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景不会每日常在
#

一切都始于两年前的疫情封闭期。2020年3月,当Mercy号驶入纽约港,当四海一家,如一个现实童话时,我拾起好久不用的豆瓣开始碎碎念,手感上来后喜欢写稿群发好友,他们被我骚扰烦了,建议我搞个公众号,我也这么做了。
这两年,疫情没有结束,世界没有变好。两年前我写“五个一”,写留学生不能回国,写对世界与日俱增的疲惫,像一株缓缓爬升的常青藤,没有上限。
两年后,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有人滞留机场,有人需周转数国,花费近十万元。上一次见到一些朋友,单位要以年来计算。
想这两年,写过不少东西。当过影视博主,情感博主,新闻博主。还在2020年当了很久political junkie。美国大选时我写了很多文章,后续就很少写了,第一是争议性比较大,二是不觉得写有什么意义,以及生活忙起来了。
我记得之前好像还有过小小的虚荣心,千粉万粉博主之类的,更新的也比较快。不过想一个合格的千粉万粉博主,必然需要深耕某一用户群,按年龄,性别,城市划分圈层,定点输出。我打杂家的,没什么优势。
后来更是彻底没什么兴趣,更新速度半年一篇,粉丝稳定在某一区间上做钟摆运动,也蛮好的。当然曾经有过的那种,一定要输出什么东西,兴奋得在地铁上就开始码字的时刻,也消失好久了。
好多人最初关注我,可能是当时在豆瓣写的电影《真心半解》的影评——成为你自己,现在眼看着第二部就要出了。

导演伍思薇的成名作是《面子》,我很喜欢。《真心半解》即将上映时我就开始关注,电影一出,我在Netflix看完就着手写稿。因为写得早,现在还在首页,不时会收到提醒有人点赞。不过现在看这篇,有太多雕琢的东西,是那种卯足了劲,嗯,要写点不一样的。改过很多遍,不是特别自在,节奏也有问题。
林奕含说过,文字是十分巧言令色的东西。那些经过反复更改的文字,为了压准韵脚,刻意修饰过的,其实已经和作者心中所想千差万别了。
我回顾之前写过的一些东西,就是这种感觉,为了短平快的文风,精炼的句子,中立的腔调,删减了很多思想的空间。在中文的审查和知道即将被读者审阅的前提下,文字不再是写给自己,而是写给别人看的了——即使这个他者寥寥几人。
写下的那一刻,文字不再属于你自己,一些我觉得非常愤怒的事情,写下后会稍显克制,乃至要考虑受众的感受。会不会太激进,太不讨人喜欢?会不会太凸显立场?我不想再写政治议题也是这个原因。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在误解之前的还有作者自己的失语。
anyway,如果让我选我最满意的文章,我还是喜欢那几篇传记,写银狐的,AOC的,拜登的。我喜欢写人物,在期间查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纪录片。
我对他们的看法这几年或许有所改变,但是当拜登的三篇写完,我想ok,我讲述了这个人的大半生,我对自己想写的东西有了一个交代。
#
2020年,是一切的开始。即使很多人不喜欢它,我依然是怀念的。以为一切要回归正常的时候,总比回头看一切只是开始要好。
那个始于几十年前的乐观时代即将结束,“世界似乎始终开放,即使并不完美”,没人知道,人们才喘过气来。
两年过去,我对2020年夏天为数不多的记忆,只剩下光和雨。北方那段时间天气非常好,一切,可以回忆起来的视线可及的地方,都是亮的。随后是去上海的那几天,连绵的雨。昨天的消息,Airbnb将暂停大陆业务。
想起我上次住Airbnb,也是两年前,在上海梧桐区一个外国人租的房子。那片属于小红书钦点街区,凌晨街边的咖啡店,pub,人山人海,好好玩了几天,再没有过这样的时刻。

后来再在网上看到那个地方,是透过硬隔离的层层绿色栅栏。有些记忆,在时间的磨蚀之下会变得恍惚,依稀自己曾经拥有,不敢确凿这份拥有。当时在我身边的人,我已经很久没有见到。那些个被褥冰凉的梅雨天,在上海的日子,彻夜畅聊的时刻,乃至上海,都被一遍,一遍,冲刷不见。
好景不会每日常在,天梯不可只往上爬。
I think it's the end, it's just the beginning.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398篇内容 · 113.7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36.8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57篇内容 · 156.2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9篇内容 · 84.9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4.6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3篇内容 · 23.8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24篇内容 · 899.3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62篇内容 · 182.9万次浏览
还有第二部吗?刚看完第一部内心很激动,很久没有这种情绪起伏的感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