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周记
Aug 29 2021 这次有自觉想写周记!可能因为这周信息量太大也因为明天就开学了,需要一些仪式感呜呜。 这周waive掉了stats必修课但要上更advance的了(。)先不管了。还是考了法语placement,老师人好好,人很nice还一直鼓励我,说我可以从倒数第二门课开始上了(耶!!本科没白学!)考完心情特别好于是有了化全妆和roomie第一次出游,虽然每天出门都看到但这次终于去Washington monument和白宫附近转了转,拍了照片终于向朋友圈亲友宣布自己在DC活得还像个人。第二天玩心未泯,听完orientation去art gallery接受艺术熏陶了,不得不说DC真的是文化人的好地方啊,wawa的vanilla cococola和星冰乐都好喝。结果玩完发现因为英语placement的缘故还需要再上一门写作课……fine,只能说服自己英语训练也要到位。 进行social。面基了正在申phd的second year和对我进行积极劝退自己放弃了申phd的姐妹,感觉对phd这回事现在已经没太多好祛魅了,可能也逐渐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学院的local也是蛮有意思的,有一个之前在CGTN工作,另一个之前在peace corp,对国际发展祛魅之后说想做state-company relationship,聊起各自的区域研究,很多bias感觉真的是不对话不知道,总的来说感觉大部分身边的人都还是在same page的,culture shock也算是顶住了。不知道接下来上课会怎么样,let's see。 生活方面除了和室友出去玩之外,比较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在DC喝酒喝上头聊起politik居然是和之前在北京上海生活过的日本学姐,本来是要请人家吃饭的,结果最后还是变成“I used to be a poor student too”,呜呜呜,在DC遇到的各种senior都太好了。 在吴老师的督促下终于开始积极约了两个老师,一开始发完邮件紧张得不行,好在都收到了回复(得夸老师人好),而且在其中一位老师的推荐和强力connection加持下周末轻松拿到了一个research intern(新supervisor无法更可爱),算是缓解了不知应该从哪里开始做research的焦虑,虽然应该还是会和想象中不太一样(也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取决于自己如何把握),希望能借这个机会好好锻炼一把,小黄不能怂,投入锤炼吧。Commit了这份实习之后这学期的pace基本都要确定了,还要上英语课经济课和两三门专业课,课业负担还是会相当沉重,而且实习是unpaid的这一点给我的心理压力特别大。Anyway挺住,气定神闲迎接挑战吧,只有泥泞的路才能留下我们的足迹。
Aug 24 2021 本周除了去参加了学校的一两次活动之外主要待在家里(靠出了国才发现我是真的宅啊,室友去博物馆都叫不动我了,但主要因为还没买到合适的鞋),每天看剧和做饭吃饭已经能消耗掉我的大部分时间精力了,剩下的部分看看书,准备考试和考试,出门买买菜退退快递,日常生活逐渐适应。 放纵嗑CP过后似乎进入了一种因内疚而很想好好做事的阶段,于是提升效率和开始参与现实生活有明显进展(可能这就是劳逸结合吧,虽然我好像完全无法控制自己上头时的状态,耗子尾汁,不要辜负我的CP)。主要是开始用时间段和时间节点来约束自己,然后临近开学了,非常卑微地给老师们发了邮件(虽然还没有回音),也开始联系陆续到达的同学,freelance有了些零碎小工作(虽然学校的工作至今也没有下落T T),正在慢慢打开DC。 被好心senior带着和同学一起去了趟亚超,充分激发了购物欲并备足了两三周的食材,仿佛找到DC买菜的正确打开方式,oops,就莫名其妙很开心。 时不我待,我觉得自己此前的焦虑一方面是因为我早已预料到这种时间的紧迫性,但同时又因为不自信/万事开头难而迟迟没有行动。这时候又要感谢吴老师等等我的学习好伴侣时不时的督促和指点,我自然是知道自己不够qualified的,但不能因为这种志大才疏的过大差距而荒废眼前该做的事情。 来都来了,要让在DC的每一秒都不负过夜晚。慢慢寻找打开方式吧,在能够接受到正反馈之前,人总是要无数次怀疑自己的,我羡慕他人已经on the right track,他人告诉我他也经历过我这样的低落与迷失。
Aug 13 2021 到DC将近两周了。终于有了躺下就能呼呼大睡的舒服小床和较为适宜学习工作的写字台,不用每天奔赴图书馆忍受超低温。不过可能因为太久没高强度学习了,感觉还是不太能专注,得采取一些策略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重新摸索中。目前的想法是可能要从生活方面开始开解自己,减少一些无用时间,劳逸结合。在吴老师的敦促下要赶紧把很多原先耽误着的计划提上日程了,看书效率也需要提高,希望能快点调整好收获一些正反馈吧。 每天都要和妈妈视频挺久的,有时候是指导做菜,有时候是商量一些饮食起居,roommate说我有点太恋家了,但怎么说呢,可能我mentally还是有点不太适应wandering life,而且妈妈很担心这边疫情每天都要看看我,就,也算是一种work life balance吧。感觉DC仿佛不存在covid这回事,但也可能是还没开学碰不到什么人,想去打疫苗但听说没用,目前感觉身边的人除了市内戴口罩之外都比较佛,反而是一看国内媒体让人分外发慌。 周末在邻家哥哥的带领下去ikea和costco购置家用,感叹果然captalism有一套自己的打开方式,而我好像也在其中被温水煮青蛙(虽然其实还是会做中餐、用类似于饿了么的外卖app点单,好像出国了但没完全出国的感觉),认识到这套体系的自洽和合理之处。但昨天恰好看了ted talk惊觉这种便利其实是建立在enormous negative externality之上的,capitalist lifestyle的问题就在于充裕的物质生活让人难以舍弃而忽视更为重要的议题(比如开车去ikea和中央空调集中供冷的碳排),在自由市场体系当中产生一些供求之间的内在驱动力来维持这套生活和生产方式运行。无论如何,我还需要时间去认识这个庞大的系统,保持时刻的思考和警惕是必要的。 以及这两周国内因为奥运还有娱乐圈艺人丑闻风波不小,今天还看到微博上的同学在说未来political risk consulting可能成为新的就业机会(笑死,话是这么说但也显得我们社科人太惨了),确实各种思潮的起起落落还是需要观察和留意,as usual 与世无争不是我的风格,但可能不能停留在情绪化的吐槽/吃瓜这个层面,慢慢来吧。循着蛛丝马迹发现本专业北美学术圈的一些connects,好的,开始在圈外缓慢徘徊。 今天结课,之前就有同学说why not go out for a drink,但因为大多数女同学都不drink最后提议的日本同学去附近商圈的咖啡厅买了咖啡回来教室里侃大山,侃到一半窗外哗啦啦开始下雨,反倒别有一番感觉。日本同学是sponsored by company,带着妻儿在DC念书,说咖啡一点小钱never mind啦,大家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然后他说自己每天五点起床独自去钓鱼,因为鱼不能食用钓完就又放生回去,仿佛一种精神追求,interesting。 因为都是亚洲同学,而且也朝夕相处一两个月了,共同语言其实还蛮多的。大家聊到和native speakers短暂交流的不同感受,以及作为一个外国学生在DMV生活的日常,一致同意political bias和cultural shock不小。确实仅仅是一节英语课都已经让人感受到文化观念的千差万别,和留英两年的同学吐槽,他的回应是这种小插曲再正常不过欢迎来到留学生世界,好吧,有点好奇又有点不敢想象之后身处漩涡中心会是什么样的感受。我比较震惊的是中国同学基本都没考虑留美,听起来都是对拿到工作签无甚信心,加之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等差异,回国有回国的舒服。反而是哈萨克斯坦小姐姐说自己有在考虑(但也因为cultural shock和治安情况并不坚定),然后大家开始聊起找工作有多卷,纷纷开始叹气。等到最后雨也没有停,虽然没有drink但也颇有点醉后各分散那味儿,但无论如何都是我在SAIS认识的第一圈朋友,期待再会。
© 本文版权归 Alsasymphon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Life without examination is not wort...
