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藏去丨活字电波·“青年与乡土”系列
昨天,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日。7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和西藏噶厦政权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占我国八分之一面积的西藏自治区,由此底定。
然而一个多世纪以来,现代化发展和尊重民族文化独特性的矛盾仍旧存在。世界的发展是以现代化为标准的,为了摆脱自己落后的地位,中国在现代化的改革上比任何国家都决绝,成果是明显的,其中的痛楚也是明显的。面对西藏的发展也是一样,我们都希望西藏也迅速发展,摆脱落后。但是尊重文化的独特性,也并不等于把旧有文化的一切全都保留维持不变。发展和尊重之间,标准和个性之间,仍有值得好好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值此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我们与大家分享两期播客:活字电波“青年与乡土”系列节目。
第52期,“身份的依附与困惑:藏族女孩内地求学记”,在这期节目中我们与藏族姑娘强巴卓嘎聊到她在内地求学的经历;而在它的姊妹篇“没有漂泊感就不需要归属感:内地女孩援藏记”中,我们采访了一位来自河南、去拉萨做援藏工作的女孩。
有人说,“故乡安不下灵魂,他乡容不了肉身,农村出来的学生大多成了故乡的异乡人”。但这也不是全部,从山里走出的又念着回去,甚至视他乡为故乡的青年给了我们关于教育叙事的新现实样本。

身份的依附与困惑:藏族女孩内地求学记
主播 | 小雪
嘉宾 | 藏族女孩 强巴卓嘎

没有漂泊感就不需要归属感:内地女孩援藏记
主播 | 阿廖
嘉宾 | 选择到西藏工作的内地女孩晓宇
以上节目已于小宇宙、喜马拉雅FM、荔枝FM、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上线,
搜索“活字电波”即可关注收听!
内地西藏班政策,被当地人认为是一次“小高考”,一是因为要面临全自治区招生的竞争压力,一是进入内地西藏班后几乎可以保障百分之百的大学入学率。而代价就是十一、二岁背井离乡,生活完全自理,且初中三年不能回家,还有你能想象到和想象不到的作为外地学生需要适应的所有压力。
强巴卓嘎(强珍)曾经是内地西藏班的一位学生,十二岁离开家乡在辽宁省辽阳市学习,她在高中阶段选择了难度更高的“散插班”进入北京第八十中学,最后考入了复旦大学。在访谈的最后,强珍和我们讲,她之后更想回到西藏生活。
❱活字文化:在求学过程中是否背负了大于一般同学的压力?是否有一种用“苦学”报偿着什么的状态?
❱强珍:我记得高一政治课上讲到区域自治制度,忽然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为什么藏族同学就有加分政策而我们就没有。那时候很尴尬,因为实际并不像课本上说得那么“可怕”,说什么加200分。我高考实际考了600多分,但是大家一听到你是藏族,就马上会想她肯定是加分进来的,已经有了刻板印象。
我觉得压力一方面是自己不服输,另一方面是想要冲破那种刻板印象。高三那段时间,我大概会学到凌晨2点,第二天6点又起来学,对我来说压力比同龄段学生的还要大,别人在20分钟吸收的内容,我需要花更长的时间去吸收,因为我们的起跑线不一样,就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东西。那时候我不仅仅是想证明自己,也希望不要再对我们这个群体有这样的刻板印象,那很难受。
❱活字文化:这种因为自己的民族和稍显特殊的身份遭遇的苦恼或者不便,是否让你更有那种“我一旦走出来,就绝对不回去”的想法?
❱强珍:没有,我反而是走出大山后,更加眷恋大山,我最后还是会回去。可是大家会疑惑,走出来的我,为什么还要回去。但我觉得从西藏去另外一个城市,整个文化都变了,生活习惯也随之变化,虽然我的宗教不是我自己的选择,但是我很难摆脱它,我们的宗教信仰是融入到生活的每个习惯之中的,所以我自然而然就会被塑造成这个样子。虽然我对它有所怀疑,但是我生活的每个细节都离不开它,可以说,这已经变成了我生活的一个习俗了。重要的是,我真正的家也在那里。对我来说,我选择回去原因是这样子。

