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の罗马尼亚消亡史(上)

谈起世界艺术电影新浪潮,罗马尼亚新浪潮一直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它的概念发源于国际电影节,却始终未得到罗马尼亚电影界的承认。
但不得不提的,是千禧年后罗马尼亚电影的崛起,自2005年克利斯提・普优(Cristi Puiu)凭借《无医可靠》在戛纳获得“一种关注”大奖后,罗马尼亚人一发不可收拾,不停收割各大国际电影节奖项,每年都会有获奖作品出现。


最近的便是上篇推文推荐的《不要碰我》,荣获2018年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再到2016年戛纳电影节凭借《毕业会考》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克里斯蒂安·蒙吉(Cristian Mungiu)。

正因为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电影节评审界与影评界对这一罕见现象命名为“罗马尼亚新浪潮”,貌似合情合理,也不是坏事,但罗马尼亚本土影人对此却持回避且排斥的态度。

“真的没有‘罗马尼亚新浪潮’”

“罗马尼亚新浪潮”仅仅是被命名,并没有发表创作宣言或提出理论纲领。《纽约时报》的影评人 A. O. 斯考特曾提到,在他的采访中,无论是罗马尼亚电影评论家,还是罗马尼亚导演,都坚称“真的没有‘罗马尼亚新浪潮’”。

身为“罗马尼亚新浪潮”代表导演的克利斯提・普优曾在采访中称,这种定义只是媒体的臆想。普优认为几部罗马尼亚电影在国际上大获成功与新浪潮没有必然联系,只是身为个体作者进行艺术创作,绝非是新罗马尼亚电影的代表。

貌似罗马尼亚导演都不大愿意被外界归类,或是被撮合成一个整体,组织。
另一位“新浪潮”导演内伊·卡兰费 (Nea Caranfil)也曾说过:“评论家喜欢创造‘浪潮’或者‘时代’等概念来满足他们的目的。”他更愿意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非组织。

较为中肯的发言来自克里斯蒂安·蒙吉,
“其实我对它也没什么概念,我只是知道它正在发生,并且我也身在其中。人们经常说,如果一个国家有一个好导演,那么就有一个作者,有两个的话,就有一个学派,有三个的话,就是一个浪潮。”

即使罗马尼亚本土拒不接受这一定义,但国际影评人仍然抱着对新罗马尼亚电影的期许,对其进行了命名。
因为在对比了各个国家艺术电影新浪潮的特点后,他们发现“罗马尼亚新浪潮”也完全符合了新浪潮的传统:
1.处于危机中的民族电影工业。
2.一涌而出的佳作与新人导演。
3.在电影语言,视听风格上有明显的创新和突破。
毋庸置疑的是,近十年间,罗马尼亚电影享誉全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波突袭全球的热浪是如何出现,又是如何消亡的。还得从其文化背景出发。

流血革命下的民族情绪

2000年,是罗马尼亚电影工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居然没有任何一部故事长片出现。
这对年轻电影人来说是一次沉痛的打击,造成如此尴尬境地的原因,追根溯源还与罗马尼亚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背景息息相关。

1989年的东欧剧变,多数国家是“和平演变”, 而罗马尼亚则是“流血革命”。

1989年12月25日,罗马尼亚民众推翻了齐奥塞斯库长达24年的专制统治,在这过程中,齐奥塞斯库命令军队向近十万的示威群众开枪,造成了流血事件。

普通民众的牺牲彻底激怒了民众,齐奥塞斯库在重压下仓皇而逃,后被倒戈的军队抓获,经特别军事法庭审判后立即枪决。之后“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改名为“罗马尼亚”。

这也是为何新罗马尼亚电影所带有的政治色彩如此浓厚,这群新生代导演都经历了这段灾难,政治性已成为他们体内流淌着的民族血液,彻底激发着他们的创作欲望,而这段革命也成为了他们最得天独厚的创作素材。

2006年拿下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最佳长篇处女作),由另一新浪潮旗手柯内流・波蓝波宇执导的《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便是典型的取材自这段历史,并深入回顾革命细节的作品。还包括《爱在世界崩溃时》,《无主孤军》等。


新罗马尼亚电影初期的整体气质,都是以现实主义题材构建,从而探讨历史与社会现实问题,政治性无法避免。

电影工业崩溃后的萌芽

然而在90年代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权不断更迭,罗马尼亚的国情并没有好转,甚至是雪上加霜。尤其是1999年,罗马尼亚通货膨胀极度夸张,国有电影工业濒临坍塌。
直到2001年,千禧年过后的第一年,普优拍了一部处女作《无命钱》,该片被称为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先兆。随后的2002年,将在新浪潮中大有所为的克里斯蒂安・蒙吉也完成了它的处女作长片《幸福在西方》(2002)。

2003年,为了支持真正有才华的艺术家,罗马尼亚实施电影改革法案,之后年轻的导演们可以申请国家电影基金的资助。自此罗马尼亚电影人开始蠢蠢欲动。

但资本的介入所导致的是体制化的审查机制,妥协在所难免。拥有艺术抱负,一腔热血的年轻导演们纷纷开始自立门户,建立自己的制片公司。尼・卡兰非创建了Independenta Film,蒙吉也作为合伙人创建了Mobra Film,普优从2004年起成为了Mandragora production house的合伙人。

同年,普优的《香烟与咖啡》(2004)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短片,拉开了新浪潮的序幕。
果不其然,在2005年第58届戛纳电影节上,普优凭借《无医可靠》获得“一种关注”大奖,这次获奖成为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里程碑。
▶克利斯提・普优《无医可靠》(2005)
不仅如此,普优在无形中成为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领航员。因为《无命钱》和《无医可靠》为罗马尼亚电影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视听语言:手持长镜头(35mm)、自然光、“一天一夜”的集中叙事,粗糙质朴,写实主义等。

这种极简风的电影成了一套可供复制的美学体系,按数学的逻辑可说是一个“公式”、“语法”和“解决方案”,此后这套方法被罗马尼亚导演们纷纷效仿。



著名罗马尼亚影评人艾利克斯・里欧・塞班(Alex Leo Serban)曾生动的总结了“罗马尼亚新浪潮”的过程。
“普忧种下种子,波蓝波宇浇灌土地,蒙吉开始收获果实。”

当然,普优初期种下的种子很实用,难免会让观众审美疲劳,日益趋同的新罗马尼亚电影所面临的是难再突破的“套路化语法”,导演们必须要做的只能是转型。
那么,波蓝波宇如何浇灌了土地,蒙吉又是怎么收获的果实,且听下回分解。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暑期档电影repo309篇内容 · 5.0万次浏览
- 暑期档追剧推荐68篇内容 · 1.5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55.9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79篇内容 · 12.3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25篇内容 · 2.5万次浏览
- 身为女性你有哪些想要逃离的瞬间63篇内容 · 35.3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716篇内容 · 54.4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692.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