Alsasymphonie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许倬云去世4431篇内容 · 3.9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646篇内容 · 25.7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73.7万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新48篇内容 · 6840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343篇内容 · 11.6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68篇内容 · 45.4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218篇内容 · 15.1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新28篇内容 · 8802次浏览
Sept 05 2021 (因为上次发布已经开始被豆瓣censor了所以之后都在评论区更新。)
周末学不下去了就会想写周记哈哈哈。这两天看reading的速度好慢,事实就是开学了发现自己这方面技能真的需要大大长进,anyway在摸索中了。 开学第一周的冲击还是相当大的。一方面是在选课这件事上纠结,又是担心老师口音我听不懂昏昏欲睡,又是怕research paper写太差影响GPA,又是担心课上native speakers太多自己完全hold不住,后来又开始想是不是得找能快点做RA的老师,总之就是反复横跳,还好到目前基本是比较明确了。 Research intern最终因为没有opt而不能on board,但说了来年再见(又夸一次Jennifer可爱),决心第一年先好好上学。这周和老师、正在申phd和刚放弃申phd的美本同学聊天,最大的感触是为什么人家从本科甚至更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做quali的知道自己就是一直对IR感兴趣要把握自己的长处,做quant的明白自己喜欢写码而且已经有数学IPE双学位加持,放弃phd的虽然也摇摆过但很快就坚定自己不要painful life要拥抱every possibility。人家都了解academia了解target school了解job market,当人家问起我的research interest,我说出口的感觉是自己所谓topic-oriented/question-driven仿佛一个笑话,连直系AP都有话直说在北美political science圈子里没人能带你做这些(现在我知道我是没有frame好自己的research interest了)。好在老师同学们人都非常nice,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我觉得虽然一切选择都很困难,但总会有办法的,说到底一切需要靠自己摸索。目前的考虑就是我要么是选policy school(继续原先的反复横跳orz),要么狠心放下自己原先所有明确的想法重新遁入学科体系的严密分支当中,重新找一个自己的niche去搭建体系网络,同时忍受被灰色理论笼罩的阴影,接受整套现行methodology的严格training(情怀和初心那就life after tenure之后见吧,虽然tenure这个词现在还遥远到到我没资格说)。想起orientation上China studies系主任在聊天框狂喊自己也研究红色高棉并曰“So there is life after tenure”就很惶恐……社科be like our life after tenure still revolves around our unaccepted research interest,这真的感觉惨又感觉很workaholic,但它又确实就是吸引大家最初选择这项事业的初心。 因为切菜切到手打字很艰难就直接复制温水煮青蛙的第二个层面吧。越来越感觉来到这边之后整个人沉浸在科学主义的氛围当中,curriculum是科学主义的,课堂发言乃至跟人说话要讲逻辑,日常消费是理性计算的,连我自己从饮食起居到思考写作都在科学主义地规训自己,几乎连休息运动看cut也要摸索(因为还不会计算)效用和时间。会产生一种all in control的秩序感(大概是我导说他读phd时的状态,虽然我很大程度上还并没有,倒是不怀疑自己在被train过后会摆脱原来的混乱感了),但更多时候感受到的是压抑和更多事情还在list上的焦虑,可能因此alcohol才是phd life日常解药吧2333….说回到申phd这件事上,背叛过去的我是否仍然是我,或许现在我仍会有如此一问,但不知道明年申请季,是不是已经完全被煮透,想都不想就拔腿奔向模型中的最优解。 除了开学之外还抽时间见了朋友们,即将离开DC去剑桥读博的姐妹,和从NYC来DC过劳动节的师兄。感到现在和人交流时下问题时有种无力感,以至于说到某种程度就无法继续探讨下去,开始说一些personal的东西又使得气氛很尴尬(比如我跟人家情侣聊什么结婚生子,我杀了我自己),师兄也说最近和别人交流之后总是感到各种焦虑,可能是我们这一代全球化遗老遗少身处的大环境确实没有几年前那么乐观和充满机遇了吧,虽然仍然是要努力的,无论外界如何,都要正视自己的内心去做正确和有意义的事情。
Sept 13 2021
这周末事情多而且太贪玩了呜呜,再加上打了疫苗reading也没读完,迟了一天写周记。 这周比较重要的事情应该首先是欢庆教师节(趁机和老师们寒暄了一番),我导一如既往可爱(送了花祝他顺利拿下tenure),本科学院里的青椒们人也都好好噢,一听说我在考虑申博了纷纷进行劝退,但也认真地给了我一些意见(甚至开始劝我发展学也不错了呜呜)。归根到底这种事情还是得靠自己参悟吧,changlo说得好,you should be your own academic advisor。在polisci和policy和area study之间我开始挣扎,但又迅速意识过来无论现实的考量如何,应该首先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而不是好就业/好申请的。忘记是从哪里看到的了(可能确实是韦伯吧),但似乎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白,如果最终决定以学术为志业,那必然要能够做到享受学术的过程本身,而不是追求一个最终的目标,或者是某种身份意义上的认可。那些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如果不能享受过程本身,恐怕做学术终究会是一件很不划算的事情,毕竟有广阔的机会选择回报更高、更接地气的工作。 读reading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自己读不下去的片段,这时候就开始反思,如果这不是我想学的,那我为什么选了这门课?在以后的探索过程中我的热情会否也被这样繁琐的材料磨灭殆尽?一方面是技巧和训练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能确实也是外部条件在限制(又要找人好的老师又要学得到东西又要担心gpa,就很难十全十美),但无论怎么样既然选了手头的事情都要做好吧,总不能对不起学费。 另外这周和Peter约了office hour!他人真好,上课好office hour也好,颜值在线气质不凡学识渊博,上课连讲义都不需要张口就来,人格魅力拉满。读不完reading我也没有很大压力,因为上课跟着他的pace也能学得很明白,然后我确认自己理解的时候听到他说exactly right就好开心, 虽然他第一次因为开会鸽了我,但是zoom到最后还跟我说sorry for yesterday。忘了跟他说那天刚好是teacher's day in China祝他节日快乐,呜呜。 然后这周也开始上英语课,英语老师第二好(实际上很难说她和Peter比谁更好呜呜毕竟每周见三次keep me in good mood),真的让我爱上加州人。因为她又耐心又循循善诱又明白学生想要什么,所以课堂氛围特别好,基本都是中国人,但不会有人抢话说也不会冷场,感觉就是大家都在认真学,每个人的输出都很有价值,也确实能学到不少techniques。就,因为她第一学期没上法语课也不觉得遗憾了。 今天刚好也上了ICPE课,课上老师用改革开放做案例,感触颇深。发言的基本都不是中国学生,分析的视角虽然非常ICPE但是放在中国问题上我个人感觉是非常缺乏针对性和精准性的,老师虽然人很好但在组织讨论方面效率颇低,我实在没忍住就补充了一点perspective。这件事一方面让我想到changlo说的很多native speakers在讨论的时候they’re just speaking,要相信自己可以言之有物,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的非洲课上也屡屡cue到中国,中国学生同样安静如鸡,我坐在后排而且第一节课非常不熟练,也是啥都没能回应,现在想想就很不应该);另一方面又让我想到changlo说discussion is a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lass,简直仿佛是西方教学文化和理念当中至关重要的一part,大家抛出自己的观点,即便是personal feeling,也是在engage和一同构建这个课堂,而老师应该做的是通过prompt或者引导有目的且有效地组织这场讨论,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一方面make his own points,一方面也了解学生的观点,让他们都能够contribute a verse。所以那些just speaking的学生即便言之无物(dbq),也至少是一种starter,最起码他们成为了这场讨论种有机的一部分。这真的是技术活儿,无论是组织还是参与,而且和以往国内的课堂太不一样了,我深深感到作为参与者我必须尽快融入课堂,同时也要学习如何组织和facilitate一场讨论。 周末上了public speaking的职业课,我又深深感受到自己的缺乏自信。其实最后讲得不错,看到台下的同学们频频点头,大家的点评甚至让我感到being flattered(尤其是roomie呜呜说我showed confidence to present the research like a real prof有被鼓励到),但问题在于上台之前我真的没有信心自己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反而是上台之后有种享受舞台本身的气定神闲和毫不怯场,也不知道是不是早年外联工作搞多了甚至习惯了这种场合。这就和roomie形成鲜明对比,她一直都是非常自信的人,而我能不能学习到一点自信呢?我甚至在害怕自己会因此而更有压力。 上完课和roomie(这时就要叫妹妹了)一起吃了孜然羊肉面!两个人吃得消化不良决定出去散步,赶上正在black lives matter广场露天演出的workingindc,就走不动了,这种随处就能浸入当地城市文化的感觉真好啊。看完后决定去drink一杯再回家,无奈南方啥bar也没有,只好走到夜色里的白宫又折返回来,虽然没喝上酒但也有一点点点微醺。 第二天还是去了之前预约的博物馆,两个人坐在小书柜画了半天bookshelf并把这周没读完的reading list全都写了上去,回家简单吃完饭去打第二针疫苗。回来之后开始一边甩手一边读reading。早上妹妹就发烧了,我也身体酸酸痛痛地宅在家里读reading读到现在。
Sept 19 2021
