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笔记
最近在读「Focus Inside:《乘著光影旅行》的故事」,李屏宾的摄影精神与哲学实在是太令人感动了~
李屏宾是谁?
《女人四十》、《海上花》、《心动》、《花样年华》、《千禧曼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父子》、《不能说的秘密》、《太阳照常升起》......电影里负责掌镜扛摄影机的,就是李屏宾啦!
因为实在从来没有读一本摄影书读到这么感动过,我决定节录书中「用光影作画」一部分跟大家分享~
**************************************************************************
要做一个摄影师,第一个你要了解灯吧。
不观察光影,你永远不容易掌握到好的光影。这些东西就是这样,你不关心它,它不会是你的。就像工匠的手艺一样,你问他这个手艺怎么样,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做起来就灵巧与纯熟,而且,不用什么思考,就会自然地直接传达出来。
摄影即是用光影作画。每天的光从不一样的地方,进入不一样的房间里面,每个房间都有自己本来的气味,但每次拍摄的时候工作人员一进去,架上一个灯两个灯,几个灯一打以后,这个房子不见了。
房间里原来的质感、色块和气味,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没有了。光虽然打得很漂亮,但真实的味道太少,也就是说,生活不见了。这房间完全是个假的。
「童年往事」这部电影用了许多生活的灯光来当现场灯。同理,他常看到许多因为天气变化造成的微弱光或颜色,拍片时也尽量想办法把这些留下来。那个是打不到的。很多灯一开的时候,这些颜色就不见了,都被吃掉了,消失在亮的光色里。
这些电影里打不到的光,打在「童年往事」里,也打到了许多人的心。母亲开著小台灯写信,眼角有泪光;在微微光中,隔著蚊帐,阿嬷挥著蒲扇,陪孙入睡;早晨掀开大灶上的锅盖,袅袅热烟下的,清晨的光。这些光影,造就了「生活的气味」。
用最少的灯,做出电影需要的光影质感。
我其实不喜欢太多灯,他说,毕竟,如果光色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打灯?他思考一个巨大却很基本的问题:打灯的目的究竟何在?
他在片场为能使用的光色或加或减,但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关灯,在减光,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随著镜头与底片的进步,演员的质感、皮肤的细致度,在简单柔和的灯光下反而表现得比大的灯光还好。虽然并非绝对,但他感觉,大灯的亮度有时候也会呈现出拍摄物的缺点。
他不是排斥灯,只是觉得够了就好,足够表现画面所需的色块、气氛或效果,就够了。多馀的灯,只会造成破坏。而用刚好的亮度,可以保持底片的乾净,同时仍保有画面需要的效果。
他的态度是,生活要摆在第一位。对他而言,如果这个场景不够生活,那么一切都假,表演再好都是假的。所以他拍摄任何东西,首重让光色与现场表现出真实。
「千禧曼波」的酒吧戏,舒淇与一群浮游在城市中的青年男女,喝酒、嘻笑、抽烟、吃爆米花。拍著拍著,原本不怎么直接跟演员沟通的李屏宾,忽然走过去,低声对舒淇说,「你那爆米花可不可以不要吃那么快?」舒淇不解,问:「为什么?」
李屏宾说:「那个爆米花是拿来打灯的。」
李屏宾是谁?
《女人四十》、《海上花》、《心动》、《花样年华》、《千禧曼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父子》、《不能说的秘密》、《太阳照常升起》......电影里负责掌镜扛摄影机的,就是李屏宾啦!
因为实在从来没有读一本摄影书读到这么感动过,我决定节录书中「用光影作画」一部分跟大家分享~
**************************************************************************
要做一个摄影师,第一个你要了解灯吧。
不观察光影,你永远不容易掌握到好的光影。这些东西就是这样,你不关心它,它不会是你的。就像工匠的手艺一样,你问他这个手艺怎么样,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做起来就灵巧与纯熟,而且,不用什么思考,就会自然地直接传达出来。
摄影即是用光影作画。每天的光从不一样的地方,进入不一样的房间里面,每个房间都有自己本来的气味,但每次拍摄的时候工作人员一进去,架上一个灯两个灯,几个灯一打以后,这个房子不见了。
房间里原来的质感、色块和气味,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没有了。光虽然打得很漂亮,但真实的味道太少,也就是说,生活不见了。这房间完全是个假的。
「童年往事」这部电影用了许多生活的灯光来当现场灯。同理,他常看到许多因为天气变化造成的微弱光或颜色,拍片时也尽量想办法把这些留下来。那个是打不到的。很多灯一开的时候,这些颜色就不见了,都被吃掉了,消失在亮的光色里。
这些电影里打不到的光,打在「童年往事」里,也打到了许多人的心。母亲开著小台灯写信,眼角有泪光;在微微光中,隔著蚊帐,阿嬷挥著蒲扇,陪孙入睡;早晨掀开大灶上的锅盖,袅袅热烟下的,清晨的光。这些光影,造就了「生活的气味」。
用最少的灯,做出电影需要的光影质感。
我其实不喜欢太多灯,他说,毕竟,如果光色已经很好了,为什么还要打灯?他思考一个巨大却很基本的问题:打灯的目的究竟何在?
他在片场为能使用的光色或加或减,但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关灯,在减光,并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发现,随著镜头与底片的进步,演员的质感、皮肤的细致度,在简单柔和的灯光下反而表现得比大的灯光还好。虽然并非绝对,但他感觉,大灯的亮度有时候也会呈现出拍摄物的缺点。
他不是排斥灯,只是觉得够了就好,足够表现画面所需的色块、气氛或效果,就够了。多馀的灯,只会造成破坏。而用刚好的亮度,可以保持底片的乾净,同时仍保有画面需要的效果。
他的态度是,生活要摆在第一位。对他而言,如果这个场景不够生活,那么一切都假,表演再好都是假的。所以他拍摄任何东西,首重让光色与现场表现出真实。
「千禧曼波」的酒吧戏,舒淇与一群浮游在城市中的青年男女,喝酒、嘻笑、抽烟、吃爆米花。拍著拍著,原本不怎么直接跟演员沟通的李屏宾,忽然走过去,低声对舒淇说,「你那爆米花可不可以不要吃那么快?」舒淇不解,问:「为什么?」
李屏宾说:「那个爆米花是拿来打灯的。」
![]() |
《千禧曼波》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28篇内容 · 18.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10.0万次浏览
- 为什么人生不需要过度努力547篇内容 · 66.8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31篇内容 · 48.8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188篇内容 · 143.9万次浏览
- 嫉妒的根源是对自己不满101篇内容 · 3.1万次浏览
- 印象深刻的博物馆记忆1.0万+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59篇内容 · 21.7万次浏览
还是等着ODIN童鞋继续翻译SCOTT的大作
这个不是给我看的嘛?先MARK,然后再细读!
这个要慢慢理解,慢慢理解,对于我这个幼稚园的来说
@jyn406:哇哈哈,Scott Rao 那本我已经晾在旁边一段时间了.......不过里面还有些关于聪明杯的建议对你应该有点帮助,这两天有空带去让你琢磨琢磨好了;至于其他的部份都是关于TDS和金杯理论的东西,这得等你买了ExtractMojo才有办法来研究~(我又在劝人家花钱了......)
@笨笨:说不定你会从幼稚园直接跳级到博士班......
你太看好我了,我的大汗虽然是那么凉爽的夜都滴滴答答了
好书,貌似需要代购。。
代购没问题,其他还需要什么一起豆邮我吧~
嘿嘿,不如玩漂流吧。。
也行,等我读完先~
对啊,我第一站!
继续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