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林俊德速写》感
今天第一次观看“黑白剧社”的演出,说没有触动便是假的,至少可以说说学校剧社的水平出乎我的意料。至于剧情也还是值得探讨的。
不知为何,今天怎么也打不起精神;妹妹看得直冒泪光,而我只是觉得有些地方的话筒声音过于吵闹,最后致谢的大声呼喊也让我产生快速逃离剧场的冲动。我感觉这不正常,毕竟过去总觉得自己很容易被煽情,也会自豪于自己的动情和感性力,而今天却只是冷冷地看了这场话剧。
你要说这剧情不动人吧,我也不会赞同——林俊德院士舍小家为大家,抛弃个人幸福奉献祖国大业的故事很难不令观众为之震撼。可能是对于他的事迹太过熟悉,以至于达到了“被剧透”的效果,知道了许多结局,剩下的只是期待它的细节和发展了。要是这么看,整部剧还是略显拖沓。
也有可能是我累了。不仅仅是眼睛困到打颤,更是因为对这一题材的作品似乎有些审美疲劳,从而开始考虑背后的问题。
当小林俊德刚刚走出大山,考进大学时,缠绕着思绪的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那个年代的信仰是什么?他们的大学和今天的大学似乎有很大的不同,没有多余的烦恼,读书还是最高的真谛,想什么财神爷、金元宝,只有国家的未来能联系起他们的牵挂和羁绊。林俊德大三便完成了中国第一台液压式发动机,而同一时期的我又会做些什么?剧中,“林俊德”说自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上学的钱也依赖的是国家贷款和乡民们的慷慨捐助,因此他一定要有出息。我呢?似乎从来没觉得自己的前途会与此相关。希望学一个自己喜欢专业的我,在主角口中倒成为了“异类”;而“林俊德”似乎想的是祖国需要他学什么,他就学什么。为什么那个年代的人总是能够完完全全地把自己的命运托付给国家并努力为之奋斗呢?
或许,是幸存者偏差吗?有成就的,我们才能看见——当年那么多默默无闻的前辈学子依然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可能不仅仅是国家选择了林俊德,也恰好林俊德适合他的专业?更或许,他心中报效祖国、打倒西方列强的志气足以淹没他的犹豫吧?
我不想仔细去想,一来难以解答,二来又会显得愤世嫉俗——还是把疑问暂且放在心底吧。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始终无法排解——我到底属于什么?我是自己的,还是家人的,抑或国家的?剧情显然是想告诉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属于国家,舍小家顾大家才是值得称赞的楷模。可我只能看到林俊德院士家人的血泪与心酸,也为他妻子的善解人意和女儿的无奈倾诉表示同情。
至此,我或许才明白“人是时代的”的含义。在历史车轮面前,我们要么花钱坐上时代的列车,要么就被尘埃和风沙湮为黄土——没有你抗辩的权利,没有你申诉的机会,我需要你团结你就得团结,我希望你独立你就得独立。当然并非剥夺你生存的权利,而是说总得让你吃些苦头。
当然,我多么希望这些假设都是错误的,虚无的,否则对于人生道路,只是觉得莫大地悲哀。顺着这个逻辑,我只好低头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拥有自我意志的玩偶罢了。
嗟乎可叹!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