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主选择生育
防杠提示:本文仅为个人日记,尊重任何人自主做出的生育和职业选择。
去年10月,当我知晓了有裁员可能时,很明确地想到了备孕,于是放弃了以往的所有避孕措施。宇宙大厂的裁员效率是周一谈,周五走。11月中旬我进入失业状态,第一个月我还接了点老同事的私活,帮我的前司项目扫尾巴,发现即便是离职状态,同事的配合素质依旧很差,合作心情依旧不是很好,遂放弃了离职后接前司私活的想法。
搞定了前司的烂账,开开心心去市郊旅游一趟回来,失业第二个月,我就成功自然怀孕了。这么迅速而自然,是我未曾想到的。春节后发觉月经已推迟过久,上午去医院做检查确认妊娠,那天刚好是周二,下午我参与了目前这份工作的第三轮面试,周五拿到了offer。所以这个孩子的喜讯几乎是跟着offer一起来的,现在想起来成为我觉得孩子与我有缘分的证明。
如果说一个职业女性担心孩子耽误她什么,那一定是耽误她的职业发展、晋升、加薪,耽误她的自我学习等等。但是回到二线城市后,我发现这些问题确实自然而然减轻了很多。如同我跟在深圳的朋友说的:武汉的职业发展前景太差了,差到相比之下生孩子是一件更有性价比的事情。即便是在武汉互联网大厂,跟一线城市的大厂本厂相比,工作氛围和协作思路仍然是有壁的。低廉的人情斗争消耗人的情绪,薪资却毫无可比性。
我甚至也丧失了提升学历的动力,一个985本科基本就可以在武汉的民企仰头走路了,学历再高一点可能还会受到来自团队的排挤和嘲讽。我之所以在北京时想要去读一个在职研究生,正是因为身边上级、同事、客户、合作方等等的激励,他们不断鼓励和提点我,还会在我发的上课朋友圈下面留言,讨论我关注的学科问题。而在武汉,我如果谈及我正在北大读一个在职研究生,换来的大部分是不理解,有的人觉得我在炫耀自负,有的人觉得我高不可攀。我并不觉得一个过高的学历能够得到武汉民企的倾向和尊重,反而是负担和标签,毕竟这里的老板学历都不太高。
在武汉最受欢迎的其实是本地大专毕业的应聘者,要钱不多,工作勤劳,愿意加班,能进大厂就谢天谢地,不敢去一线,人生目标是在武汉买房成家。你要是个985,老板还担心伺候不好你,你还有后路跑去一线。(所以我还是建议学历好的年轻人一定要去一线城市历练一下。)
今年我选择放弃提交学位论文,其实有多重客观性的负面因素:
- 第一是回来之后遇到的本地工作环境一直排斥高学历,好在我今年目前这份新工作客户主要在北上广深,和上一份大厂本地分厂工作相比好很多。
- 第二是原生家庭问题,这个我在之前的日记里也写过,一个更好的学历只会给自我中心的父母提供一个新的骂名,类似于“你都读北大了都不懂这些”这种荒唐理由,会让人感觉索性不要读好了。我只能通过工作调节和心理咨询,才有了比较好的屏障。
- 第三是行业的衰落和嬗变,这对我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我原来的论文课题是互联网公益,然而近几年互联网的社区管控加紧趋势和公益的舆论污名化现象,都让我感到非常疲软,我阅读了近百篇知网的文献资料,深深感到这个行业的既往话语体系在当前时代下的解释力非常薄弱。
- 第四就是北大的学位论文门槛比较高,要求严格用内容分析方法定量调研,要做可信度验证,引用文献也有要求,知网文献几乎是被老师禁止引用的,这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做调研和阅读原始文献,我实在是没有足够的心思和精力。
- 第五就是这个宝宝的到来,刚好是最后提交论文的限期前,确认妊娠之后我就知道我的身体情况应该是不允许像以前那样熬夜一个月突击写论文了。
所以,不论是职业发展,还是学历精进,我都不觉得现有的环境于我有何更广阔的的天地——应该是说,我正是从更广阔的的天地里回来的。
我也经常想,倘若我还在北京,我现在可能依然有很多选择。我的职业背景小众,企业CSR这块本身只有达到上市企业规模才会做,而且人脉资源是越做越稳当,从政府到企业我都积累了一圈熟脸,这个职能也并非青春饭,是“老当益壮”的。只要在北上广深,我还是有很多发展空间——可惜,我不在,这意味着我必须要遵循二线城市市场规则。我已经达到我第一赛道的顶峰,只能就地转弯进入第二赛道,重新积累专业和人脉资源。
如果说怀孕是女性的重生,那么这个时候重生确实是性价比最好的。客观条件使我以往的经验已经不再有用,我已经进入了职业的拐点。前司又直接裁掉了我(相比团队同岗而言年龄大且工资高),那么此时似乎是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牺牲的。这样来看,生个孩子反而是新的契机。
事实上,怀孕真的成为了我的新的契机。几个月以来,如果乐意把所有现象联成因果,这个孩子不仅没有造成压力,还给我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提升。
