欢王朔了。我到现在也才意识到,有些文人太擅长骗人眼泪,骗人安逸,而他们自己却拼命努力地挣大钱,还要标榜自己怎样怎样。所以常常有人说,要把文人和他们的作品给分开,这是有道理的。一个人怎么说、怎么想,以及怎么做——这是三件事,我作为一名读者,我读作品就好,完全没有必要去瞎操心作者在生活中,甚至人生中是如何拧巴的,因为跟我没有关系,毕竟作者的私生活不在我的影响圈内,所以自然也就不需要去过多关注,让其变成自己无谓的关注圈。如果我想要写作,可以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私生活之类的还是不要过多参与和评价了,因为真的没有意义。当然,自己也不会再跟拧巴的人搅合到一块儿,永远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只取人之长,如果对方在某些方面狭隘,就离得远点儿,不做无意义的牺牲和放逐。
前三次失恋的时候,我都还沉浸在自我感动当中,当时在抖音上刷到了毛姆,于是看了他的《面纱》,大受启发,因为我发现书里没有一个人对爱情是存有敬畏之心的,包括看似痴情的瓦尔特,常年瞧不起自己的爱人,用尽各种方式让其难堪,还不让她过上她想要的生活,所大家以的爱情其实都是以爱之名,或者说都掺杂了自己主观的想法,觉得是对对方好,其实更多的还是自私,而我和那些让我失恋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呢?失恋时候也读张爱玲,书里面很多我这种个性的男男女女女的爱恨纠葛,读过张爱玲的作品,仿佛又经历了好几种人生,似乎有些大彻大悟。《人间失格》也是我失恋以后喜欢上的书,写尽了渣男的一生。前面提到的这些作品,多半都是悲剧的爱情故事。爱情里面有好多小心思,好多失望,好多人性,也有好多无可奈何。
读书、学习、生活、提升自己,把情绪留在书中,留给成长,后来自己慢慢地就走出失恋的阴影了。当然,现在有一段比较合适的姻缘,我们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已经持续大半年了,还很幸福。后来我不再研究别人,研究爱情,反而开始探索自己,寻找自己丢失或者缺失的那部分,看了东方贵族小姐去西方留学,遭遇人生迷茫,文化差异的故事《我在伊朗长大》,然后就慢慢地自愈了。直到达成进一步的自我和解与接纳,这个没有底,可以一直接纳,一直探索合作,一起成长,一起发现新的可能,一起适应新模式,并且不断更新。在这期间,我开始喜欢上东野圭吾,他写人性、悬疑、惊悚、反转等等,无不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也给自己很多情绪上的满足——我逐渐意识到我的情感需求基本都可以在书中得到满足,并且情绪也可以非常健康地留下来。因此,我决定以后都继续读下去,不让会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流入日常生活当中。
读过这些,我收获到的知识:流行文学的情绪价值往往大过教育意义,跟生活很贴近,并且一定是大众感兴趣的。人物设定和场景设定的描写都下足了功夫,让人感觉身临其境。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读完太爽了!
