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谈科普大象
这么多年来,一直以写文字为生。但这个生只是说它是生活的重要部分,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毕竟它未曾给我带来什么收入。写,虽有主题,但也是随便写。不关注时事,也不关注他人看法,出于兴趣而写。
说是主要写科普文,但哪里有人承认,又不是学者、有工作背景。可信度在哪里?而对于圈养、工作象的很多问题,大象方面的很多学者、专家都知之甚少,甚至完全不在乎。
不久前与一位关注大象几十年,亚非洲各国拍大象纪录片的记者进行了交流。即使是如他那般了解大象产业、家边就有野象造访的人,对大象“真实”世界的了解也不多,也依旧在以强烈的人本位思想理解大象。可那无疑就是他认知的真实。我突然意识到,大象产业的很多面、很多残忍可能永远无法被公众接触到。
在信息爆炸、异常复杂的时代,公众到底应该知道些什么。我写、翻译过很多文字讲大象不适合存在于动物园,是不是几乎没有人接受。有人会说那么所有动物都不该出现在动物园,有人会说他们一辈子只能在动物园看到大象,有人会说科学、基因保护需要大象……他们说的都对,谈每个问题都要一大篇文字。但人家根本不在意。
为什么不将巨大的鲸鱼独自展示在一个狭小的水缸里呢?
我想只要产业仅展示公众能接受的一面,不展示大象在幕后狭小空间、夜舍的刻板行为(5pm-8am和冬季)以及残忍的训练方式,大象产业可以永远存在。那足以满足孩子与大部分人的审美,无论时代是否更替。去动物园和东南亚的象营看看就理解我的话了,能同理的小孩子能有多少,而gap的年轻人们在乎大象过得怎么样?
有很多人在持续关注某一头象A,我多次看到有人在其他表演象的视频下留言说如果A像这头象一样被对待该多好?我感觉非常诧异,两者有什么区别。那些表演象比A年龄大,且会的技巧更多,而训练师、体系都是一样的,它们哪里比A幸运?只不过是一个被关注到了,而另一个的悲惨被隐藏得更好。
如果人们采用科学的训练方式,像西方学者和饲养员那种正强化主导、低残忍的方式,表演或是行为展示就能被接受了吗?另一方面,不表演、保护性接触的动物园大象就比会技巧的象营大象更快乐么?为什么动物园大象比象营大象平均寿命短?到底谁在身体、精神上更健康,谁刻板行为少、更长寿?很少有人会关注这些,包括饲养员。他们只要自己看到大象时的大象是健康、美好的就行了,只要残忍都放到幕后就好了。这类似于屠宰场存在的模式。
又想起多年前的一件事。我写了些关于乌鸦的文字,有乌鸦爱好者说他想养乌鸦,最爱的动物就是乌鸦。他说乌鸦是唯一对爱情忠贞、会反哺母亲的鸟类。我给他讲鸟类的单配制,以及乌鸦并非是像人理解的终生单配。对方说他更相信纪录片和网络文字,而不是我。我感觉自己不该扰乱他人的信仰,便未再回应。人们只看得到自己愿意相信的。
科普到底要如何进行?现在或未来公众的接受度会更高么?对于大象,人们是否只需知道要保护它们,要保护它们的环境,人与大象的关系就应该是相亲相爱,亲密如人与狗的关系?如果不是,为什么全世界最大的大象保护组织要传播人与大象亲密接触的视频?
现在科普的多是专职人员、有流量的大企业了,到公众端的信息只会更混杂。我从2015年开始发科普文字已6年,兴趣越来越低了。写过几部大象科普小说,非洲象的已经出版了,亚洲象的可能今年会出版。亚洲象的故事完成3年了,几位编辑向我要去过稿子,但没有了后文。我也曾尝试投稿,但被婉拒了。人家问出过什么书,获过什么奖,之后便说可能要等明年了,推荐去投其他社。此后我便不再想投稿。我意识到自己可能是吃了少儿科普、生态保护的红利,否则故事可能都不会被出版。后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将其作为科普丛书中的一部,我便签了约。获得传播我已非常满足了,即便它可能只被3000人看到,版税只有几千块。
现在的想法改变了很多,在写的文字也逐渐在褪去了科普的成分。生活依旧挣扎。
holmes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骗子更多了么 (42人喜欢)
- 现在的孩子更快乐了么 (61人喜欢)
- 偷拍摄像头 (12人喜欢)
- 离开大城市 (194人喜欢)
- 想要过怎样的生活 (90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69.7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4篇内容 · 30.9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60篇内容 · 47.5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67篇内容 · 897.2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4篇内容 · 27.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43.9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04篇内容 · 42.5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250篇内容 · 43.5万次浏览
加油
我很喜欢大象 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去野生大象生活的地方看看 你的科普让我让我学到很多知识 要加油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