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8.10
每当我要开始写了,我就会去搜集这一天中让我开心的事。
在正式开始写之前的几分钟里,我会放下手机,摒除外界的所有影响,真正去和自己交流一会儿。
这种主动去寻求的平静感,虽然不如有时候突然袭来的平静感让人那么神往。但它求而可得。
单是我列出的这三行,就足以让我有更大的兴趣坚持下去了。
我写时,总是要四周寂静才可以。或者一些规律的声音,我是不怕的。我怕意料之外的声音搅乱我。所以我每次都要等宿舍熄灯了,校园安静了,才会开始酝酿。
今天把《奇风少年》看完了,它带给我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震撼。他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偷影子的人》,但比那要深刻;有点像《追风筝的人》,但比那要持久;有点像《四世同堂》,但比那更值得回味;有点像《蛙》,但比那要更靠近内心。我觉得《奇风少年》的出现之于我,是恰到好处的。如果早些年拿到它,600页的书我可能要读上一个学期,它会带给我一些感悟,但那更多地夹杂着结束感。因为一些情节上的呼应,作者的伏笔等,我很可能记不住几个。从小我看文艺作品,总会在结尾感到落幕般的伤感,哪怕看喜剧也是,我称它为结束感。如果我再晚几年读到它,我可能已经安于社会一隅,早就失掉了书中所说的那种“神奇的能量”,也不会有那么多共鸣。更多的意义在于,这本书更像作者的自传,对于想要坚持写点东西的我而言,我窥到了一些能帮助我如何坚持下去,如何得到提升,以及往哪方面提升的感受。当然这些都是很抽象的东西,因为我还没有写过故事,所以我自然不可能总结得出来。不过总而言之,我很幸运能读到这本书。
故事是在一个小镇上展开的,很有限的地点和人物,作者竟能刻画出如此生动丰满的人物,描绘出如此引人入胜的情节,我真的很惊讶。其实译者也有很大的功劳,我在阅读过程中能感觉到他做的努力。书中提到的最多的作者就是爱伦·坡,而我前不久也刚刚读过爱伦·坡的作品,这也让我更能理解作者的创作框架以及他想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过,其实每个作者都是一个投手,而读者们则是接球员,只是投手投得好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的,接球员也应该知道如何能接好球。我对这段话印象深刻,如今终于有了亲身的体会。
从实验室回宿舍的路上我在想,作者为什么在书中很多次提到想象力?不过我很快就想明白了。当我们在复述我们经历过的事情时,我们经历的只是事,与事的人的心理活动,其实都是我们揣测出来的;而当我们讲述自己没经历过的事——可能是自己听来或者是很多件事杂糅成的一件事时,更多的细节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是自己的心理活动,都是靠我们想象出来的。发现这点我是很开心的,因为我总结出了当讲述故事时,我该用自己的什么能力。
读书时很多个瞬间我都想起了郭寒琪。作者在用小孩的口吻写书时,很多的话我都觉得像是她会说的;很多的问题我都觉得像是她会问的。她真的就是个小孩啊。她也有当作家的潜质。我总是这样,我觉得任其发展下去,撑不了多久我就会忍不住去找她了。这是好是坏呢?她对我会是什么态度呢?
今天又没有吃晚饭!坚持下来比昨天容易了很多。而且今天腿很疼,从实验室出来田径场已经关门了,就去宿舍楼后面跳了绳。这是个好兆头,减重靠的就是一股狠劲。
刚洗完澡魏来给我打了通电话,他告诉我一个同事给他发了割腕的照片。我立马站起来从宿舍跑出去了,因为我怕我着急时说话太大声了,那样的话我挂了电话肯定是要向室友解释几句的。我问魏来伤口深不深,是只是有血流出来还是怎样?他说伤口很深。我说让他联系部门的负责人,问出她家的住址,然后打120,自己也往她的住处赶。我让他赶紧去联系,他就挂了电话,我也回了宿舍。过了一会我问他怎么样了,他说他打电话给Nick,Nick说没事,因为她之前也给别人发过,这都不知道是第几次了。抑郁症?我缓缓打出这几个字,魏来回了个嗯。他告诉我他已经走到她家附近了,但是她就是不接电话,也不告诉他她家住哪。又聊了几句,就没了下文。想起了之前生命里遇到的几个人,有机会我会写下来。
发现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少了,是因为我走在路上总是戴着耳机吗?还是因为我在学校没什么朋友?今天这篇更像篇读后感了,过段时间想写点有情节的东西。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许倬云去世4431篇内容 · 3.8万次浏览
- 我的消暑菜单646篇内容 · 25.6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73.5万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新48篇内容 · 6740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343篇内容 · 11.6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67篇内容 · 44.9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218篇内容 · 15.0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新28篇内容 · 8417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