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跑步计划遇上大筛+雪—呵呵
烦恼需要——变奏
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 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 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 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皆梦。
人生如同大梦一场,梦醒时分会觉得万事皆空,二十岁左右的年纪如身处梦中最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可以拥有世上最美的一切。
当苏轼跟随父亲和弟弟进入汴京的那一刻,他的梦开始绽放出五彩斑斓的光芒。
苏洵没有参加考试,他目送两个儿子走人了景德寺的考场,凭借对自己毕生所学的自信,隐隐的觉得他们会在科举中放出光芒。
欧阳修是这场考试的主考官,此时他已是北宋文坛的领袖,以礼部侍郎的身份监考。他痛恨当时文坛盛行的内容空虚、矫揉造作、奇诡艰涩的文风,并联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文人发起了诗文的革新运动,大力弘扬简约质朴、感情真挚的文风。
当他从众多的试卷中读到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为政的宽与简】时不禁拍案叫绝,文章的作者怀着仁政治国的心,文笔流畅而犀利,立论独到而有深刻的见解,真正时天下少有的好文章。他一口气读完了文章,大呼:快哉,老夫将避让此人,使他出一头地也。从此有了“出人头地”的成语。【他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
他本有意将作这篇文章的考生列为第一,又觉得这篇文章的文风和自己相似,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为避嫌便判为第二名。开卷之后才知道文章是眉州苏轼所作。欧阳修后悔自己一念之差让苏轼和状元失之交臂,久久不能释怀,同时心里将这篇文章的作者引为知己。
主考录取学生,如同伯乐识千里马,在欧阳修圈点试卷的那一刻,他和苏轼的师生关系便终生不渝。欧阳修是当时的文坛权威,一字之褒或一字之贬,都可以决定学子的成败荣辱。对于苏轼这个学生他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关注,他曾对自己的同僚说:你们记住,有了苏轼,三十年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据说欧阳修一天对儿子说:“记 着我的话。三十年后,无人再谈论老夫。”】人与人之间相知相惜的情意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欧阳修和苏轼相差三十岁,仍然成了亦师亦友的莫逆之交。他们相识十五年,真正见面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建立深厚的师生之情。
即使在欧阳修仙逝之后,苏轼面对恩师在平山堂留下的文字,仍然感受到了情意的延续。
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是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所修,因地势高,在堂上江南诸山尽收眼底,似乎山与堂处于一个水平线上,故此得名。当年欧阳修经常在平山堂作诗,如今墙壁上还刻着他的手迹。
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路过扬州,平生第三次来到平山堂,,此时距离苏轼和恩师最后一次见面已过去八年,而欧阳修也已仙逝七年,恩师在平山堂留下的笔墨还灵动如龙蛇飞舞,只是不见恩师的踪影。
岁月如弹指一挥,此时才惊觉十年光阴蹉跎。《僧袛律》中写道:
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时光太匆匆,弹指一声十年已过,苏轼从没有想过时间会流逝的如此迅疾。
十年前的那次相聚仿佛还在眼前,谁能料到之后竟是永别。自认为的来日方长就这样败给了世事无常,墙壁上的墨迹还如此清晰,似乎要如灵蛇一般飞舞起来,那是光阴的见证,一勾一画尽是过往的记忆。
平山堂外忽然传来歌女的浅吟低唱,唱的正是欧阳修写下的“杨柳春风”词。也许是因为扬州的春风更加使人陶醉,欧阳修在扬州生活的潇洒浪漫,他觉得自己先是一个写文章的人,之后才是地方官,所以自命“文章太守”。平山堂前被欧阳修亲手种满了杨柳,当柳枝在春风里招摇,他写下一首《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缉毒春风。文章太守,挥豪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春风如约而至,杨柳依旧妩媚,那个“挥豪万字,一饮千钟”的“文章太守”到哪里去了?歌女的吟唱落在苏轼的心间,不禁为人生的无常感概万千。
恩师的教诲仿佛还在耳畔,自己颠沛流离半生已逝,摊开双手,昔日的星光早已陨灭,细数自己的拥有,能抓住的竟然不剩下什么,还没有走到转头的那一刻已经是空空如也,回望来时路不过是大梦一场。
世界不因一个人的逝去而改变分毫,很多人便说离开这世界曾经拥有的一切都成了一场空,白居易说“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苏轼隔着漫长的时空和这位唐代的诗人对话:你说人生转头一切成空,仙逝的人固然是诸事成空,而我们这些仍然活在世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在一场大梦之中,终归一切空无。
自咏
须白面微红 醺醺半醉中
百年随手过 万事转头空
卧疾瘦居士 行歌狂老翁
仍闻好事者 将我画屏风
李白当年在皇宫中未得到器重,借美人来抒发自己的失意:“一朝不得意,世事徒为空”。
崔颢登黄鹤楼吊古怀乡,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动人诗句。
王维可谓最爱用空的诗人,他的空是一个留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也是一种闲趣“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苏轼感悟的空却和所有人不同,他想的更深,看的更远。平山堂前,恩师欧阳修用自己的逝去给苏轼上了最后一节课,由死及生让他看破了红尘,终归一切皆空,得失成败又何必纠结于心。
清代的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苏轼写下的“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时说“追进一层,唤醒痴愚不少”。
平山堂前感慨人生的苏轼和我们印象中国呢的苏轼相比,似乎没有那么乐观豁达,多了一些消极,这是因为他和欧阳修相知相交情感深厚,睹物思人,未免感伤。
尊师重道的思想一直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中,《论语·子罕》中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师生的情谊高过世间一切的感情,而南北朝诗人庚信在自己的《徽调曲》中也将感念恩师形容 为果实怀念大树,饮水思源“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欧阳修和苏轼的师生情缘起科举,却因彼此怀有同样的才华而惺惺相惜。欧阳修独具慧眼,看出苏轼文学上的成就将超越自己,作为一个文坛泰斗提点后进实属正常,但是承认学生将超过自己,不仅需要 极大的勇气,还需要博大的胸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406篇内容 · 116.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37.9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67篇内容 · 156.9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199篇内容 · 86.7万次浏览
- 分享你认为的i人最爽时刻64篇内容 · 45.3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5.5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3篇内容 · 23.8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29篇内容 · 900.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