❱活字文化:你的这些生来就习得的习惯,即使你在东部地区生活了六七年,依然没有办法抹掉?或者说会有淡化吗?
❱强珍:淡化会有的,但是我觉得无法做到完全抹去。或许正是因为那个“他者”的存在,反而会强化我自己的东西。如果没有一个参照物,我可能不会去想这些东西。但是因为有一个参照物,我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后,可能会有一种在强化自己的身份的感觉。包括我在外面,不太喜欢跟别人讲我是藏族,并不是我以自己的身份为耻,我是很骄傲的,但是它给我带来的麻烦很多。我现在已经有一种聊天都聊腻了的感觉,大家现在一听到我是藏族,就会跟我扯布达拉宫之类的,就很迷的那种,把新疆内蒙古的习俗都加到一起,问我一些很混乱、不太想回答的问题。
❱活字文化:你觉得自己有被当做政策成功的样本或“教育样板间”来展现和复制吗,或者说,会被贴上“通过教育走出大山(乡村)”“教育改变命运”的标签吗?你会认同这种标签,会觉得它左右自己关于未来的选择吗?
❱强珍: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一直很纠结。如果我走另外一种人生,我的思想到底会有什么转变?因为在我上高中后就没有上过藏文课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虽然能够很流利地说出自己的母语,但是我对它的文化没有太深的理解。
但是,另一方面,上大学对我的思想的影响真的特别大,那个时候老师会给我们介绍很多优秀的书籍、电影,包括名人讲座等等都对我的视野的开拓有很大的帮助。当我看到与我同龄、一直待在藏区的朋友,会觉得他其实没有什么进步,有时候甚至停留在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上面。走出去,其实对我的影响很大,但也有很多困惑。
❱活字文化:你刚才无意间说的“进步”这个词上,也许令你困惑的不是所谓的外部更现代化的文明,而是你仍然相信,要以更多元的眼光来看待文明和文化。是这样吗?
❱强珍:对,我觉得进步不是物质上的进步。我说的“进步”也不是那种文明的洗礼。或许社科专业对我的影响很大,读过那些书后我就开始怀疑自己很多的行为。比如,社科专业有一点强调说,你可能做的事情都是一种社会的塑造,你以为自己的选择是自己做的,但实际上是某种社会塑造。这个观点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后来开始在反思自己的习俗,自己的宗教,自己的文化,就有很多矛盾的想法产生,就像那句话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活字文化:你质疑这种合理性,但是你并没有质疑藏族的文化。其实有很多人在离乡后,到了更“先进”的环境里,他会有“落后”这种概念,但是你是没有这样的想法的,是吗?
❱强珍:本身落后和文明是一个很矛盾的东西,我并不觉得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文明社会,为什么他们会把“整洁”和“秩序”就等同于文明,有点肤浅了。我会觉得西藏的文化真的可以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尤其是它对于每个自然生命的尊重,我并不觉得物质上的文明就是文明。