这周忙碌又好像忙得有些没有方向,可能因为心里有事,但又因为稍稍琐碎的日程而没有好好完成,不过想说的事情还是蛮多的。 这周上PE和非洲课终于开始在母国被cue时大胆开麦回应(即便不是特别well-prepared),对我自己适应学业而言无疑是个进步,同时也引起了学业之外的一些反思。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久居海外人士评论说『现在的中国留学生不像过去老一代留学生那样着急融入,很多人在异乡的土地上我行我素地做自己,吃中餐、追国内的剧、和大陆的学生一起玩,可这些也没有妨碍他们说着远比老留学生流利的英语,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更大的突破。时代变了,文化的定义权也不再那么单一了。』我想了想,和我来美之后在生活层面上的感触大致相同:亚马逊买的家具基本都是made in China,做饭基本都在超市买回食材自己做中餐或中西混合餐(很多一部分食材来自华超),甚至原先在国内总看英美剧来了这边第一次上头的却是古装武侠耽改,小半个月听的是吹梦到西洲……虽然确实认识了不少native或者其他国家的朋友,但一起玩一起掏心窝子一起交流culture shock的大多还是中国人。我甚至觉得来到这边之后并没有我本科玩社团时那种急切希望了解其他文化、结识不同背景的人的心情了,有些反直。 关于文化定义权这个问题,如果说回课堂上,那么其实在整个相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教育模式和理论框架当中,中国学生也面临着争夺文化定义权的问题。一方面,当中国在IPE和非洲语境下被cue到时,参与讨论和回应的大多数是说着流利英文的白色人种,而中国学生长久地保持沉默,这是一件多么讽刺的事情(所以我决定一定多锻炼自己,即便很难跟上节奏也至少要有所回应)。另一方面,参与讨论的课堂氛围其实本身是西方文化语境所潜移默化的一种教学模式,讽刺的是我们要争夺文化定义权、反抗旁观者对我们作为主体的定义过程,也必须要采取对方所定义的文化方式。 说实话,我比较prefer美国这种课堂氛围。虽然在国内时经受美国学术训练的年轻老师们(我导和牧羊)似乎有意引导学生适应这样的课堂文化,但当时的牛刀小试还是和我到了这边之后感受的『完全讲学生互动讨论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的课堂氛围十分不同,在某种程度上,老师对于学生表达的重视程度有些使我大受震撼,绝非像在国内时,纯粹只是为了给老师回应、捞一点participation的分数。一位出色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既是instructor也是facilitator,在引导更深入而有针对性的思考的同时择机输出他自己希望学生接受的信息。就还蛮需要techniques和arts的,非洲课的老师这点做得还算不错,所以我最重视他的课堂讨论。而PE课老师虽然人很好,但有些过分耐心,每个点都要事无巨细extend一番,使得讨论有些冗长和低效(后天约了office hour找他聊聊)。但无论如何,在这样的课堂上我更能感受到peer这样一个概念的存在,也感觉到自己可以且应该be a part of it。 不过在这样的讨论当中选边站似乎是一种默认的姿态,难说是否也和美国individualism的传统有关。故事说回到建国时候,ham和burr的区别似乎就在于此,ham说for once in your life take a stand with pride, I don’t understand how you stand to the side,而burr说I’ll wait here and see which way the wind will blow,后者在美国文化中特不受待见被认为成不了大事,虽然在我的母国文化里,似乎和中庸持重、老谋深算的气质更为匹配(which is all褒义词),而ham率性莽撞,敢说敢作,最终成了被历史铭记之人,写进教科书和音乐剧,连学IPE第一课都要先认识认识他。所以我在中国被cue回应时会担忧自己是不是太过defensive了,笑笑说没事就算是也是无可非议的,更需要关注的是你是否在讨论本身中贡献了有价值的点,我想了想也对,他们应当也能对此有所包容。 然后这周开始作为Eliza的reader和她一起学中文,第一次感受到失明人士学习生活的不便和其他感官的天赋异禀。我问她是不是African American,她问我知不知道slavery,说她的grand*3 mother以前是北卡的黑奴而她现在的家人在费城。啊,希望有机会能多聊聊一些familiy stories。上professional course的时候遇到了很像EW的男同学,他还用中文喊了我名字,啊,四舍五入EW也喊了我的中文名。这次上台发言稍稍自信了一些,也接收到了一些些正反馈,加油小黄,锻炼实力,培养自信。 除此之外这周学习上真的是无甚长进啊……明天上课的reading还没读完(更别说周三的了),除了交掉本周作业之外远期需要research的assignment毫无进展,申请的事情也停滞不前。虽然自己也明白打破迷雾的最好方式就是走进它,但不知从何下手就也是挺焦虑的,可能还是要摸索一下时间管理。在申博这个问题上,一直在几个选项之间犹豫迟疑,在某种程度上我更理解了我导当时说的,申请季的结果只是一个起点,更重要的是之后要做的事情,所以其实也不仅仅是关于申请的思考吧,是一种需要长期持续的探索,不过需要注意不能因为过度沉思而忽视了眼前的工作。
Sept 27 2021
本周开始感受到得写作业了,于是开始思考research,还是遇到了一系列挑战,觉得自己甚至没有本科时候思维那么活跃了。一方面可能因为远离校园生活,太久没有进行这样的思考过程了,另一方面可能也因为现在掌握的方法比以前多,所以以前那些看起来比较superficial的题目现在想想就觉得不可,需要按照方法论的那一套来,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也会更严格一点。不知道是否因此有点患得患失,思来想去没有得到一个合适的题目,如果选取一个新的、值得研究且有待开垦的题目,需要考虑为此多付出的时间成本,以及一些自己并不掌握的资源(比如访谈的人脉等),如果选取一个已经有人涉足的题目,又觉得没有填补gap。说到底coursework和自己独立开展的研究还是有些不同呀。我很苦恼,觉得一方面是自己花在思考这件事上的时间不够多,另一方面其他routine工作的完成效率很低,还好有朋友开解和引导我,让我不必过于把注意力都集中在申请这件事上,尝试把现在关注的东西作为以后academic career的一部分。我觉得有时候是过分关注自己了,格局太小,所以没有把自己放置到一个更宏大些的叙事当中去思考,这一点确实要注意。另外无论做不做、做什么,始终要记得让自己充实开心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终能够让自己实现价值的。 Mid-term要临近了,开始感受到压力,对英文写作还是不大有信心。不过总不能畏首畏尾,大不了写完让大家帮忙proofread一下,也是一个和好朋友们互通有无共同进步的机会嘛。最近联系老师的工作也有些迟缓,感觉不能落下,内卷时代下机会是不会自己找上门的,只能靠自己不断思考不断探求不断争取,一方面是RA岗位随时都有也随时都可能失去,另一方面是很多方向性的东西确实需要趁早把握。跟PhD师姐聊过之后就会觉得,自己一方面容易想太多踌躇不定,另一方面有些关键的问题又确实没有想明白,比如扪心自问,其实从做研究以来我最快乐的时光可能是做本科毕业时搞田野,一步步draw the picture得出结论的过程,所以我是真的喜欢field work,方法论当然和学科是挂钩的,尽管不是完全绑定。不过既然无论如何都要遁入其中某一个学科,我是否应该听从内心勇敢地做一个更随性的选择。但转专业的难度和需要考虑的问题都太多了,说不定就是一个致命的选择,所以更需要尽早和了解情况的老师接触。 生活方面,这周不甚balance,主要是因为效率太低了,又比较焦虑。中秋赏月和家人视频过后就一直在烦心research question的事,workout quota也没有完成,只是周末和妹妹们去了一趟乔治城。不过得益于爱美爱玩的室友,本月朋友圈发照片频率已经接近达到历史最高值了,让自己有些吃惊。最近和不远不近的朋友聊天/social,对方说感觉出国后人际圈子有些窄也不知道如何结识新朋友,让我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情况。其实出国后新交的朋友还真的不多,虽然因为申请这些很切实的问题接触了许多同龄人和老师,但大家都只是acquaintant的状态,大抵志同道合也能够互帮互助,只是终究算不上生活中分享喜怒哀乐的emotional close friends。对于我来说,后者大部分仍是在出国前的本科好朋友,有长期相互陪伴的时光,也有固定的分享和探讨话题。19年历史系室友和15级的好朋友们毕业之后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真的是没什么朋友,当时也不怎么social,觉得每天都是自己在学习,后来和ysl约自习,甚至也有人想走进我的生活,和原先的好朋友(草莓和婧)的关系也更近了,逐渐地没有了那种感觉。Close friends毕竟是需要双方都有很多情感投入的存在,现在仍然是这些好朋友,当看到他们有情绪上的问题会来找我倾吐,看了剧会想和我煲电话粥讨论,有了好消息也会迫不及待告诉我,虽然是会多费一些时间但很开心,因为能感受到对方需要我,我对对方的需要是得到了回应的。中秋再往前有个公寓的朋友生日于是一起到天台庆祝,好家伙我全程社恐,可能确实是在纯粹的acquaintants和纯粹的emotional close friends之间再也没有耐心和精力去结识和维持不远不近的酒肉朋友了吧。也可以说是社懒吧,但这种场合确实让我尴尬到有些不舒服到想要回避,尤其是在人数众多且有社交牛X症人士在场时。 不过有总想带我玩的室友妹妹和跟我分享了无数国内圈子八卦的Lareina妹妹,好妹妹们让我觉得自己在DC过得还挺好的。
Oct 4 2021
这周慢慢开始赶due了,在猫猫老师的指点下继续写Rwanda(其实感觉在吃本科老本)但也算是把过去碎片化的研究拾掇起来看看是否可能整合。在research question的问题上还是头大,唉。不过英语写作方面的问题倒是克服得还比较顺利,主要是要分清楚步骤、找对路子以及手握润色/查词网站。找文献方面的技能也是这样的,需要多多锻炼多多练习。 今天有日本同学来问我GP的事情,突然想到其实自己也应该开发开发这方面的资源多做点research,或者是找找一起上课阅历比较丰富的同学,文化氛围毕竟也是重要的,不能浪费这边随时可以开展social的氛围。 期中正在来临了,感到压力。除了准备考试之外也有好朋友过生日/来访,要提高速度赶紧度过期中才能好好陪伴朋友们。一方面是焦虑的,另一方面又觉得学不学之后怎么样还是自己保持好心情比较重要。晚上虽然还有reading在等着但做饭吃饭还是花了两个小时,有些不应该。 前几周一度觉得work life balance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是因为妹妹。但和笑笑聊过,自己这两天也转念一想,如果选择了以学术为志业那还能存在balance吗?太难说了吧,可能balance的那部分仅仅在于做些比较轻松的边缘工作,比如读读(不完全无关)的闲书,或者看看自己特别感兴趣但是和当下学习无关的著作,这可能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而且如果说开心最重要的话,应该没有什么比能有产出能顺利毕业更开心的事情吧,为了那些长远的开心,牺牲一些当下的享乐难道不是一件很划算的事吗? 所以觉得还是需要收敛一些自己的情绪,少一些各种情感方向的emo,安下心来学习。有时候想到最终都要走向终结又感到一阵恐惧和绝望,这时或许可以稍微稳下来一些,强迫自己去做真正能够make a difference的工作,而不是沉沦嗑cp/强调balance life,至少不是目前这个讲究原始积累的辛苦劳累时期。在豆瓣上看到了国内读研的同学看书做的笔记,感觉人家比我扎实得多水平也远在我之上,那么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想想自己一路走过来,为了不辜负已经站上的高度,为了build sth that gonna outlive me,为了追随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其实也挺不容易的,不能因为辛苦就辜负了这一切,辜负了家人朋友们的期许呀。成为一个足够好能够被接受并且在未来能够越走越稳当的candidate确实很难,但应该做到风刀霜剑皆不惧,在泥泞的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迹。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能风雨兼程的道理是很早以前就懂得了的,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待了太久,似乎要忘记了年少的自己当年出发时的决心。 那么要把更多心思花费在打磨自己上,至于那些内卷的现状和势头,难道你没有走过独木桥吗?为什么当年选文科的时候能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现在却反而因为竞争激烈而犹豫不前呢。如果目标是成为最好的那批人,那能不能过线就不应该成为自己的焦虑,应当关注如何超越过去的自己,应该关注如何做到令自己和身边人满意的程度,而不是过分关注信息差那些事情(当然了解一些也是必要的,只是别因此过于焦虑甚至影响自己的选择)。
