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体会|原生家庭 社会 心理学 和孝观念
我分享一点也是才看到不久的有关信息一些体会。说因为孝的含义是已经被扭曲很久了,最初产生的时候儒家的孝观念,和儒家其他观念一样都是强调说出于自然合乎本性的,但在历史上经过各朝各代的添加和出于tz的需求,这种强调“真”的学问反而变成了一种禁锢的力量,许多人在批判儒家的时候泼了许多无关的脏水,想想无论是生养子女还是子女天然对家人亲友的关爱真的特别自然,但现实里并不是每一个家庭本身都那么自然和健康,因为各种社会原因,受到伤害,比如像刘x州那种家庭对子女的情况,首先父母都不是真正在做一个合格的父母位上的事情,那么孩子怎么可能去做“孝”这个孩子位上的事情?!单方面是不可能做的,因为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圣贤,对普通人来说大家总是在想怎么才能获得公平,不停的在挣扎自救啊,或者报复,自己都已经那么难了。应该说首先是这个社会由于太多的原因失序造成的痛苦太多了,家庭里的成员都没有在做应该的角色。
有人说:什么职业都在要求资格证但父母这个最重要的角色居然不需要,没学过也没合格就生养了,这合理吗?由于现在不教做人一味的教知识教做事造成的。当然后来他们又开出许多自己的方法,还有建议要进行家庭父母的教育,但这个标准其实早已经不存在,缺乏一个标准,什么才是合格的父母呢?
但现在又有了培训行业的入口,出现了新型的职业,拿证来进行“指导工作”,每个人在学校-考试-拿证-就业的系统里面,任何一项已被标准化了的内容,都已经成为了一个职业,只是作为一种不涉及真实内容的谋生手段存在着,许多人都在不投入感情的做着无用处的工作,觉得任何事情的责任都和自己无关,但是真实的社会实际问题,太多的问题是没有人去解决的。
最近我看了一些问答的帖发现九零后开始的家庭失序的事情真的太多太多,我经常看见他们说着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时候觉得有家庭问题的话可能都排不上号,但是好多善良的小伙伴自己不仅非常坚强还鼓励别人也好好的,这也是我很感动的地方,人还是善良的。如果从长久说现在的情况应该是时代的问题。
看心理学的书籍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必然的原因的,许多翻译过来的书籍因为作者所在环境与中国本土差异很大,我看到一些令人震惊的例子,(待补)
最近还看了xx心理师被停售的那本书,他上来就说自己想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构中国的孝顺,我不知道为什么他对这个观念有那么恨,但是他恨的到底是什么东西搞起楚了吗?
梁漱溟的后人有说一段话解释梁老的看法:“他特别强调伦理纲常不是儒门孔学。即便讲到孝,经常会想到二十四孝或者孝经。大家其实还是要看论语,论语在宰我守孝守了一年就准备不守了,他去问孔子。孔子马上就问:“汝心安否?”你心安就可以不守了。他并没有讲什么卧冰求鲤诸如此类,那都是后头很多人灌水弄的孔子,跟孔子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强调一定要回到孔子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生命“真”的追求,而孔子这个人并不要求我们信任谁,信任他或者信任别人。他要求我们每个人相信自己,这个其实是最重要的,并不要求我们崇拜什么。”
儒家包括孝在内的观点反复被攻击,有历史上太多原因,还有一些是出于tzz本身在一些阶段改造学说来为tz服务作出的许多违背天性的事情,许多已经在后世被不断纠正。在民间,大众使用的“孝”这个观点,到底是哪一个,值得首先弄明白,有的人很可能将这个概念用于为自己不正确的要求做解释,还有为各种愚昧的习俗做掩饰,大家定义都没清楚,到底在攻击或维护什么呢?
我看到有人说的一句话也是对我影响很大的,经典之所以是经典有上千年的历史让无数人和无数事去检验、完善它,这本身就可以保证经典对人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已经有无数人去试过了。我们每个人的年纪在历史上都太轻不值一提,历史到底选择保存下了哪些东西摒弃了哪些东西,谁也不知道,现在某些东西流行很盛的,说不定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页。我也是初学者,对回答和解决问题还很遥远,但我知道了轻易的否定一个自己都不清楚的概念是不对的。现在真的很缺乏对象为大众的严谨认真的读物或其他内容,我看见的大部分都是学者专家们的自言自语。自学中……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57.0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27篇内容 · 872.8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74篇内容 · 21.9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35篇内容 · 21.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23.4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53篇内容 · 226.9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22篇内容 · 30.5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830篇内容 · 148.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