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营业了23丨赵万芬:近距离看薄荷,有意义、有意思的泛学术出版
近距离看薄荷,有意义、有意思的泛学术出版
本文首发于人文社科联合书单

大家好,我是赵万芬。毕业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出于对人类学依旧蓬勃的爱,我来到了 “薄荷实验”,继续着对这个世界的参与和观察。
“薄荷实验”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的一个社科学术品牌书系,今年入选了上海优秀图书出版品牌。这一书系和我自己的兴趣点高度重合,聚焦于质性研究,用民族志讲述他者的世界,倡导从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观察社会,主张像“土著”一样思考(Think As The Natives),以期更好地理解自我、他人与世界。
迄今为止,薄荷实验已出版的民族志涉及当代都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关怀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我们希望能够比以往的学术出版走得更远一点,做scholarship plus,在保证学术严谨和大众易读之间找到平衡点,传达学术研究的社会关怀。

很开心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参与过的、阅读过的薄荷好书。首先,想跟大家一起回顾一下我们在2021年做的书:
《金钱的社会意义:私房钱、工资、救济金等货币》

辞旧迎新之际,年终奖和开支规划总是常被谈论的话题。如果说钱就是钱,每张钱都一样,那为什么它的名称有“薪水”、“血汗钱”、“诚实的钱”之分呢?为什么丈夫和妻子的钱花起来不一样呢?为什么各类组织建立起精细的薪酬管理制度,以区分工资、奖金和外快呢? 在这本书中,泽利泽对金钱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批判性审视,同时还以大量的与金钱相关的细节性书写,激发着我们对性别、礼物、救济等社会现实以及自我表达、爱、尊严等精神诉求的思考。 顺便安利下泽利泽这位宝藏社会学家,她的著作在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点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薄荷实验已经出了三本“泽利泽视角”系列图书,包括:
- 《金钱的社会意义:私房钱、工资、救济金等货币》
-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变迁中的儿童社会价值》
- 《道德与市场:美国人寿保险的发展》
《培养好孩子:道德与儿童发展》

这本获得美国心理人类学协会2013年度G. Condon Prize奖的书,来自一所中产幼儿园的道德发展观察,为我们揭示了儿童的道德习得过程,并强调儿童在道德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和能动性。
无论是对家长、教育工作者反思教育实践,还是对于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道德发展与实践,它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还可以看看之前薄荷出过的《给无价的孩子定价》《音乐神童加工厂》《喂养中国小皇帝》。
成为三文鱼:水产养殖与鱼的驯养

这是关于“鱼的城市”的第一本民族志,讲述三文鱼如何成为养殖动物和被赋予情感的故事。虽然书名容易被人误以为是三文鱼养殖手册,但其实讨论的是人和其他物种的关系。
人类和三文鱼的纠缠关系从很早就已经开始了。虽然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人类在这种关系中处于支配地位。但近年来,随着跨物种病毒的传播,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和其他物种的关系。
人类学界强调去人类中心视角的多物种民族志。之前我们出版了《末日松茸》,从一朵蘑菇去思考和他者共存前进的可能性。这本《成为三文鱼》则是从三文鱼出发,重新讲述关于“驯养” 的故事。
《病毒博物馆:中国观鸟者、病毒猎人和生命边界上的健康哨兵》

