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娟丽 《中国文学史》汉代——七言诗
汉代——七言诗
七言诗:汉—南朝、唐代
一、七言诗的形式:
(1)、文体七言构成、押韵;诗的格调形式构成影响。
七言诗作为诗的判断: 根据五言的二三,形成四三断句;
细化为: 二、二、二、一
二、二、一、二
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二、二、一、二)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二、二、二、一)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二、二、一、二)
(2)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清•李东琪语:诗庄词媚。
二、七言的发展(第一、二个阶段)
1、上四下三的七言诗句在汉代以前已经很多见,《荀子》杂言体的《成相篇》;可以说,在先秦文学中已经存在形成七言诗体的必要条件。
2、西汉前期无发展,西汉中期明显进步,但仍为楚歌附庸。
(1)宫廷文人,司马相如《郊祀歌》(国家雅乐,正统音乐)十九章
已见较多的七言句,尤其《景星》后半部分十二句完全是七言。
律诗是八句;
(2)《汉书》载东方朔、刘向均作有七言。(今尚存残句)。
不但出现七言的书写,还有“七言”专有术语。
(3)《文选·北山移文》注引《董仲舒集》有“七言琴歌二首”,可见武帝时期已有“七言诗”概念。
《董仲舒集》现在没有“七言琴歌二首”,唐代人看到的有此句,但没有引文章内容。
七言——七言诗;
(4) 汉武帝君臣联句《柏梁台诗》是完整的七言诗。
南朝宋•刘孝标《世说新语•排调二十五》引《东方朔传》:
汉武帝在柏梁台上使群臣作七言诗。七言诗自此始也。
吾人(我们)还是应该相信,《柏梁台诗》是我国诗歌史上通篇的七言作品,亦是“联句之祖”。
《柏梁台诗》文学史上的重要悬案,真伪争辩不休无定论;应制作品,至初唐都是重要作品;雍容揄扬适应皇帝的品位和国家的需求)
七言诗——《柏梁台诗》句句押韵是作伪
汉武帝元封三年,作柏梁台,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乃得上坐。
日月星辰和四时(皇帝)。骖驾驷马从梁来(梁孝王武)。
郡国士马羽林材(大司马)。总领天下诚难治(丞相石庆)。
和抚四夷不易哉(大将军卫青)!刀笔之吏臣执之(御史大夫倪宽)。
撞钟伐鼓声中诗(太常周建德)。宗室广大日益滋(宗正刘安国)。
周卫交戟禁不时(卫尉路博德)。总领从官柏梁台(光禄勋徐自为)。
平理请谳决嫌疑(廷尉杜周)。修饬舆马待驾来(太仆公孙贺)。
郡国吏功差次之(大鸿胪壶充国)。乘舆御物主治之(少府王温舒)。
陈粟万石扬以箕(大司农张成)。徼道宫下随讨治(执金吾中尉豹)。
三辅盗贼天下危[尤](左冯翊盛宣)。盗阻南山为民灾(右扶风李成信)。
外家公主不可治(京兆尹)。椒房率更领其材(詹事陈当)。
蛮夷朝贺常舍[会]其[期](典属国)。柱枅欂栌相扶持(大匠)。
枇杷橘栗桃李梅(太官令)。走狗逐兔张罘罳(上林令)。
啮妃女唇甘如饴(郭舍人)。迫窘诘屈几穷哉(东方朔)!