Oct 11 2021
这周还是在写作业。ICPE作业的反馈不错,但是因为过了DDL还是被扣了一点点分,为了拿A只要多写一篇,sigh。其实问题只是我写得太慢了,写方法论的midterm也是一样的道理。思考的部分是一方面(虽然也是很大的挑战),写作产出也比较拖沓,感觉还是要着重培养自己一些好的习惯,比如定时定量,不分神集中精力完成,study hard play hard,精准地把控时间。 也期中了,还是来反思一下课程。首先是ICPE,课堂上中国屡屡被cue,而中国学生很少发言,老师有时候上课组织的讨论比较inefficient,个别美国同学则有些滔滔不绝(然后中国学生又没有打断老师果断举手的习惯,尤其我坐在第一排,只能适时提些问题,但还是感觉表达机会比较有限,也没有自己在contribute to课堂的感觉。 至于方法论,本科其实也学了一些,但只是些重要概念,所以一开始选这门课其实还是想学些tech skills,但老师讲得还是比较佛系和形而上,虽然他人很好,但确实收获不是很大。不过老师上课旁征博引举的很多理论和实证案例倒是可以说为一些academic training打下基础。 非洲课,更多的是种重在参与的感觉。课堂举手五六次才能真的说上一次话,但又是相似地,中国屡屡被cue,我确实是很想在主流观点之外补充一些不同的perspective,但课堂体验其实也还是一般。笑笑说,可能我还是需要体验一下真正的seminar。总体来说我还不太习惯北美读reading然后做discussion和critical thinking的模式,感觉应该是一个比较体系化训练的过程,自己critical thinking思维也不太够(其实出了国才会发现自己思维还蛮中国的)。 另一层面的感受是身处西方语境接受其理论规训和不断挑战西方语境之间的张力。以往觉得学术分东西这种东西非常意识形态,现在认识到其实是无法避免的,也确实是真实存在的。从理论流派到时评观点,本专业大概因为太过处于旋涡中心而不得不要求立场明确,美国文化又非常强调选边站。我觉得自己目前还在摸索,着实是不愿automatically接受发展中国家学生的抗争人设,但又确实是在抗争和为另一视角发声。 然后也逐渐开始了解一些关于申请的事情。觉得自己在申请本身上了解到方法技巧其实差不多够了,现在需要的更多是运用,真的去找RA和做RA,真的去了解项目筛选老师(policy也好polisci也好),真的去想一些自己的问题和研究。时不我待。对专业选择其实也挺迷茫的:传统的polisci理论和方法并不吸引我(但其实学policy也是需要这些),话题又狭窄却被严密划分,非常内卷;我关注的问题或许更偏向社会学,但社会学也在quant化,而且对社会学理论着实有些无能为力(想想国社下,而我以后也没有飞鱼了);区域研究是个全新的天地,需要再去了解很多再做定夺。对老师的情况也知之甚少,总之一切都需要自己多多摸索,想想清楚。 看老师们简历的时候会在想,或许对于自己来说最理想的那个年代真的是过去了吧,现在留北美polisci就不得不做quant,不得不为学界主流亦步亦趋。那些最初使我入坑的,做历史、做田野、做发展和全球主义视角的老师,该拿tenure的也都拿了,功成名就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只剩下可怜的年轻人在苦苦内卷,不得不做一些功利的抉择。虽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这种使命大概和从众以及目前的趋势还是有很多差别的。我也真的不愿意让当下的科研都为申请而不是自己的志趣服务,但很多事情可能还是只能挑权衡利弊从善如流。唉,也要看机遇。 笑笑说,思考问题的时候尽量不要只看到申请这一步,目光放长远些,把它看做以后学术生涯的一块砖,不要让自己太有压力。确实,提问题需要个长期的学习过程,如果现在就能提出自己满意也能顺利开展的问题,但硕博阶段的学习提升空间又在哪里? 唉,安慰话是说给自己听了,仍然还是会觉得弱小可怜又无助,像是命运版的自我怀疑和嗟叹不已(像是蒋老师,但人家可比我顺利太多了)。然后又开始觉得自己还有那么多需要做的事需要学的知识有什么资格work-life balance,但低效学习更加不能接受。这。 虽然但是,还是陪妹妹过了生日,还是和她开始看鱿鱼游戏,还是做了很弗洛伊德的梦,还是给自己做了好吃的。 这周嗑得比较少,但我开始觉得自己喜欢温客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他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隐忍和强大。以前文理分科,可以坚定地说即便只有百分之十的文科生能够出人头地,即便只有一个文科生能上清华北大,为什么那个人不能是我呢?虽然后来在数次滑铁卢里摔倒爬起,但那种必须要变得强大的初心始终都没有改变,最终的结局也没有辜负自己。身为小镇做题家,当大家所面临的智力能力差距没有那么悬殊,而自己也愿意努力拼一把时,命运最终愿意眷顾一回始终在默默走弯路积蓄能量的人。 而现在,当选择了一条本身也更难走的路,又总是因为被身边人的优秀比下去而受挫,自己真的还有当年的勇气和底气说“即便每年只有一个人被录取,为什么那个人不可以是我”“即便没有人做这个方向,我也要做那个开创人”吗?大概是没有的,因为象牙塔以及之后更远的路途看的是一步步的积累,而不像高考可以孤注一掷,自己的好多步都落于人后,怎么可能抱侥幸之心寄希望于偶然性。把一切抛在脑后去做事吧,又确实比不上别人的优秀。这种现实和心态本身使人焦虑,就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去提升自己了。唉,怀念自己当年的精神状态,成年人的世界似乎充满成熟世故、理智选择和自我校准,但其实说白了也就是充满妥协。
Oct 31 2021
因为上上周末笑来看我就没空写周记……上周末又和妹妹出门玩(以及在想rp想破脑袋)一直拖延到现在,已经又玩过了一个万圣节。 渡过了期中,所幸目前的一两门midterm成绩还行,不过这就已经投入到期末research paper的紧张写作当中了,和猫猫刘老师分别约了office hour,感觉想问题清楚了那么一点点点,虽然还是在挣扎。安,挣扎就是常态啦,就像刘老师说的,题目被毙永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多少人的设计从生成的那一刻就受到所有人的赞许,重点的是不断思考、不断调整。 虽然还不是时间但最近有意无意回望了一下过去半学期,发现自己其实还是有在悄悄进步的。比如说学术写作,以前就是瞎写,自己觉得make sense了就好像真的make sense了,老师出于鼓励多给了几分,就觉那样是对的下次继续如法炮制,对到底为什么是persuasive的写作无甚概念。现在虽然对老师说的东西会有那么几分保留看法,但起码心里自己是根据比较普遍的说法在形成一套标准了,也会有意识地注意输出的有效性,如果说目前还做得不够好,那就是以前底子太差…… 再比如说,以前对方法论一无所知且有那么些充满myth的意味,虽然老是抱怨跟着刘老师学到的都是比较大而化之的东西没什么tech,但现在起码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本科时候是彻底区别开了,会去想operationalization,会去想approachability,会去想feasiblity,会去想credibility和subjectivity,虽然很多东西都还远远难以拿捏好,但起码已经进入“知道自己蒙昧(忘了具体什么说法……)”的状态了。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有时间觉得本科期间思维活跃对研究问题充满了兴趣,其实往往是被课上的一些topic吸引到,但没有经过细致的思考过程就一头扎进资料当中,也不曾问这些问题应该如何被看待、如何被处理、如何放置在自己的知识和研究体系当中(当然,那时作为一个单纯的本科生没考虑这些也无可厚非),所以现在其实也不是说自己思维不活跃或者对研究问题失去了兴趣,而是当触及到一个点之后,pre research就会发现很多要求继续或者无法继续追问的问题,于是变得比较保守乐观/有限感兴趣,但确实这种更谨慎一点的态度和自己短期的规划是难以分开的,或者说即便是对于思考长期的问题,这种转变也必须要发生——可以说自己处在转型期吧。虽然但是,不能因噎废食而耽误产出和写作(已经迟交作业被批评两次了,呜呜)。或许尝试像笑建议的那样,不要抱有太重的短期功利心,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同时也稍稍提高容错率。 因为midterm刚刚过去,虽然final已经在路上了,但这两周还是稍稍周末出去散了散心(或蹦了蹦迪)。其实因为事情没有昨晚每次放松(包括笑来找我的时候)心情其实也都没有那么愉悦,我一直在要求自己做一个study hard play hard的人,但不知为何两方面最后都没有很hard,就还是应该说自己资质庸常,但天天关在房间里学习似乎也不会有很大成效,再者说我也不是当年能够满脑子里只有学习的小黄了,也不可能回到这种状态(虽然大学前几年somehow还有一点惯性)不知到底是好是坏,sigh。 Midterm期间还有之后又联系了一波老师,目前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更加焦虑。准备再联系一波,却又怕自己还不甚prepared。学科本身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比如去乔治城听课的体会(永远是课上underrep也要努力举手发言的中国学生),比如最近的某些暴民言论和事件(因为身在迷雾中也不好说太多),有时我觉得那就是我应该去叙述的一些,也在很大程度上是我选择成为叙述人的初心和信仰,可更多的时候,我觉得就连自己的命途都被裹挟和淹没在这时代的宏大叙事当中,即便有这样的意愿,又确实有这样的机会,或者说有足够优秀的潜质来把握机会,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吗?我不知道,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或许最明智的选择也只是多给自己留一个plan b罢了,比我优秀和努力的人尚且如此,我又如何有资格乐观乃至坚定地一条路走到黑呢? 最近也在思考自己,我一直都是个充满了反叛意识的人,小学初中反抗stereotype,高中反抗他人的喜恶评判,大学反抗应试规训在自己身上留下的生活烙印,到现在都努力反抗一种可以顺风顺水也可以称之为岁月静好的未来。认定平坦之路必通向谬误,不断反叛被自己或他人安排好的命运,扬言要在泥泞之中留下足迹,可能骨子里还是追求那种“关关难过关关过”的成就感吧。然而很苦恼,为什么习惯反叛却会觉得自己critical thinking非常欠缺呢……我想不明白,可能这就是志大才疏吧。 自从上次在VA山区从hypnotized状态被惊醒了一下子之后,近日又半夜在床上被恐惧压倒好几次。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懦弱缺乏勇气的人,我惯于在黑暗中穿行,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我也知道自己的命途或许注定是曲折多舛的,我也并不惧怕。每次说服自己战胜恐惧片刻的似乎一直都是现世的成就,那么闪光的片刻和“关关难过关关过”的云开雾散,为了那样的时刻我愿意沉下心来。一切过于沉重,但也不得不去负担,和自我救赎。Cause we all know that we're just born to die. 向死而生,就是如此这般了吧。
