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传连载丨启蒙学堂:与书为伍的少年时光
文章摘自《金庸传》
在查良镛的少年时光里,给他带来巨大影响的因素有三个,一个是他师承的母校,一个是启蒙思想的恩师,还有一个特殊的玩伴— 书。
1931年,查良镛7岁,到了该上学的年纪,查枢卿把他送往村口巷里的十七学堂。几年之后,查良镛便转入了袁花镇的龙山小学堂。龙山小学堂是一所现代小学,建于光绪十八年(1902年),是海宁最早的四所高等小学堂之一。查良镛在这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学堂中,查良镛首次感受到了课堂带给他的震撼,那是一节历史课,历史老师在为同学们讲解鸦片战争。当讲到整个事件的冲突之处时, 历史老师的声音变得慷慨激昂起来,他愤恨地指责清政府软弱无能,在外敌的鱼雷炮轰之下毫无还手之力, 以致于伤亡惨重, 这还不算, 战败之后,列强还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华民族仍然处在危机当中……讲到悲痛之处,老师竟然难忍心中悲愤,情绪激动地掩面痛哭起来。同学们从来没有听过如此震撼人心的课程,纷纷被老师的爱国热情所感染,跟着老师一同哭泣起来。原本只是一节普通的历史课,竟然因为老师的爱国热情,形成了这样的感染力量,着实令人感动。而这一堂让查良镛洒过眼泪的课也一直被他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查良镛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启蒙老师,这位老师便是他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陈未冬。陈未冬自20世纪30年代初来到龙山小学堂执教,在工作之余,他勤于笔耕,这对查良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陈未冬老师在查良镛的作文写作上极尽指导之能, 当时的查良镛时常把“大都”写成“大多”,陈未冬翻开辞海认真地给查良镛改正。由于年少轻狂,查良镛多在作品当中自称“独裁者”,而老师对此却颇具优容。
有时候,陈未冬还喜欢在随身携带的蓝色小本上写一写杂感,也会把自己所写的交给查良镛看,查良镛便在晚上的昏黄灯光下看老师的文字, 其中有一篇记叙的是校长赴教育局追讨教师工资不得之事,老师自称“可怜虫”,这些文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期间,陈末冬着手准备一期校刊《喔喔啼》,正在发愁没有合适的人选,突然想到了写作不错的查良镛,并让他负责主编校刊。不出所料,《喔喔啼》创办成功了,这不仅因为查良镛有着良好的国文素养,还得益于班主任的提携帮助。这次的创刊经历,不仅让查良镛对国文的兴趣更近了一层,也让他对创办报纸产生了兴趣。

不论是就读于十七学堂,还是身在龙山小学堂,查良镛都没有怠慢读书,尤其是读一些课外书。刚开始,查良镛看的是一些《儿童画报》《小学生》《小朋友》之类的简单书籍,后来渐渐接触到一些篇幅略长的《小朋友文库》,接下来,年纪轻轻的查良镛转向一些似懂非懂的章回体小说和一些新文艺作品。
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增多使查良镛的读书视角转向了时效性较强的书报。一些周刊和游记也开始进入查良镛的视野,他的眼界正在不断开阔, 知识所及也不再仅仅是这个小小的袁花镇,而是走出了海宁,面向全国, 甚至是全世界。
得益于查家喜好小说的环境熏陶,在闻名海宁的“查家藏书”中,各类小说包括古代的、近代的、新出的以及一些小说杂志,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查良镛经常在自家书房中翻找、阅读书籍,有时候一待就是一整天。查良镛的哥哥查良铿也极爱阅读小说,在上海读大学期间,他总是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钱都买了书,其中多是鲁迅、巴金、老舍、茅盾等人的著作。而这些名著便在查家的兄弟姐妹当中流传开来,大家互换阅读,查家上下读书的风气已经把家变成了一个“活”的图书馆。
更为难得的是,查良镛就读的学堂中也具备了良好的读书条件,龙山小学堂作为一所现代学堂,其教学思想也更为先进和开放,老师鼓励学生们要多读课外书。图书馆收藏了很多书籍,为查良镛丰富读书生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堂中有一位傅姓的老师,他非常欣赏查良镛的文学功底, 认为这个学生有朝一日定能在文坛取得一番成就,因此他经常给查良镛推荐一些书目,还把自己珍藏的《小妇人》《小男儿》《好妻子》这三本当时在海宁非常流行的书拿给查良镛看。

查良镛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 看完之后也并不是就这样扔下了,他看书时总是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见解,会与书中的人物、情节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他认为书的情节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作者写出了真实的感情, 这种感情能够与读者产生深切的共鸣。就拿他读过的《三国演义》来说, 在阅读的过程中,查良镛的立场自然而然站在了刘备的蜀国一方,但当他废寝忘食地读完之后,却接受不了蜀国被灭的事实,刘备的身边有着这么多厉害的角色,为何会落得一个灭国的下场呢?查良镛开始质疑《三国演义》描写的真实性,为此还与哥哥争辩了大半天,最后还是哥哥拿来了相关的历史书, 证明了这个令他无法理解的史实。这个时候, 查良镛才明白,读书的时候,虽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有关历史的真实性却是无法以个人的情感为转移的。这样的领悟也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严谨的基础。
家庭和学堂里的书满足不了查良镛,他时常到外面的书摊上租书来看,这里有着家里和学校没有的书籍,涉猎还珠楼主的作品就是来源于这样的途径。随着读书范围的不断扩大,一些江湖武侠诸如《小五义》《七侠五义》之类的书也开始进入查良镛的视野。
如果说《荒江女侠》开启了查良镛接触武侠小说的先河,那么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则是决定查良镛成功创作武侠小说的关键。查良镛曾说他最喜欢的三部小说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一个便是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大仲马是查良镛最喜欢的外国作家。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涉猎更广泛的书籍,才能形成一个完美的武侠框架。所以查良镛开始大范围地阅读外国书籍,其中赛尔维司的
《陆沉》一书饱含了绝美瑰丽的奇幻想象,让他明白了武侠世界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奇幻世界。

查良镛的少年时光大都与书待在一起,生活中总是静多于动,这令他的体质多少有些虚弱,父母担心他缺少活动,所以想着法子带他出去活动,适当做一些运动,然而“钟情”于书的查良镛似乎并不买账,即便是与家人出去了,也会找个理由或是偷偷提早回到家中。毫无疑问,他自然是又去到了书房。书籍中的世界虽是虚幻,但也同样打开了查良镛那广阔的心灵,他的世界变得更加有深度和宽度,此时的思想,也是一般少年无法企及的。
1936年,12岁的查良镛小学毕业了。查良镛考入了嘉兴中学。即将成为一名中学生的查良镛就要离开自己的故乡海宁,前往异地求学,这也是查良镛第一次走出家乡。而在他成长的12年间,始终并未被动荡的时局所影响。然而此番前去嘉兴,去这个距离上海很近的战火波及之地,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他是否还能得到上天的庇护,免受时局的影响而安安稳稳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