虽然被称为柏梁台联句,但是它不符合后来真正的联句的规格: 不符合律诗
一、偶数句押韵,但是《柏梁台诗》每句都押韵。
二、联手一起写诗,粗糙,不是一个人写一句。真正的联句从魏晋开始,发展到唐代成熟,文人之间常采用的集体写作现象。
联句:除了第一句以外,都有严格要求;
第一句A 开联;
第二句B,延续A,再开下一联的启句,所以不押韵。
第三句C,承接B,对仗、押韵;(因难建巧)
后人拟作:1、句句对偶
2、增补官名越来越完备(官名后起)
三、七言诗的发展(第三、四个阶段) 有楚歌的影响在
1、西汉后东汉前,七言诗仍不兴盛,其形式正在消除楚辞、楚歌的痕迹,向整齐的七言形式发展。
2、西汉末包含作品:(三)
(1)《后汉书》载杜笃有《七言》(诗体)、杜笃的《论京赋》
东平王刘苍(刘秀子)有《七言别字诗集》不存、
(2)班固《竹扇赋》12句七言;跨越了诗跟赋的界限,每两句转韵。
3、东汉中期至后期,出现完整七言诗,后期无发展:(四)
(1)东汉张衡《四愁诗》,现存第一首独立完整的七言诗,也是第一首七言爱情诗。
一思曰:我所思兮在泰山。
清•沈德潜《古诗源》:《四愁诗》心烦纡郁,低回情深,风骚之变格也。
(2)王逸《琴思楚歌》诗题有“楚歌”名称
《琴思楚歌》虽然纯属七言,但是它的韵味反而不如《四愁诗》。
(3)马融《长笛赋》赋末有七言诗,已完全消除楚歌的痕迹。
(4)李尤《九由歌》残存断句“年岁晚暮日已斜,安得壮士翻日车”
四、七言诗发展的第五阶段 已无楚辞影响
1、曹魏时期
(1)曹丕《燕歌行》 文人创作、没有兮(无楚辞);句句押韵。情韵优胜
叶老师认为:《柏梁台诗》是七言诗的始祖;
张衡《四愁诗》、王逸《琴思楚歌》视为七言诗的试验
七言诗真正的成立属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旧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犊,忧来思君不能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每句都押韵,算柏梁台体写作风格)
七言古前罕有,至此始畅,比《四愁》风度更长。然每句押韵,却是《柏梁》体,而格调仍是乐府,与唐人歌行固自不同。此魏文与到之笔也。(一时兴致所致)
——清•程琰《程琰删补本玉台新咏》(收于《四库备要》)
和柔巽(xùn)顺之意,读之油然相感。节奏之妙,不可思议。
——清•沈德潜《古诗源》
五、七言诗发展的第六阶段——两晋(150年左右)
两晋罕见制作;被文人视为不足涉及,杂言体居多。
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 傅玄:“体小而俗”(与五言的大雅体式不能相提并论)
“虽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节奏虽多变,并非被文人视为正统。)
傅玄(217年-278年)魏晋之际思想家。字休奕。在文学上,傅玄以乐府诗体见长,今存诗60多首,其中以反映妇女问题,超越性别观,对女性不平等待遇有所抒发。
六、南朝 第七阶段
1、南朝宋
将曹丕的逐句用韵改成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七言诗的发展更为宽广。
鲍照出身寒门庶族,他会去写一些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低俗、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但是,他的作品在后来的文学史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
(1)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
《拟行路难之五》:君不见河边草,冬时枯死春满道。
·《拟行路难》为咏怀之作。(咏怀系统是真文学,要有感而发。)
·君不见:对话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敬酒》)
《拟行路难之六》: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案:食案)
李白《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寂寞;断句也有模仿
2、南朝梁:以清新清糜流丽诗风争胜,少见深奥典重语言。
南朝梁时期,宫体诗大盛,受到六朝民歌影响,吴歌西曲。
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所收录的,主要产生于长江中下游、以建业(南京)为中心和周边地区的南朝民歌。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的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和坚贞以及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复杂情感的体现。(参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所收录的,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武汉)为中心和周围一些地区的南朝民歌,多写妇人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题材较吴歌宽,风格更明快。(参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南朝齐/梁社会变迁:政权由世家大族转为有寒门出身的人运作,所以他们能够接受民歌这种低俗的题材。宫体诗大盛,七言得到多人青睐。以清新轻靡流丽之诗风争胜,少见深奥典重之语言,由此出现了七言歌行蓬勃发展之局面,作者有十多人,作品在百篇以上。
文学——公共语言、交流
《陈书》本传称:(江总)于五言、七言尤善。江总为史书中专门提及的善作七言诗的第一人;可想而知,鲍照并非大量创作,擅长。
本传:传记文的一种。与“别传”相对。记载一人的生平事迹及其著作等。
盛唐:李、杜、高、岑——盛行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晒晒我画的月亮1.0万+篇内容 · 65.2万次浏览
- 我看到的中秋月2563篇内容 · 145.5万次浏览
- 我来预测2025诺贝尔文学奖1.0万+篇内容 · 13.3万次浏览
- 节日亦是休息日1242篇内容 · 45.9万次浏览
- 长假旅行去哪里908篇内容 · 82.2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442篇内容 · 60.0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176篇内容 · 39.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796.1万次浏览
曹丕燕歌行那里搜过来的 去年还在找有没有笔记没找着今年找到了🤔 我直接讲义视频里的诗词截图 里面的字可以识别出来复制粘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