Nov 07 2021
破防了,非洲课期中成绩很一般。老师的评价还算正面,但level真的是自己不能接受的一般(。 开始反思,这周学得也不算少,今天甚至拒绝了好朋友们的吃喝玩乐局自己待在家里写paper,但进度依然比较一般,能get到一些方法和自己在调整改进,但距离理想的状态还是很远(所以可能接下来的周记要多一点点理性反思的成分。 『最近两周都在struggle with term paper topic,和两个老师聊过之后对方都指出我其实不是不善于思考问题(就,反而都说u r in the right direction of thinking),只是不善于把自己想写的问题frame成一个有价值且可行的research question(简单说就是我老觉得自己提的只是一个topic而不能发展出一个站得住脚的arguement包括符合方法论规范的hypothesis等等)。这当然也是训练的一部分,不过确实把我从觉得自己缺少critical thinking的泥沼里面拉出来一点点(虽然只有一点点…)。之前好高骛远总觉得要整合此前所写争取产出一些真正有价值也拿得出手的东西,毕竟时间非常有限,就算只是term paper也不能浪费。屡次被劝说自己也转换了一下思路之后终于放下了这个精神包袱,反而觉得思维活跃了很多,也对很多想先着手摸索和熟悉的问题有了比较具体的approach,加上写作训练的成效也开始显现一点,终于觉得稍稍顺手了。』 不过动起手来还是发现困难重重……比如说今天在家里呆了一天其实也就写了那么两三段并且看了些材料。方法模板框架都熟悉果真只是个起步,自己的input才是实质性的……正在缓慢爬行的过程中了(其实也一直在找手感)。 最近因为想到故乡的亲人而有几分出世。反观自己,有时我觉得自己总是生活在一种挣扎之中,永远在应对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我知道没人生来擅长做某件事,但他人的禀赋和我的百般摸索没有结果似乎也难以否认,明明写paper的时候总觉得有那种障碍需要克服,最后的结果也不尽人意,但几经纠结最后不还是选了申博做research的道路吗?说过各种初心其实说到底不过就是想要以有生之年尽一些绵薄之力,可是一方面要与自己的命运对抗,一方面也要与时代对抗,这些都太难了。在这个信息和观点泛滥的时代躲进象牙塔似乎不会是我的选择,但站到风口浪尖又是一条不能回头的单行道(而且目前看来我也不一定有这个资质做好),可能相比于择木而栖,还是先要让自己成为良禽吧。 Anyway期中好或不好都已经过去了,更重要的是补救期末,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就无愧于心啦。至于结果……也不完全是我的努力所能控制的(这么看我还是比较坚强理智的,虽然如果没结果还是会觉得瞬间沉重)。情绪有点失控的时候没得到安慰反而被揶揄肯定是不太好受……当个透明人看来也不完全是件好事,还是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面说话就好了。 本周还是认识了一些新朋友的!和recent graduate吃了饭知道了一些学院内幕,本来有机会找到一份RA的但是最近好像无甚好运……还是要继续观望。也认识了同样打算申博的新朋友,站在冷风中喝冷酒吃冷披萨(不愧是美国人的happy hour)说好下次单独约再多互相倾诉一些焦虑。天气冷了,北京下雪了DC在冬令时前夜也气温骤降,换好朋友圈封面开始准备猫冬,准备好好看书写作,也要争取多去几次健身房(每周不能少于两次吧!)做一些积极健康的宅人。开心和健康生活还是最重要的,不要给自己太大精神负担,否则读博做research这些事情本身都会失去乐趣成为求职敲门砖,就,不仅没意思而且事与愿违。就算最后不是最优秀的一批人,开开心心去做research/teaching fellow又有什么不好呢?说不定还更快乐一点,也稍微能留下那么一点东西。
Nov 19 2021
突然就发现已经两周没动笔了…… 好嘛,赶了第一篇final paper交掉了,写作的感觉是越写越觉得自己就是在做descriptive的东西,拔高和deep dive都是难的,更难的是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好问题,有意义、值得追问且能够顺利展开的问题。尝试了一些角度,有时觉得自己突破不小,有时又好像想着想着还是回到了原点,当然都是可以做的,某种程度上也都是别人已经稍微涉足了但还有很大发挥空间的,只是自己究竟如何寻找到niche如何切入,并且真正把一套好的设想付诸实施,自己好像还是没找到什么门道。 刘老师说让empirical的东西变得employable的方式是bring theory in,但好难,觉得自己还需要读很多东西,同时也觉得视角本身很难调整过来。虽然过去两周进展也不算太多但摸索到了一些自己思考和写作的习惯,心态也逐渐在往(至少是自己认为)对的方向调整,包括生活方式也是。那么就还是有一些些收获的。 除此之外也认识了一些kind of志同道合的新朋友,很久没有出门去玩但把自己的生活料理得还行,做饭吃饭营养均衡,边干活边听小说,去gym的次数也明显多了。 终于zoom了Prof B,不知为何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迟暮之年(也确实),她说i wish i can help more,但我也明白过了鼎盛时期我无法追随这些人的脚步,着着实实要靠自己去carve out new space了吧。也和学姐吃了饭,本来心想或许可以收获一份RA,但运气不好人家已经快要结项了,只能又follow up了之前发邮件无果的一个AP,给了一些渺茫希望。但之后还是需要疯狂connect一拨人。唉,找不到RA真的好焦虑啊。 期末季倒是着着实实到了。本周做了两个pre,做完挫败感好强啊,phd真的是沉着自信放光芒的,即便平时不怎么说话但还是让人觉得做得很扎实很有意义(就,我也想做那样的人)反观一下就觉得自己的研究设计是什么玩意儿。另一个小组pre心情还蛮复杂,因为语言障碍(当然也是不自信吧)没有担任比较主要的角色,还错失了好几次提问和回答,对自己挺失望的(尤其看着我的美国同学滔滔不绝的时候)。在interpersonal方面还是需要调整和适应。 最近别的城市挺不太平,以至于一方面是惋惜,另一方面又觉得担忧和魔幻现实。豆瓣上关于“我们是来学习不是来送死的”讨论热烈,比较代表性的观点觉得把留学生群体和当地居民的安危割裂开来是很不明智,同时也很不进步主义的做法,我深以为然(实际上第一眼看到slogan就跟室友表达了不适)。好像随着国家腰板越来越硬,出国留学的中国人越来越觉得无需融入当地而要张扬自己的权利了吧,从文化边界和同化的角度上来说没什么问题,但着实也是很值得深究的现象。比方说在非洲课上和美国同学讨论中非,我觉得自己在贡献另一种perspective,但其实也不知道是否显得过于defensive或者揪着一点不放,与此同时把一切都放到西方中心的框架下去讨论(比如皿煮)也不完全可取。唯一有定论的一点或许是如果不出国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有这样切身的体会吧。 感恩节和寒假应该都是宅在屋子里学习哪儿也不去了。没想到曾经说不想坐冷板凳的本人兜兜转转还是走上了这条路。现阶段比较重要的事情还是确保有学上吧,毕竟面对高昂的学费,我除了不让家人失望以外似乎并没有什么任性的自由,这也确实是我最在乎的一件事。有时我有些想念自己在潮实时候的状态,心无旁骛,眼里只有一个目标,而且已经自己已经足够努力了,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而当下呢?我还有想嗑的cp想流泪的情怀想挂念的人想深交的朋友。生活确实更多维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也越发是我。我知道自己无法回到那个样子的十八岁,但维持平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今也很难对自己说努力了就会有成果,或者努力了就不会有遗憾,因为外物的好坏喜悲确实都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人的命运和历史的行程交织,逆天改命发愤图强的效果,在不同的年代也是不一样的,而十八岁的我不可能懂得这一切。看到一句话说要find sth bigger than urself then u would be more confident,或许吧,但这样也很容易被淹没在宏大的叙事里,而主动或者被动地牺牲了作为个体的自由。如何找到自己生活的重心,如何在不确定性当中寻找到自己确定要坚持的信仰,二十几岁的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似乎也每天都在追问自己。
Dec 12 2021
期末终于(将近)结束了!幡然醒悟很久没有写周记orz约莫是从感恩节前,节后焦虑得要命一直在低效学习赶paper赶考试,fine。不过结了课,和老师合了影完成了一些仪式感,也收到了第一门A。开心,结果第二天就鸽了老师最后一次office hour,我真该死啊(主要已经是第二次鸽他了,合影时还特地去问他明天方不方便,真该死。) 写论文的时候觉得在艰难挤牙膏,一方面是题目似乎还是没找对感觉,写得非常磕磕巴巴也不顺手,另一方面似乎也是因为Theory-driven 依然是我比较害怕的东西,这在梳理自己不熟悉的文献时尤为明显。一不顺手就慢,越慢越不想写,到头来随便糊弄,唉,我怎么成了这个样子,虽然最后写的倒也还是比较充实,就是说策略还是很重要,写着写着发现写不出来的那些东西其实根本不应该写。 高强度学习的时候也会悟到,不独是从学习而言,在沉浸式的思考和写作当中,我也才能调整到自我反思的最佳状态。高中时是写小纸条,现在是敲记事本,总之学习期间走神所想的也往往是最深层有益的反思(所以这里也要植入一些学习间隙的感慨)。 有时常常觉得难以掌控自己,主要是在专注力方面,虽说和以前相比可能多少好了一些。但怎么说呢,其实好像从小都充满了一种不确定和自己难以掌控局面的感觉,不知是因为家人的影响还是自己的成长轨迹。似乎在我这里,努力和好结果总是分开的,可以说服自己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却很难相信有志者事竟成,可能也是后期的理想越来越艰难险阻了吧。但即便是在日常当中,既定的指标也很难总之百分百完成让自己满意,倒不完全是缺乏计划性,但计划和完成情况似乎并不直接挂钩,状态好的时候一天能写半篇paper,状态不好的时候可以虚度一周的假期,唉。或许现在是比较善于和自己相处了,即便重大任务一时难以进展也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很难focus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某种程度上说还是一种虚度吧。 不过心态似乎平和了一些,颇有几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感,也不知是不是自己真的上了年纪。稳定的性情好像让我更能够适应居家写作的生活了,求索毕竟会是孤独的,还是那句话,得学会自己和自己相处。 有些人就是生来比较幸运吧,有幸福的原生家庭,成长求学顺风顺水,姻缘美满宾友满座,机会总是水到渠成,而我注定是要在困顿之中挣扎求索的,这也好像成了我的一种惯性的选择,总要挑更难的路走。