关于跨物种病毒的传播,可以看看这本《病毒博物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在过去二十年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本书聚焦于非典和禽流疫情之后,东亚地区针对跨物种传染病所做的防范研究。同时,也回应着我们的关切:
- 动物是危险的病毒库吗?
- 东亚对于禽流感大流行有着怎样的战略地位?
- 面对全球危机,我们需要怎样的竞争和团结?
这本关于亚洲预防禽流感大流行的民族志,探索着不同生命形式共存的规则,以及共同价值观如何从脆弱性中演生。 对于2022年,我们怀着更多的期待,期待着和读者们一起,重新唤醒民族志的魔力。在这里,跟大家预告下值得关注的2022年薄荷实验新书。
《依海之人:马达加斯加的维佐人,一本横跨南岛与非洲的民族志》 丽塔·阿斯图蒂 著宋祺 译 虽然2022年预告的新书很多,但《依海之人》仍是我私心最最期待的一本。原因之一是我最近一两个月都在审读这本书稿,知道它非常有意思、读起来也轻松自在,但更重要的是,看了这本民族志,我发现自己也是个精神维佐人,马达加斯加就是我的精神故乡! 这是一本维佐人的民族志,简单地说,就是一本关于维佐人怎么吃、怎么捕鱼、怎么造船,他们关于经济的想法(不是很重视赚钱)、婚姻的态度(结婚只要几瓶酒就可以),以及他们如何看待历史,如何面对生与死的差异。 在学术上,维佐人的故事对于族群研究提出了新视角的回应,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它让我们得以思考该用怎样的方式定义一个人。人都可以摆脱过去,由当下的行动重新定义自己。 《人类学家如何写作 :民族志阅读指南》 [英] 帕洛玛·盖伊·布拉斯科、胡安·瓦德尔 著刘月 译 人类学家如何描绘生活经验?民族志文本和读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民族志如何将意义和行动联系起来考虑?……本书从各种不同类型的民族志书写出发,引导读者建立对文本的批判性理解。 民族志文本容易被当作传递信息的载体或者是单纯的文学作品来处理,而很少被当成一种创造知识的工具。本书的出发点,是相信人类学家的写作,可以为提出和解答“人类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恒久的问题提供一条有价值且独特的路径。 《生命使用手册 :法桑论生命人类学》 [德] 迪杰·法桑 著边和 译 本书是著名人类学家、哲学家迪杰·法桑教授在法兰克福关于生命伦理的系列演讲集。在社会不平等现象日益严重的当下,迪杰·法桑教授论述了人类生命价值的问题,对生命伦理进行了综述和反思。本书通过在三大洲进行的研究,并与维特根斯坦、本雅明和福柯进行批判性对话,以敏锐的哲学洞察力,生动的人类学细节为基础,以物质和经验、生命和生活的双重表现形式来思考生命,揭示了我们对待人的生命所涉及的道德过程,调和了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方法。 《寻找门卫 :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 [美] 彼得·比尔曼 著王佳鹏 译 在小小的公寓楼中,每天上演着门卫和房客的复杂交际。门卫知道他们的房客吃什么食物、看什么电影、和谁在一起,但他们在社会距离上却很疏远。这本社会网络分析领域专家彼得·比尔曼教授最受欢迎的田野著作,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门卫保安这个普通人群体的描摹,综合了收集观察性资料、深度访谈等多层设计的研究方法,指出社会行动的源泉来自于网络互动过程。 《亨丽埃塔·施默勒与那场将人类学送上审判席的谋杀案》 [美] 吉尔·施默勒 著黄若婷 译 作者以一个后来者视角回溯并追查了八十年前哥伦比亚大学一位青年人类学家亨丽埃塔·施默勒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印第安保留区从事暑期田野调查期间遭到奸杀的事件及后续过程,作者吉尔·施默勒是死者亨丽埃塔·施默勒的侄子。亨丽埃塔的死亡发生于 1931 年 7 月,当时她还未满 23岁。 《电力市场的人类学观察》 卡内·厄兹登-席林 著 电力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商品:通常情况下,它不能被储存,不容易运输,也不能从海外进口。在照亮我们的家之前,它通过专门的电力市场经过几度转手才会到达;而要在电力市场中交易,既需要专业技能,又需要遵循电网的运作原理。《电力市场的人类学观察》是一本关于美国电力市场的民族志,它展现了当下经济专业知识(expertise)的异质性以及被技术形塑的本质。通过基于市场数据分析师、电网工程师以及公民群体的田野调查,本书深刻挖掘了复杂的电力经济和它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预告的新书不少,但我们希望实际能做的比预告更多。在书里,放着我们的想象、希望以及将要为之付出的努力。 欢迎持续关注薄荷实验,或许会发现我们为2022年准备的彩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