(三)外国哲学典籍
我从喜欢看的电影入手,当时看了泰国电影《永恒》,知道了纪伯伦的《先知》,也简单地了解了他的生平。当时喜欢看这种定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还有人和自己之间关系的书籍。
怀孕的时候,看了《资治通鉴》,当时已经开始读博了,这本史书对我之后的职场非常有帮助,有助于我理解领导的意图,也有助于我在办公室政治斗争上面游刃有余。我辞职以后,把外国跟《资治通鉴》同等地位的《君主论》也一起看了。跟《资治通鉴》不一样,《资治通鉴》是通过一则则小故事,还有这些故事的发生顺序来告诉我们一些事情;《君主论》是西方著作,很多东西更张扬一些,我也很喜欢,只是阅读的时候有种别扭感,或者说隔阂感,一直到我失恋去厦门以后才读完。
我慢慢地发觉光知道事物的本性还不够,因为我还要继续入世学习和生活,并且联想到自己的家庭和性格特征,以及智商什么的都很像犹太民族,所以就读了《塔木德》,也从这本书中获得了许多鼓舞和启发。当时觉得既然都有名著讲了类似我家族的故事了,那肯定也有适合我看的一些励志书籍,比如和犹太民族相关的历史和哲学作品。学瑜伽,以及做瑜伽教练,也看了好多和瑜伽、运动、减肥相关的哲学书籍。
第一失恋以后,自己去了西藏,读了仓央嘉措,感觉更像是散文吧:他的风流韵事,以及他的一些人生哲学。然后我又继续追踪那个让我失恋的他的生活点滴,发现他换了德勒兹的头像后,我就读了《重复与差异》,读的时候很是生涩,但读完豁然开朗,并且这本书对我的生活,尤其是学习和教育方面的帮助非常之大,让我能够从重复中寻到差异和进步。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却是内涵乾坤,重复和差异一样重要。当时也捎带读了一些基础的哲学典籍,比如《别人的错都是我的错》。失恋确实让我读了好多书,尤其是第一次失恋以后,我读了那几本对我意义重大的书。之后两次的失恋,我就直接沉迷书香了。《厚黑学》就是我2021年失恋的时候读的,也挺有启发和帮助的。我现在就是日常读书了,记得之前最后一任领导就说过“四书五经”很好,结合我国国情,还有他以往的建议都非常好,我好像在哪里又看到了推荐这些书,我就想着不如好好地读读吧。目前,我已经看完了《孟子》《大学》《中庸》,之后想把《论语》和剩下的“五经”都看完。
收获到的知识:人生哲学类书籍,阅读的时候很枯燥,但是读完会了解到许多关于人生,关于人性,关于沟通、学习和做事业的技巧,并且能够从中收获到鼓励,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
(四)自助类图书:心理建设、沟通、成功学和育儿书籍
出于原生家庭的原因,加上我挺没有主心骨的,喜欢听别人说,所以读这类书一方面是为了疗伤,另一方面是帮助自己思考,给自己积极的建议和明确的方向。因此,这类书我看得特别多,而且看完还能让我显得很有学问、很有深度的样子。
早期读的就是“有情商”系列,因为我读不懂别人的肢体语言、行动语言,其实也不是因为我情商低,而是从小大家都骗我,加上我常年生活在国外,所以看起来憨憨的样子。一些人、一些朋友推荐我读《思维决定一切》《One Thing》《思维的快与慢》《办公室法则》《职场》《自控力》《工作效率》,这些属于成功学范畴。然后是自洽类、寻找幸福的书,比如《超越文化差异》《动机与人格》《进化心理学》《自私的基因》《对生命说是》。接着是经营爱情、沟通类的书,比如《沟通》《爱的五种语言》《博弈》《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活学活用博弈学》。后来读了一些经典,比如弗洛伊德的专著,还有《乌合之众》《墨菲定律》《社会心理学》《人格分析》。
失恋以后,读的主要是心理学方面的书,比如《生命的重建》《断舍离》《终身成长》,也见了专业的心理医生,然后对方建议我慢慢地从原生家庭里自愈,慢慢地独立出来,坚持爱自己,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因此,我读了《依赖》《生命的祈祷》《别伤在童年》。
后来,我自己想走出来,就读了《超越让我备受折磨的母女关系》《关系的陷阱》,读完状态好了点,就开始定位自己的问题。然后买了一些沟通的书,比如别人推荐的《非暴力沟通》,还有《为什么我们会爱不该爱的人》《被讨厌的勇气》等。闺蜜推荐我看了《自洽》,里面说的一个问题我觉得对我就很有针对性——“低自尊”,然后自己一联想,发现真是,就果断地读了好多关于建立自尊和自信,以及明确边界的书,果然效果卓然。育儿类的书,我也买了不少,读完后发现,确实跟孩子关系好了,我也更爱自己了,很多东西也都想清楚了,大目标、小目标也都明确了,就有了很大的提升,打算再接再厉,不断提升自尊、自信,让自己彻底地独立出来。这些书不仅对我的帮助大,而且对我家人、孩子、朋友的帮助也大,自尊、自爱是一切关系、情感和生活的重要基础。