放弃去日内瓦的机会自己申请,遭遇疫情一耽误就是两年,最后来了美国,本来都已经开始在业界摸索了,却下定决心要继续念书。走的路好像一直没有顺过,一直在挣扎,一直在怀疑自我。外界似乎也没有给予太多鼓励,二十几岁了仍在落后同龄人两三年地念书,工作经历和研究经历约等于无,抱大腿的过程充满曲折且至今没有收获机会,鼓足勇气申请的项目也杳无音信。想做的问题已经过了业界学界研究的黄金上升时期,北美没人做,去英国上学又上不起,挣扎之中不难感觉到被时代玩弄,被现实玩弄,但说到底又是因为自己太菜,否则是金子无论何时都会发光。不知道该和自己和解,还是顽强地和命运抗争。如果是十年前五年前,我大概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但是现在呢?我终于接受了“人的命运不仅要依靠个人努力还需要考虑时代的进程”的忠告?还是我终于在时间的打磨下开始低头、开始妥协、开始认命? 但我似乎仍是相信一切可以通过不断调整以及自己调解来达到一个不错的结局,这或许是种进步。早在下决心的过程中就已经说服自己做好两手准备,去学界去业界都可以各自精彩,那么其实人生中很多充满不确定的事情都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审时度势来达到自己能争取的最优解。这或许是种在看明白残酷现实之后依然努力抗争爱拼才会赢,但又在某种程度上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不像少年时横冲直撞把自己搞得头破血流的一股子蛮劲,却又不能说是随波逐流无所依凭。我必须有自己的志趣和追求,以及建立在此之上的学术或志业理想,这是我必须坚持的立身之本,是为数不多能使我在理智方面得到满足的事情,是我尝到过甜头的过往也是我想要达到的未来。更重要的是,这种存在的意义是我与黑暗照面时唯一能够鼓起勇气的理由,也是必须遁入黑暗时那值得自豪的一分半秒。但与此同时,我似乎也已经看破了一些所谓世俗的东西,比如物质生活和美满的家庭(虽然还是有那么一些些侥幸心理啦),同时也更好地体悟到了在内卷时代下出类拔萃的偶然性(虽然明白保持努力是种前提)。 这是不是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回归到了高中时期我最欣赏的那种状态——“学习抓紧,心态放松”呢?可能是对自己的谬赞,但这也确实是种应该秉持的态度了。能意识到这些和原生家庭是无甚关系的,那么就必须要感谢我的老师和我的朋友们。妈妈估计也会对我说这样的话,但师友们更加身体力行,也在以他们自己选择的生活时刻影响我。我导的言传身教就不说了,我的朋友们也大抵都在贯彻study hard play hard。尤其是来北美之后,我似乎在朋友们的陪伴和影响下更达观了一些,讲求平衡,但也更关注自己学习的状态和表现,在为即将的挑战一点点做准备。 期末很久没跟家里人联系,想起之前的有一天和妈妈聊天她分外emo,说惜一下嘛。这让我想到去年刚到北京工作的时候和她一起看房子布置家具,有一天她搬动了小方桌,我下班回来觉得很不合理两个人就争执起来。起初还是比较平和地探讨,但她固执已见,不停陈述自己认为正确的理由(但根据我的习惯就是很不方便)然后说自己辛辛苦苦打扫布置我还要发脾气,我可能确实急躁了点,越反驳越生气,气到开始哭,抽泣着说从小到大你说对就永远是对的,别人一点做主的空间都没有,我应该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都要你说了算。我都二十几岁了,连在自己花钱租的房子里放置一张桌子的自主权都没有。我一哭她也开始陷入悲伤,有点阴阳怪气地说原来你从小受了我这么多委屈,做我的女儿这么不幸福云云。我气得不想说话,但也不觉得自己说的有任何过分的地方,介入生活习惯只是一种表象,现实是作为一个无疑最爱我的人,她从我第一次早恋看我的日记开始,几乎在我的每段感情里(包括友情和爱情)都要对我施加自己的想法,干预我的理解和判断,尽管有时我不得不承认她是对的。 有几晚又梦到了亲密关系。似乎是一位认识且有一定好感,但此前交集甚少的人(具体是谁完全想不起来了),我们好像按照平常的套路走到一起滋生暧昧,然后开始以情绪化的方式彼此试探找寻可能性。比较意外的是,我似乎突然开始排斥这种自己曾经惯常的做法,开始把对方的试探和情绪化理解为一种控制欲(某种程度上也确实是企图通过自己的情绪表现来操纵我的情绪),然后我毅然决然地斩断了可能性。对方似乎十分不解地望着我,像说“你以前不是这样的呀”“这不就是你习惯的方式吗”,但我似乎任性地走开去做其他事了,甚至去开启其他可能性。 不知道是否因为单身太久,还是因为上了年纪,还是因为和朋友之间也有不断磨合(但我更愿意接受)的过程,我觉得自己的视角和观念都在发生微调,即便是回过头去反思过去的自己,也会萌生出“我那时的理解真的对吗?”“我在诉说自己委屈的同时,是否也干涉了对方的想法和自主性?”“我在要求对方通过时间和反馈证明爱我的过程中,是否也表现出自私并忽视了对方原本爱我的方式,从而要求对方臣服于我的情感需求?”或许是因为过去的伴侣除了触及原则的问题之外对我处处顺从,或许是因为他们也少不更事不知如何平衡,我似乎从没被教育过这些。而当他们以情绪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对方和过去的差距上,或是把理由归结为人性的自私,并得出不值得继续的结论。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一直没什么长进也是真的。 现在空窗很久了,我才有机会平和地和过去的自己对话(甚至在梦里角色对调地恋爱),我也才开始很深刻地体会到其实身边的人都多多少少是感性动物。只不过大家会被感性到的点很不同,有的人在意言语中伤或不经意间的缺乏人情味,有的人在意对方的姿态和倾向,所以即便对方没有get到我的某一次不满,也不尽然因为不爱我,而可能只是以他自己理解更为合理的方式(比如保持自由空间,比如支持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在爱我,而我的固执必然造成了某种美其名曰磨合的同化,不仅会让对方显得被动且拙劣,也让这个过程变成了索然无味的要求与提供要求(即便是非常隐晦的,或者说需要与被需要)(当然也不能太离谱)。在另一个梦里,当我毫不在意又在专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时,或许是因为距离的隔绝而无法要求更多,我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对方在意我的方式,觉得可爱又一本正经,又因为自己忘记了回应而抱有那么一点点惭愧。除去日常的琐碎和所谓磨合之外,或者相投的志趣和价值观才是两个人最终能够长久地走到一起的决定性因素吧,而这必然是需要给对方留出足够发挥空间的,希望我下次(如果还有下次的话)能够有些长进。 顺其自然的态度在这件事上最明显不过了,一方面是我希望能够有些因缘际遇的(重温旧梦确实是美好的),另一方面我不再歆羡别人或者纠结什么了(可能也是因为拥有持久恋情的朋友毫不保留的真心话)。我看到很多人看起来谈了个光鲜亮丽的恋爱,实际上给自己平添不小的精神负担,而且无甚共同语言不够深度交流的相处方式让我觉得还不如自己的一众好友。我也能够劝说自己the best is yet to come,在遇到正确的人之前不要在浪费时间和感情了,而在我不知未来归宿的情况下,很难说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人——有的人适合岁月静好共荣华,有的人适合相依为命携手共患难,人在河流中的不同位置时,需要的可能也是不同的凭借。更不要说目前的繁忙程度使得这些考虑太过不切实际了,总之顺其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所幸家人总体上也是理解和赞同的。 从不屈服于命运的拘束与管教,随着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向上走,身边的同学,尤其是打算一起走学术道路的同学似乎往往都是大城市出身,会遇到各种劝阻,例如小镇做题家谨慎读博要考虑给家里的负担考虑机会成本等等(当然不得不说是有道理的,留学最大的精神负担也确实就是因此而散尽父母大半生的积蓄),但另一方面又似乎是生来叛逆,越是哪条路不好走就越是想不给自己设限地去试一试,如果总是对比自己最初的起点,那或许真的很难企及星辰——至少是自己已经领略过的那种随心所欲的成就感。想来朋友说的也对,我其实一直都在反叛:不叠被子,慢速吃饭,保持自认为但不符合世俗眼光的整洁,可以frame成一些对应试经历和集体生活规训的叛逆,但其实也是实用主义哲学到了一定的目中无审美和视之为常规的程度。甚至到了学习方面,也要反叛领域内的一些“没人做所以我不做”的随波逐流,要去做一些自己认为重要且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不过也屡屡碰壁,无甚机会,还在心灰意冷中。毕竟搞科研不像高考,做冷板凳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结果。 我知道我是不够好的,和身边的人相处或多或少会给自己很大的精神压力,但只有精神压力能push自己成为更好,能push自己成长起来去争取到足够对自己负责的未来。我一直都是个一往无前的人,我做出的选择也会竭尽全力地坚持——已经走到这一步了,哪还会有放弃的道理。 不过对于家人确实是需要更多关怀和弥补的,希望能尽力平衡好生活和学习,未来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和报答,毕竟支持自己的孩子坚持一条看起来没什么实际回报的路,并非谁都能毫无怨言。精神上的自主并不意味着抛弃情感负担和愧疚心理(相反可能比不谙世事只出于好胜心时的情感还要更强烈些),而是能够孕育出承载住期许目光迎难而上的韧性,和一以贯之的竭尽全力不留遗憾,尽管机会风险真的太大,我又渺小。另一方面,暂时涂灰自己并不能再获得成人世界和已经逐渐成型的人际圈子的谅解,似乎是不可能、事实证明也并不明智的选择,还是要去关心家人,要尽能力回报。怎么说呢,在自相矛盾中也要努力搏一搏吧。就算是失足跌落,至少也可以说自己曾经勇敢争取过另一种较为极端的可能。想来已经做出选择的各位也大多这样挣扎过吧,并不独我一人。
Dec 18 2021
出发去费城之前记录一下考完后的一周。 本周一边改英语课的paper一边开始看faculty。英语课的paper改得非常难受,主要是老师的模板看久了觉得非常不make sense(尤其methodology,什么玩意儿),但还是得应付交差,很讨厌做这样的事但,害。其实还是能引发一些思考的(关于自己写的都是些什么学术垃圾)只是journal article的套路也不是如此吧,还是让人觉得很别扭。 考完先是和吴老师打了电话被搞得一同焦虑,然后找直系师姐问了问RA的事情,得到的回答是也不必太心急可以先把quant学个差不多,这样机会来的时候就不会错过(虽然找不到RA真的好焦虑啊啊啊)。不过焦虑的同时开始研究老师了,发现UK其实也没有我想的那么match(尤其是之前觉得很match的老师未来两年不招生,看到的一瞬间我差点原地倒下),不过也发现了一些之前不知道但其实挺合适的老师(student list上面第一个名字我就认识,第二个是本科直系hhh)就,虽然还是应该考虑,不过重心稍微往北美又回来了一点。其次是看interdisciplinary的项目,觉得之后的出路好像主要还是去业界,跨学科又好像比较困难且不一定有前途,这样稍微前瞻一点的话可能还是得选polisci和ir吧,虽然还是会再看看socio的老师。北美之前以为合适的很少(主要是ap一席话说得我很慌),但其实从discipline的角度来看做ipe dev的人还是挺多的。 继鸽了猫猫三十分钟之后终于赶上最后一次office hour。啊。老师人还是可爱的,给我看狗狗,讲故事还气鼓鼓地说我鸽了他三十分钟(但我真的太不行了,我恨不得钻地缝)。Anyway,还是问了一些申请相关的事情,问了学校也问了他的一些看法。讨论了半天国内外怎么界定左右的问题,老师人是真的很好啊。他说u should know u got full A,我又开心又惶恐,他又开始u should thank urself,吓得我赶紧开始happy holiday。 学习之外玩得其实挺少的。除了听书和看剧明显增多之外,去gym的次数反而不如之前学不下那一周(可见我真的是因为学不下才去gym….)最近觉得自己的小身板真的是得加强锻炼,去快递点退个货搬两箱衣服导致肱二头肌酸到现在,感觉久坐还是不太行(。 不想改paper的时候就看学期中没看上的ipe reading和大河移民,看到深夜,读书生活还是快乐的嘿嘿。除了和姐妹见面逛夜景之外自己去了趟非洲馆,但逛得实在太慢了也太感怀了,站在内战时间轴前眼泪哗哗直掉。最后就逛了大概一层history gallery吧,逛展能力(和体力orz)还是有待加强。不知道去费城会不会累死在独立钟下。 还有一件意外开心但也有点拖延头疼的事情是期中的时候投的abstract最近被告知接受了。但我实际只有个proposal,还啥都没开始准备,目前一头雾水,感觉要把约我导和沐阳的事情安排上顺便问问他们。但又觉得约他们最好是先把faculty都过一遍比较有准备。总之头大,希望自己赶紧行动起来呜呜。
