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有哪些新书值得期待
查看话题 >除了唠叨委屈和一日三餐,如何想象一个中年妇女的生活?
想象一个中年男人,有很多词语供人信手拈来,从客气体贴的 “成熟”“智慧”“中年危机”,到不甚友好的“油腻”“地中海”等,日子过得去的人是“成功的中年人”,再不济一点的,叫“归于平淡”。
想象一个中年妇女呢?跳入你脑中的是哪些词?
这似乎是一个不值得去想象的群体——除了家、孩子、一日三餐?还能有什么呢?
女人到了中年,似乎就像《婚姻故事》中的妮可一样,要么继续过着家孩子一日三餐的日子,要么撕破平静,撞向暗礁,像个歇斯底里的疯子一样去愤怒,去争抢,去夺回自己在漫长忍耐中失去的才华、机会。

于是,想象一个中年妇女的生活几乎变成不人道的事情:无非是平淡乏味之外,再添加一些难堪委屈眼泪唠叨。
真的是这样吗?
时间退潮处,应是想象的开始
乔叶的《七粒扣》就打破了这些刻板印象。人生行至中途,就像时间慢慢退潮,退潮后的岸边留下了什么?这是想象开始的地方。
在《至此无山》中,一个中年女人跟少年时期的恋人一起去爬山,聊着京剧与唱京剧的人,感叹着戏中人的一生。从山上下来,她告诉对方把我的手机号删掉吧,因为再也用不着了。
在《给母亲洗澡》中,给母亲洗澡这种家常的小事,变得珍贵而有意蕴:母亲身上的每一处伤疤,每一寸皱纹,连同每一件首饰,都是一个母亲人生的印记,已值中年的女儿一点一点地洗出年过古稀的母亲的过往。
还有《合影为什么是留念》中被儿子“合影为什么是留念的”的问题勾出无数心思的母亲,《四十三年简史》中事业和财富节节高而中年离婚然后仓促病重离世的报社编辑……

如果将这些中年女人的生活内容筛选出来,似乎也是各种角色的集合:给儿子做饭的母亲,给母亲洗澡的女儿,离婚的女人——然而,在这些看似无可想象的、有些乏味的角色之下,却有着沉甸甸的细节:那个与曾经的恋人爬山的中年女人,自始至终没有提过自己得了绝症,没有告诉对方她只是想来好好道个别:
还有给儿子做饭的母亲,并不急着用自己的半生领悟告诉儿子为什么合影是留念,而只是自然地将这个问题交给儿子的未来,交给时间,让他自己在该理解的时候去理解;给母亲洗澡的女儿,在母亲老迈的身体上,看见了时间的废墟,也看见了生命的连接。
从乔叶笔下这些中年妇女的故事中,我们看见了一种沉静的气度,它不是所谓的“归于平淡”,更不是不值得想象力进驻的浅显与乏味,而是在一个并不阔大的生命空间里仔细端详一件件小事,抽丝剥茧地提炼出它们的阔大的意义,一遍遍地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时间退潮以后自由而丰盈的生命。

我们生活中流失的东西,
也是想象与命名的开始
乔叶最开始是作为散文作家进入人们视野的。她曾在《读者》等杂志多年开设专栏,然后转向了小说的创作。从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最慢的是活着》开始,以散文化的语言刻画生活细节就成了乔叶的一种风格,这使得她的小说具有高度还原日常生活的质感。生活中大家熟视无睹的的细节,会在乔叶笔下呈现出有纵深结构的、不可言说的意味。
鲁敏评论《七粒扣》时说,我们平常读小说的时候会对情节有期待,读散文的时候又会对那种真切的感受有期待,在乔叶作品里面,或者在她一以贯之的写作里面,既有对小说性的人性张力的表达,又有散文中对流动的生活细节的抓取,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仿佛只具散文性的细节,她把它深化成生命河流中的一段小说意味的东西。所以乔叶跨越了两个文体,抓取到了生活当中我们往往流失掉的那个东西。

李敬泽说,乔叶敏锐地意识到隐藏于人们复杂经验之中的断裂、矛盾和错谬,同时她也意识到,正是这种缝隙为小说家提供了空间,乔叶使各种无以名状的人生经验与体验被指认和命名。由此,乔叶的小说在最好的状态下具有命名的力量与鲜明的原创品质。
如此一来,我们生活中流失掉的东西,也成为想象与命名的开始。尘世烟火的伦理情怀,热气腾腾生活里的痛感被乔叶识别出来,凝结成一种复杂的魅力,一种迷人的调性。毫不夸张地讲,乔叶让我们意识到,如果愿意放下傲慢去观察,去想象,中年妇女这个最容易被轻视的群体,这个最具想象难度的群体,其实满怀生命能量与热情,满怀洞察与慈悲,让我们感受到人之所以为人,生活之所以为生活的秘密。

李敬泽、周大新、张莉诚挚荐读
鲁迅文学奖得主乔叶全新小说集
探索人生行至中途的意义与可能
时间退潮后,我们获得了水落石出的安宁与自由
本期编辑 |黄古儿油焖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