育儿书籍与自助类的书基本重合,有些观点都很相像,但是会具象化到父母和儿童沟通和相处上。
收获到的知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自处,如何教育孩子,以及如何做到自洽的思维逻辑和现实技巧。
(五)国学经典和中外历史
上班时饱受办公室政治的困扰,开始读《史记》《资治通鉴》,我去印度学瑜伽,然后了解到了一张关于瑜伽修行的海报里引用了中国《道德经》里面“知己者明”和“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思想境界,就是劝诫瑜伽练习者们要充分认识自己,并且要把生活变简单。回国之后,我也开始啃这本道家经典,读完特别喜欢。有时候还受单位和学校的影响,看了一些王阳明的心学著作。再后来看了《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还没看完的《论语》,觉得挺好的,打算继续读下去。
我也是那段时间渐渐喜欢上了历史,因为我喜欢历史给我的参考和借鉴,我更喜欢在自己高谈阔论或者思考的时候,加一些历史典故,这会让我觉得自己的思考很有意义,因为有历史依据,同时也让我觉得自己很有学问,我对此十分自豪。上学那会儿跟前夫一起看了《明朝那些事儿》,自己辞职之后因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而看了《万历十五年》,还看了《罗马人的故事》、《欧洲史》和《英国史》,帮自己理解自己,了解自己,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自洽能力。
因为想要教育孩子,于是看了《犹太人3000年》,觉得他们教育方法不错,而且其讲述的犹太人性格等方面跟我挺契合的。自己出去旅游,为了提升和增强体验,自己会在出游之前或者旅行结束之后看关于当地的历史典籍,比如在印度旅游时看了《印度三部曲》,在厦门、山西、北京等地旅游时也看了相关的历史书籍。
收获到的知识:历史不容忽视。语言、经典、哲学、中国文化、处世之道。
(六)纪实类、传记类和知识类
这一类目里,《大而不倒》《坏血》这两本书,大约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书了。读完好像也没有跟人交流过,但会偶尔显摆一下,不过也没有特别的感受就是了。当时的朋友学政治,后来她去做咨询,所以就会读这类畅销读本,帮助提升气质,寻找沟通话题。我还是适合啃经典,用作品立口碑,不过在没有自己的风格以前,我基本读得很杂,也用不上。我还读了有关凡高的书籍,因为当时有电影上映,同时自己也喜欢附庸风雅。
知识类读了《人类进化史》,以及《人类简史》三部曲,还有友邻推荐的《人体的奥秘》。谈恋爱,还有跟闺蜜约会,增加趣味性,看了关于日料、法餐、食物、法律、电影类的相关书籍。
收获到的知识:人类发展史、生物学知识,书里面介绍的与时事高度相关的背景知识,主要还是人们关心的话题的补充说明。
(七)专业类
《国富论》经典、诺奖得主的代表作、我要研究的领域的经典,还有工作当中要用的,比如一堆瑜伽书,以及后面关于如何写中英文论文的工具书。
收获到的知识:专业知识。
四、总体收获和下一阶段阅读计划
总结下来就是收获了格物的能力和致知的远见。我通过读书帮助自己修身养性,自律齐家。其中,通过名著我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并且掌握了很多引经据典的素材。同时,我也知道名著是怎么一回事:既能反映当时的大环境,又能给人提供情绪价值,还可以引人深思,文笔流畅,文风优美。畅销书主要就是给人提供情绪价值,对于环境和思考方面则略逊一筹,但是对于场景和人物的描写一般都比较细致,就算不细致,也至少能让人为之向往,甚至是联想得到。哲学、国学经典会给人一些思维框架、知识框架,教给人很多方法,还有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我也学到了不少。我另外还读了历史、经济学专业知识、育儿类。
下一阶段会读“四书五经”“经史子集”“二十四史”,以及《三国注解》和《五礼通史》。在帮助成长方面,我会读一些建立边界感、自信心、自尊心,帮助成功自律的书籍,还有针对我儿子的育儿书籍。工具书的话,就是写论文和发论文用的研究方法、方法参考书籍。
阅读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