Jan 3 2022
今天DC下雪了,人又一直有点浮躁。从费城回来还没有写周记,又因为写年终总结已经说了一些话,就一直在拖着。也罢,反正也没干什么正经活,写写周记,趁今天稍微调整调整自己吧。 先说费城。整理了影集,算是比较浮光掠影地回顾了总的行程,但可能我还不够坦诚,也是微信当事人太多,其实很多真正在思考的事情并没有言明,包括某天晚上在地下室和吴老师聊的很多东西。 首先是在77家里住。我确实很久没体会过domestic life了,而且是相敬如宾大体没有什么罅隙的domestic life,虽然觉得吃住在别人有点不好意思,但我还是穷学生,似乎掏钱也有些过于见外,只在出去看剧吃饭的时候帮77付了一次,本来想给他们送个圣诞礼物,最后阴差阳错也作罢了。我当然是不希望自己显得小气不懂礼的,但在经济能力很有限的情况下,似乎想为朋友做点什么也很难,这里又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样样都有没什么是我能帮得上的。唉,感觉还是在被照顾,希望可以早日成为一个独当一面,也能照顾别人的人。 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一个在美国生活的华人移民家庭,比较震惊的是虽然已经在这边生活这么多年,姐夫和阿姨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饮食方面)还是维持了原来的习惯,比如喜欢囤优质的食材(但不是像我这样天天吃速冻),讲究食材的好品质以及搭配做法,虽然讲究卡路里健康饮食但也是闽粤菜老饕不会放弃珍馐等等。每天跟着77开车去城里上班,休假了跟着77开车去附近的township游玩和购物,路上跟77聊学业事业、感情家庭,甚至聊信仰和一些理想的生活状态。以前我很少考虑过完成学业后要不要留美这件事,主要是确实不知道作为华人在这样会以什么样的状态生活,经过了这将近一周之后觉得有了个大概的认知,也对未来的选择有一些更明确的想法了(但我先要有学上有工作,说屁呢hhh)。 不过除了有学上有工作之外也是要先独立的,起码要会开车(有机会回家抱我哥大腿)。77对我无话不说,也很有耐心,跟我讲她刚留美工作的时候是怎么handle自己独立生活的很多事情,还有怎么帮不会讲英语的妈妈settle in。在这方面我确实还差很多,而且其实这个问题要一直追溯到高中毕业那会儿,也是我当时没有去学车的原因(如果当时狠狠心逼自己去学现在也就好了,害)。后来妈妈惋惜,我都会说我当时连地图都不会看,对教学楼以外的一切充满疑惑和不敢声张的恐惧,不会坐地铁不会看公交车路线,不会取高铁票不会值机,在北大南边那一方小小的校园都能迷路,不要说让我坐进主驾驶座了(一些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吧可能就是)。但后来的大学生活百般历练,我也越来越勇于面对不熟悉的一切了,能够手持谷歌地图一个人在伦敦街头闯荡,能自己搞定申请MA的大部分事情,能独自出差随机应变,自己到陌生的城市旅行无所挂牵,甚至在未来发展上也勇敢地选择了自己清楚意识到有太多需要学习的方向。来到这个新的国家之后发现确实是还有很多其他可能,这时候因为以前懦弱所没有做的决定(比如没学车)似乎就成了非常的障碍和遗憾,但也没关系,只要能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有不错的结果,其他的一切都可以被克服。 跟着77一家也就接触到了很多教会的事情和教会的朋友们,有那么一阵子我觉得自己真的被说服了,觉得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也挺让人羡慕的,即便从学理的角度上讲我始终会是无宗教人士,也不能真正地被教义说服,但单纯作为一种指导的原则和信仰又有何不可呢?其实人多多少少都会有脆弱的一面,宗教只不过是依托于一个all mighty给人终极的支撑与关怀,比起现在网络上那种锦鲤迷信,或许还稍微那么更有教化价值和引导意味(指道德层面上)一点呢。我从一开始就是以完全祛魅的状态出现,去追究一切是真是假并无甚意义。 但另一方面,我又清楚地知道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表示臣服是有悖其初衷的,似乎也构成了一种亵渎。Tricky之处在于,在和很多教会的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也并没有感受到他们在日常行为当中处处贯彻他们的主的信条(或者并非explicitly的),即便是仍保有一定的仪式感(比如餐前祷告)。归根到底,宗教确实是提供了一套比较系统性的让人们依附自身行为规范的准则,但对于这套范本的解读也取决于每个人自身的interpretation(尤其是宗教自由以来)。历史将此称之为人类走出愚昧和蒙蔽的时刻(也是我一直所学的),但宗教的确定性也着实不像此前那样牢固。比如第一天晚上在朋友家吃饭的时候大家吃力宏的瓜,还提到他们一家都是基督徒,顿时觉得还挺讽刺的(还有此前鱿鱼游戏里那个满嘴教义和祈祷的基督徒)。 所以在upenn的时候和姐妹聊的时候,因为我们都是局外人,就会很straightforward地说到在海外的华人圈子里,很多人加入教会其实并非完全真心归顺,而只是希望成为community的一部分,按照自己所愿的融入当地的某个华人社群。或者说,他们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是被哪种因素驱使而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我观察到的是,教会的年轻人大多从事比较技术性的工作(比如77和姐夫都是),性格也大多较为单纯(不会像我这样热衷社会议题愤世嫉俗又带有批判本性)平和(不像我患得患失冷热不定),所以能很好地fit into religious narratives当中,然后也遇到相似的人,顺利地组建家庭(除了77之外大概还知道了那么四五对吧)。在77的小家庭里,非常重要的凝聚力就是他们和妈妈都有共同的信仰,而77的妈妈来美后之所以能适应也是因为结交到一群教会的同龄人。某种程度上,他们令我羡慕的状态很难说是信仰的状态,还是信仰而使得他们呈现出的状态,还是他们原本的状态(只不过他们都因为教会被冠以一致的身份)。 虽然不可避免地我也觉得这种状态不是我全然渴求的。比方说77他们日常交往的朋友基本都是教会的熟人(而我还有同学,有同好,有很多很多我觉得精神上契合但未来并不一定physically生活在一起的朋友),比方说在教会的活动中也不得不encounter一些他们其实并不喜欢的人和一些他们也觉得荒唐不太能理解的事,比方说我也很清楚宗教绝不会是一切生活难题的出口,而且就我未来选择的职业而言,必然和宗教存在着天然的冲突。可能就现阶段而言想得有点太多了,但如果我觉得在美国定居的话,我必然也面临组建家庭还有把父母接过来生活的诸多事端,到时又会如何呢?害,还是交给未来吧。 其次就是游览费城这座城市本身。Central Phila其实很小,我用双脚丈量了好几遍,但还是会被美丽的街景迷住(虽然回来之后证明我只是平时很少留意DC的美),而且也对美国历史和政治产生特别大的兴趣。虽然应该还是不会学啦(主要是太复杂了orz而且我不想完全focus政治本身,可能还是会往后放一放吧。但听着ham走在街头和走在historical park,感觉还是非常奇妙。 回DC之后先是分数都出完了,大体上没有太让自己失望,但也确实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发了邮件argue一下无果,也打算放弃了,成事在天了也只能,这学期自己还是很努力的,也算是有很大的收获,无论在课堂上还是研究之中。开始观望选课,希望这学期能够顺利一点,为申请做好准备。 最近一直有去gym,写了年终总结算是对自己坦诚了那么一点儿,似乎心理状态也还不错。在写年终总结的时候觉得自己这一年真的是有变好,但又是否只是盲目自信呢?有时又觉得时常觉得自己落后很多,别人已经知道清晰的未来规划和研究路径了,我如果还在培养自己的专注力、掌控力和intellectual curiosity,要如何与别人竞争呢?自己一个人在家最强烈的感觉不是孤独而是我太宅了orz而且效率好低。发现自己其实也不会要求别人来过多关注我的生活,可能在难得的独处当中,还是要最大限度地努力做事吧。这样应该预留时间给朋友们的时候才可以充分work-life balance。
Jan 11 2022
每次交学费真的都是我的至暗时刻,一想到凭空让家人(主要是妈妈)为我出这么大一笔钱,而我自己学业和事业都捉襟见肘,就觉得我对自己很不负责。 尤其是最近几天其实都学得非常低效,午睡容易睡过头,到了晚上又像夜猫子一样巨清醒,但也做不了什么,眉头逐渐紧缩,状态很差。某种程度上是因为屋子里太冷了,今天去了一趟guest room发现巨暖和,决定明天起床吃完早餐就直接打包走人。我太想写出来了,越是这样就越是效率很低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尽管能说服自己多晚开始都不算晚,但时间真的很有限,我又有太多需要追赶。 (不知道什么时候写的,可能是在某个挣扎学quant的过程中)到目前为止学stats最快乐的时光仍然停留在本科…………也许我真的应该保研[失望]only if我当时知道第二年要发生疫情我一定不会像现在这么选。 某天中午从睡梦中醒来,一瞬间涌进大脑的想法时,我似乎全然不必活得如此紧绷,再不济我也可以去找份轻松工作或者呆在自己的comfort zone里混吃等死,让那些浮生一梦般的情怀和志向都消散在风中——那不见得是个更差的选择。就我这么个缺乏掌控力的样子来看,很可能努力半生之后,我依然默默无闻,甚至依然不能让自己满意,那么去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地方有什么不好呢?追求一些外在肤浅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好呢?起码他们是抓得住的。算了,这段话说得像放屁一样,我自然是很难舍弃那些使我成为我的性格特质,或许比较适中的心态还是原来的想法,奔向月亮的人,即使失足也会跌落在星辰之间。 可能因为又开始在准备申请了吧,最近的心态很像回到高三时,阿彬说,学习要抓紧,心态要放松,我努力使自己呈现出这个状态,希望在高效做事的同时,也可以让自己的生活状态稍微松弛一点。虽然还是会需要一些音乐剧和轻松愉快阅读来调剂,但学习上似乎确实是积累了一点向前的势能,也不像上学期那样慌张了(虽然一旦开学肯定还是会panic一阵子),劝说自己早做准备就可以尽量做到成竹在胸。
Jan 23 2022