- 第一就是睡眠时间,早孕反应嗜睡,差不多有两周我都是9点半之前就困得不行上床睡觉了,每天要睡足9个小时,到了孕中期基本上是10点半左右,不超过11点入睡。要知道去年我基本上都是1点多才睡,间断性失眠也是常态。在北京996乃至007的时候,经常是两三点才睡着。大脑夜里亢奋,早上起不来。我曾经试过褪黑素,但有头晕的副作用。如今不费吹灰之力,我也能做到上床倒头就睡,早上天亮不用闹铃就能自己醒来。
- 第二是新工作顺利,且十分适合养胎。一般来说,挑战大的工作,压力也会大;挑战小的工作,薪资待遇就会很一般。幸运的是,这份跨行的新工作介于两者之间,挑战尚可应付,薪资虽比前司降了,但跟同城同业相比也能满足基本预期,还没降到吐血的级别。待遇上主要是能得到公司管理层的实打实的认可,心理安全性比大厂好多了,不会担心突然被开掉或者空降领导、架构调整之类的破事。现在钱确实不算最重要的事情,工作环境和心理舒适度更是优先级。从这点上,宝宝和工作非但没有冲突,更是相得益彰的。由于怀孕的缘故,我对公司的期待有所下降;同样由于怀孕的缘故,公司也发觉我即便是在孕期的工作效率远远超过他人,更不会为难我了。我还特意单独找人力总监沟通此事,也得到了口头的认可和承诺。
- 第三是原生家庭关系缓和。这是我发现很有意思的变化,也就是以孩子为名,长辈可以逼迫我们生育;反之,以孩子为名,我也可以逼迫长辈按照我的意愿来。我深知原生家庭的沟通方式,这招反过来之后,从我躲父母就变成了父母躲我。我到了第五个月才告知父母怀孕的,虽然前几个月母亲还是不知情的情况下每月一次例行电话催生,还要求我们去医院检查有没有毛病,我一直含糊其辞。我推迟告知的目的,一是避免他们出乱七八糟的建议,二是为了直接打脸——更像是一种宣示:我有我的步调,我安排好了所有的事情才会告诉你。我订好了月子中心,花了一个月选购完毕生育所需的大部分非消耗品,并且开始上母婴课程,然后把相关的微信文章全部发到家庭群让他们学习(我知道他们并不会看)。做完这些,父母无话可说。而且我差不多成功打造了一个认知:想要带/见孙子,就要按我说的做,否则就滚蛋。按照迄今的情况,我应该可以享受在无父母骚扰的情况下生产。
- 第四就是更多娱乐放松的生活方式。孕反来路不明捉摸不透,我的感受是,并不是只有早期三个月,其实每周都有不一样的新反应,导致每周都要解决不一样的bug。我经历了短期的嗜睡、味觉变化、嗅觉变化、牙疼、情绪化、贫血等症状,虽然学习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有点麻烦,但是倒逼我改了下宅家生活习惯,主动地增加娱乐放松的方式,躲开容易造成情绪困扰的环境,寻求快乐的体验,包括必要的花钱。
- 第五就是学习新的技能。以前都是为了工作需求学习新知识。去年在前司接触的是文旅,刚刚摸清楚一点就走了;今年换赛道是SaaS,也是需要重新学习的行业。但是这些都没有孕妈学堂的知识量大。从这点上,孩子也带给我新的学习机会。一方面是医疗方面,比如我渐渐能读懂血常规和B超报告,也能分辨各路道听途说的孕期经验;另一方面是儿童用品市场,让我大开眼界。我甚至可以在产检时跟医生讨论起来,让医生给我更详细的解释(最近几次的问题都让普号医生难以招架,打算下次挂主任号了)。可以说我对“为母则刚”的亲身感受是,让我从一个医院“社恐”变成“社牛”。母亲这个身份似乎让人拥有了充足的理由和勇气去质询所有不清楚的事。
怀孕的经历让我为我的母亲再次感到同情。相比我自己的积极心态,她更多是“打肿脸充胖子”,在懵懵懂懂时生育了孩子,然后“丧偶”式育儿,凡事都是从同事那听一耳朵学习,没有人教,也没有良好的社群互动,又从来不虚心请教。育儿过程中所有不理解的烦恼,最后都倾倒在我身上。回顾我自己的成长过程,我现在很明确知道我自己小时候是多么一个让人省心的孩子,吃饭穿衣写作业没有让人操心过,以至于惯得我的父母以没考上清华北大、不考公务员作为我的人生污点来抨击多年,简直匪夷所思。过分的好运气会惯坏父母,以至于让他们自视甚高。
最近当人们讨论女性自主生育时,我也在想我是不是自主选择生育。我想我是的,但是纵观我的理由,难道不也是在一定客观条件限制下,被迫做出的选择吗?难道我母亲当年不也是在既有的社会环境下选择了生育?可为什么我能获得快乐,她获得不了?许许多多女性“自主”做出选择后,结果却是相差甚远呢?我想可能是我的思考更全面一些,或者有因为年纪的缘故,我已经抛弃了天真的幻想。我很清楚地知道,上天不会给予我们好运,所有的好运只能自己争取,我们必须学会索取和要求,才能让生活达到我们的预期。
在选择生育之前,我确实已经摆平了几个关键性问题:合适的伴侣,自己的房产,良好的婆家关系,满意的工作职位(前司未裁员之前,幸好现司也是),职业上升的自我认可,甚至还有一点可增长的理财基础。这里面单独每一项都是我花了很多心思去经营的,做这些事情的指向不是为了生育,而只是为了获得这些结果本身。但是做完了这些事情之后,我的心态才开始松弛,才逐渐能评估养育下一代这件新事。