❱活字文化:如果回去,会不会有可能未来你会有很多不太适应的地方,也许回去会陷入一场辩论?
❱强珍:别说以后了,我现在就陷入某种辩论,我承认我们文化的比较优秀的方面,但当它沦落为一种形式主义的时候,我就很想去辩论。我一直在跟他们说,如果你对它有所了解,再做出选择,我会觉得这是你自主的行为。但如果你现在连经书上的东西都没好好读过,却对一些形式的东西刻意追求。其实是一种随波逐流的、盲目性的做法,我就觉得就要怀疑了。
❱活字文化:“乡土”在你内心是一个怎样的存在,为什么召唤你想回去?
❱强珍:很简单的,可能是怀念酥油的味道。酥油的味道,对我来说是很醇香的,但是在内地就没有这样的味道。我睡觉的时候,脑海里就会想那些喇嘛的诵经声,我奶奶在家里念经的声音,还有她转动佛珠的样子。我在西藏的时候,雨天就会掉落很多蚯蚓,出去的时候你会看到路边有好多的人都在捡蚯蚓,把它放到树下,就是为了防止它被踩到。想起西藏,我会想起这种很细腻又温暖的东西。
有时候大家会把西藏抬得太高,完全的赋魅,一提西藏,就是要么被神话,要么就被政治化,但这中间实际缺少了我们自己的表达,就是所有人都在为我们发声,但是我们不知道去哪里了。
你只要去趟西藏,就能感受到它和内地有什么区别,有时候是壮阔的,有时候会显得有一点贫瘠,又很荒蛮、荒落,可能我们的上一辈,因为对于皮肤的管理不加注重,可能会显得粗糙,但我觉得他们完全和自然合为一体,他们的眼神很坚定,他们的整个脸都是很刚毅的形象,人和景都是那么的刚毅,但是那么刚毅的人会做一些很温暖的事情。
在那天的采访中,藏族姑娘强珍还提到一处特别的地方,就是当地的茶馆。她说那里有一种去阶层化的感觉,喇嘛、天葬师等等各阶层的人围坐在一张大桌子上,各自讲自己听到的故事,十分有意思。这在我们采访援藏姑娘晓宇的时候,也得到了印证。
晓宇一毕业,就去了西藏拉萨,一开始在乡镇工作,后来去到了拉萨市达孜区新仓村,成为了一名驻村干部。她去西藏三、四年,需要融入当地环境、开展工作,这之中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会遇到什么困难?
❱晓宇:我个人感觉在这里,他们最初还是怀着一种接纳的心态,在你刚来的时候,看你到底是否对得起目前在做的这份工作。他们会在我工作的时候,慢慢地看你到底是怎么做事情的,是怎么做你自己的,他会看你是不是在认真地对待他们。这个就很奇妙。
比如,我们入户时,碰巧那一户家里人说的话我都听不懂,只是在旁边记录,但是他们会感觉到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牧业组会很热情地给你倒自己家做的酥油茶或者甜茶,而且非得倒满三次。在你喝茶的过程中,你整个人外散的感觉,就会被他们捕捉、感觉到。以后再见时,他们就会很热情地跟我打招呼,甚至在别人问起时,会说“她很好“,会说这样的话。这就是很神奇的一个地方,因为我跟他完全没有直接的语言层面的交流。

❱活字文化:感觉大家会更加依赖“人情”?
❱晓宇:我感觉“人情”这个词可能比较能说明这些东西,其实是要有一个慢慢影响的过程,逐渐得到他们的认可,慢慢建立成可靠的关系。没那么多弯弯绕的。
待了这几年之后,我感觉西藏是一个很真实的地方。布达拉宫、雪山和这些神圣的湖,这些是它的特点,此外它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地方,其他城市该有的一些东西,它也会有。可能是我自己适应得比较好,我现在接触到的一些朋友或者是村里面的人,给我的整体印象都很淳朴、可爱。
要说跟在内地的一些区别,就是藏族人的能歌善舞是一种本能,还有就是他们的敬畏心。当年我还问过,这里会不会有拐卖儿童的事情发生,他们说西藏这边一个是信仰的问题,另一个是他们也会天然地觉得有些事情不能做。

晓宇也提到了酥油的味道,她建议我们如果来拉萨,一定要坐一次当地的公交,她说:
特别是赶上人比较多的时候,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味道。你在公交车上闻到都是酥油的味道。
在与晓宇进行的整场对话里,她最让我受触动的是在被问到有关“归属感”的问题时,她说,因为来西藏没有让她有“漂泊感”,所以,她也不会经常想到“归属感”的问题。
这可能从一个侧面点出了为什么我们会关注“青年与乡土”这个话题,或许是因为,我们中的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年轻人,还没能从都市生活里找到“归属感”,只能借“田园牧歌”式的滤镜寻求安慰。但是当我们真的回望“乡土”,又会发现我们好像回不去了。 *以上内容为音频文字实录的精选,收听完整内容请点击:
— END —
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