太拖延了,这一拖周记就变成了月记。本来是想趁着自己交学费化悲愤为力量先敲打一下自己的,但想和老师通完话再来敲打,谁知就拖到了此刻。明天就开学了,必须阶段性总结一下了。 去guest room之后效率稍微改善了一些,和每天都会去看报纸看电视的老爷爷打招呼,大多数时间一个人安静地学习,偶尔听见黑人小哥操着法语给家里打电话,还能听出个七八分意思。最难受的是公寓仿佛有大病地把guest room安排在了gym正下方,某天晚上整个房间宛如地震我一上去居然是有个人在练习运(篮)球,第二天又是一早有人跑步。很生气,干脆自己买了小电暖,又可以不换衣服在自己的房间里快乐学习了! 但写作还是磕磕绊绊,到目前也还没有个雏形。意识到自己还不到主要做产出的阶段,所以还是决定专注于课业本身。这个寒假收获最大的可能是补上了不少上学期没读的reading,而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开始享受阅读,提升了速度也掌握了一些思考和快速获取信息的方法,这一周开始读新学期的reading,感觉比去年轻松了不少。可能也因为选的都是比较接近且自己本来有一定知识基础(特别鸣谢朱老师的CPE教材)也感兴趣的课,读reading读得还蛮快乐的。 和本科的老师还有硕士方向很接近的师兄分别通了电话,最大的收获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完全没有一个成型的、明确的issue,这挺要命的,感觉在申请的时候会是个大坑,但好在被指出之后我尽力在填补了,目前有个比较明确可行的topic,今天也和师兄碰了一下,但还是需要和学科发生联系,好思考下一步的contribution to literature,接下里要多多读书,多多去和老师聊。本科的老师真的好好,从大三到现在一直都是我的mentor,从我什么都不会觉得很迷茫觉得自己不够qualified,一点点让我建立信心,让我知道如何fix up every part,给我介绍这个圈子和我摸索未果的规则,甚至propose给我一些推力。怎么说呢,决定沿着这条路走当然首先是因为自己的intellectual interest,但身边一直有师友的鼓励和支持也在很大程度上给了我做决定的勇气。路注定是孤独的,但踽踽独行的时候也感受到了很多温暖和期许。 本来看了一圈faculty,自己觉得好像哪里都挺想去的(但其实就是标准很不清晰),老师问我看了哪些人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筛选的标准根本不对(就是issue意识太弱,觉得大方向能靠在一起也就ok了),然后又筛选了一波,还是有点迷茫,可能我的兴趣确实比较broad,但老师说得对,frame好自己的研究确实是个很核心的问题,也非一日之功,很多人可能等到找工作都没有把这些想得很清楚。顿悟和满意的片刻总是稍纵即逝,只有迷茫困顿会长久地陪伴我们。 最近在情感上有点依赖家人,可能是因为天气冷吧,尤其是买了小电暖之后每天都盼着和妈妈说话。给爸妈买了本命年衣物,一起在回忆说怎么觉得上一次本命年就在眼前,事实确实上一个本命年我还在上初中呢,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啊。昨天和室友去看落日,回来的路上又聊了一路原生经历,前阵子和吴老师聊天也说到了,虽然主要是校园和同龄人,但过往还是hit me at the very moment。分明知道现在是来不及叹息来不及思量来不及回头望的时刻,但人总会不时转头看看昨日的自己。 出去美丽动人地拍完照回到家锻炼了一把掌控力,锁了手机激情阅读两小时,CPE和IPE包括更广泛意义上的CP和IR真的让我挺快乐的,似乎真的克服了浮躁,甚至半夜开始读也越读越兴奋(以至于读到凌晨两点最终失眠了,好吧)。看到书里的discipline founders说IPE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看待世界发展的视角,想到前天跟室友聊亲密关系时还用IPE理论类比亲密关系的健康发展,在夜深人静之时真的会感觉自己所学的东西,包括决定奔赴学业这件事本身,都已经对我产生了很多不可逆的影响。我原本就是个喜欢沉浸在文字世界和知识海洋中的人,成年后有了更多基于经历和共情的现实关怀,去关注人类的intellectual legacies确实挺适合我的。写年终总结的时候也对这一点有所察觉,当了解到的知识逐渐增多,当眼前的脉络逐渐明确,我对自己生命和周遭一切的掌控力可能的确有在提升,包括自我表达、思考求索、质问存在之意义以及面对原生的一切,连对待朋友、对待家人和对待亲密关系也勇敢和坚定了一点,觉得自己能够让一切都变好起来——只要目标明确、方法有据。面对原先让我感觉有些迷失的学科,我也已经开始用一种祛魅但又对之依然抱有希望的眼光来审视,可以是narrator,但更重要的是还原事物原本的样子,求真求善,求无愧于心。好像也不那么悲观了,是的,智人必死,外界环境也在恶化,但或许可以专注地去build某个学科,通过学科的透镜看到世界的参差,去告诉人们真正在发生的改变。 这么说,即便我不能在这条路上走到最后,我也应该感谢自己做过这个让我变得成熟和理性,也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充实和饱满的选择。这一切都是我在顺风顺水地服从命运安排(比如留在国内或者直接进入业界)所不会收获到的体会,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在当下的某一刻感受到了自己作为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存活,当然,路还是要努力走下去的,但即使最终不得不退出或者另辟蹊径,也理应不会遗憾冒着众多的劝退声选择在社科研究的道路上坚持了一阵子。 没休息好今天人有点不太舒服,还是在读reading,但总有些心不在焉。总觉得身体有种要垮掉的不好感觉,认真怀疑了一下自己中招的可能性,但也许只是昨天又喝了咖啡又喝了茶,有点顶。学期前work-life balance有了,接下来一学期要屏息凝神,每节课都认真对待,不留下任何可能日后觉得自己没有做好的地方(我觉得上学期对刘老师就做得不够好,呜呜)。
Feb 18 2022
决定改变一下策略,开学都四周了,因为自己屁话太多都还没有整理出来过周记,这不合理。虽然着实也是开学了真的就有种来不及叹息来不及思量来不及回头望的感觉。但先把一些比较关键的节点列一下吧,免得到时真的不知道如何回望。 第一周和老师们各自都搭上了线。并主动约oh和Andrew聊了一个半小时(他太好了),其实research interest这些我都已经想得比较specific,虽然还是一个还需要他给意见的状态,总体上也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得比较流畅。但他想帮我frame好题目,于是问我一开始是为什么开始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结果我仿佛被问住,不仅很多情节回忆已经相当模糊,甚至英文也开始磕磕巴巴,我才发现我好像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太久以至于我忘记了为何出发。跟他提了RA的事,算是应承下来,另外一个老师也说好啊好啊,希望到时真的有些机会w这学期的老师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很好,以至于一直学得不亦乐乎都没什么机会夸大家。 新学期reading还读得蛮认真的,虽然多少有点囫囵吞枣,但比起之前策略性强了不少,也真的觉得自己有在digest,有在搭建知识体系。虽然还是时不时会get confused,不过总体上学得还蛮快乐的。周末和朋友们一起包饺子跨年,太开心啦。 第二周开始上法语课,也见了另外几个老师,感觉慢慢有在步入正轨。但去找Andrew的时候他说要act fast,否则就很难真的有实质的推进,于是开始焦虑,经常四五点钟被潜意识叫醒都在苦苦思索,有时候还蛮怀念高考的,可以把一切需要细想和选择的事都抛在节点之后,沉浸在一种机械式的学习当中,也算是种精神解脱。所幸虽然睡眠有了点牺牲,心态还算不错,各门课也都有稳定地在和老师交流,随着理论积累觉得自己确实有在进步。Second year陆续在出结果,并没有听到什么好消息感觉压力更加大了就是说。周末给A发了rp结果他不到半小时就回我了,给人吓死,同时又觉得呜呜呜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的老师啊。 工作日晚上和哥哥去吃新年饭,可能因为有段时间不见了,有一阵子上菜很慢的时候现场气氛比相亲还尴尬,然后我好像突然开窍问他为什么毕业之后留在这边,于是开始滔滔不绝聊到回来下车也没聊完。虽说我是社恐,但在调节气氛这一块确实还是一直对自己的拿捏程度有些要求的,埋头苦读久了,觉得自己有些能力还是在生疏,可能因为天天跟最亲密的一群朋友说屁话,真是的。 第三周overload了计量,于是开始有的放矢学quant(再卷不动也要努力开始挣扎orz),找了直系老师她教了我好多非常technical的东西,IPE老师也多少给了点建议,于是重新开始省视自己的rp。周五雷打不动找andrew,他看起来非常疲劳呜呜,说着won't keep you long但还是聊了一个多小时,他让我把sop和rp分开并且说了很多非常practical的申请时需要keep in mind的rule,瞬间又是大喜大悲同时达到极致,昏昏沉沉看书学习,时不时觉得有点depressed但又必须努力struggle。心态其实还是不错,可能和直系聊完之后觉得自己还是有点机会,要努力frame好不能弃疗。 因为Andrew的缘故对游戏规则更熟悉了些。保持think out of the box、反叛精神和创造力固然非常重要,虽然他们往往并不具备什么实际observable的生产力。但做什么事情都会有threshold,在跨过门槛之前,这些东西都是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只有在成为一个qualified的研究者之后,这些难得可贵的品质才会让人更上一层楼。说到底,基本功要扎实啊。很多游戏规则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基础不牢靠却总想着要做点与众不同的东西,未免有些眼高手低。同时,逐渐深陷于理论之中就会和现实世界越走越远,这一点我是一直知道的,只不过即便有这种清醒的认识,人还是不可避免地会被某一方同化,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没有什么好说,但走向极端终究是件不怎么好的事,更何况最开始使我走上这条道路的就是种现实关怀。 周六和室友出去过节,拍了很适合当profile的照片(笑死)。回来之后心潮难平,赶紧和学友约了个自习,结果撞见姐妹及其crush,回来跟室友八卦了还顺便聊了一点我自己。室友还说玩date app只是想找个人聊天,我说我的好朋友已经消耗了我日常所有的轻松聊天quota了哈哈哈,剩下的时间我巴不得多去找找老师,根本没有这种需要哈哈哈。喜欢上一个人的感觉确实很值得体验,一方面是没想到自己居然可以真的因为欣赏对方而commit放弃很多在相处方面的所谓底线和准则(着实因为对方的好也超过了正常标准),另一方面是在看破了“即使不能在一起也不计后果地被对方吸引”才算得上奋不顾身之后决定承认自己的心意。至少眼前,我并不索求些什么,我只是单纯地享受这个深陷在obsession而甚至可以和对方朝夕相处的过程,我愿意倾尽所有努力向对方证明我的commitment,和我有能力追求自己看准的事(和人)。 第四周reading多少有点落下,主要也不是每个section都是自己很能耐着性子读很多英文的topic,不过总体而言课上表现还好。这周TIR请了老教授,Andrew看起来精神状态很好,上课一直带着一边酒窝在笑,在老教授面前乖得像个学生,讲discussion posts的时候也恢复了往日的神采飞扬。周五终于搞定了之前报名的会,结束之后考了法语,又in person去找了下Andrew,体力和激素都透支得差不多了2333新学期觉得自己的掌控力稍微好了一点点点,起码现在学习时间摸鱼状态减少了很多,希望能接收点正反馈!希望周末能好好学!
不知不觉就成了学期记……等最近的重要事项一一解决再来写全程回顾吧2333 半年前哪里能够想到呢,自己真的能走到这临门一脚,但也要强力不懈,但愿有一个比较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