除了摆平这些个人生活问题,还有一个亲子能力评估问题。其实我本身性格底子也继承了我妈的说教习惯,总是突发圣母心态“乐于助人”,其实培养别人本身会给我带来满足感。从心理上来讲,我愿意带孩子,但是不愿意的看到是孩子自己不希望让我来带(这正是我跟父母的关系)。
后来发生的变化,一方面是先生培养了我享受一种有信任感的适度的亲密关系,另一方面是我经历过那么多份工作,在带实习生和培养别人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能力边界,积累了一些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如何进行“传帮带”的经验。通过这些学习,我才拥有了在社会工作里打磨过后的新的人际处理方式,也脱离了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模式。
这个也是我认为能选择生育必不可少的准备,一个被亲子关系伤害的人很难免于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的恐惧。我无时无刻都在审视自己的沟通方式,一旦有继承父母的潜意识“懒散”地显现出来,就要立刻改过来。人是很容易回到一种懒散的生活状态的,特别是在亲密关系里,就会在非常放松的情况下显现出父母对我们那种方式,把这个方式报复给最亲密的人,想象自己成为了以前受挫关系中强势的一方。
所以回到自主选择生育这个主题,“自主”这个词真的非常有意思。我们一生中所有的选择都是在有限的客观条件里诞生的,我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永远都有这样那样的局限,但是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自主了吗?并不是的,我们可以调研,可以比较,可以评估,我们需要追求下一个与此不同的人生阶段,那么我们的选择就是有意义的。只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实现,让我们不至于原地打转,这就是靠我们自己能力挣来的能动性。
回想我结婚时,很多同学都没有预料到,反应是“什么,你竟然结婚了?”因为在学生时代,我对婚姻的理性表现得像是一个不婚主义者。怀孕生孩子也是一样的,我常联系的朋友也都觉得很吃惊,认为我是一个事业心很重的人,在找工作的时候竟然怀孕了。我觉得这并不是我总是违背自己过去的意见,故意不走寻常路。而是我对自己的处境和利益有比较明确的判断。
我遇到先生的时候,从各个方面都认为他一定是一个对我有益的人,谈了三年之后,我也认为结婚有利于我们当时的生活关系,主要目的是免遭双方父母打量。两边父母地域文化不一样,各自心眼也多,与其回家接受盘问,不如直接一证搞定。至于我先生的人品,正如我招聘别人一样,只能说我自己一向眼光独到稳准。而怀孕也是,我写这些经验,正是想说,我考虑过所有“不生孩子”的理由,六年前结婚时我们在北京,它们都是成立的,时过境迁的今天,我们在武汉,这些理由就自然失效了。当生孩子不再阻碍我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还能带来新的机遇,我为什么不选择呢?
就连世界局势都在变换,人的与时俱进也是理所应当的。选择自主生育的前提是自我的实现和幸福。我追求过一些目标,直到去年以前,都没有考虑过立刻生育。但有一天生育摆在我面前时,这个选项显得自然而然,又显得精打细算。都说婚育是浪漫的终结,那是不是因为没有掌握到浪漫的方法?也许成年人的浪漫更是一种复杂的生活操控方式,是我们在这波澜诡谲的时代里需要学习去掌控的。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72.0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6篇内容 · 31.8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60篇内容 · 49.4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77篇内容 · 901.5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5篇内容 · 29.5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47.3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254篇内容 · 43.7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08篇内容 · 42.7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