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亲子阅读一席谈丨为美好时间而生
▼
时间:2020年11月21日
地点:读库南通阅读基地
嘉宾:大J 张立宪

大J:去年11月,六哥发出“把你的书房变为读库库房”的呼吁,大J小D做过转发,12月份六哥出京寻找新库房的时候,我们还邀请他录过一段视频。一年来,我收到很多私信:读库库房还好吗?书有没有被好好地安置?今天我终于来到南通,很荣幸和在座各位一起,用第一视角看看读库的新家,同时也跟六哥聊一聊我们一些新的想法。
张立宪:跟去年视频里讲的相比,今年有两个变化:第一,我从一个两岁女孩的爸爸,变成了一个三岁女孩的爸爸;第二,读库的库房从当时讲的离京六百公里之外,变成了现在一千两百公里之外,远了一倍。但好了也不止一倍,比如这套看起来很酷的智能分拣系统,去年我们搬家的时候,想都不敢想,当时觉得有个库房,能够把这些书搬过来就不错了,但大家的支持力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我们才有了这么豪华的智能作业,以及可以举办各种活动的空间,这都是去年没有想到的,很感谢大家。
生命中的“美好时间”
大J:见到六哥,大家都想聊聊阅读,请他分享人生经验。但今天我反而想先问问六哥做爸爸这三年的感受,尤其是女儿正处在“可怕的两岁,恐怖的三岁”这个时期。
张立宪:第一个感受是,爸爸可能没有妈妈那么焦虑。在我看来,小孩最大的好处是,他允许爸妈犯错。刚才有人问智能分拣系统的差错率是多少,我说是零,因为一旦有差错,扫码就无法通过,订单就不能往下走,所以必须完全正确。现实中,所有的爸妈都会犯无数的错误,可对小孩来说,并不意味着犯个错,爸妈就不配当爸妈了。这可能是我在跟女儿相处中没那么焦虑的一个原因,反正怎么着她都能长大。
第二个感受,我们所学的育儿本领、在各种爸妈群里交流的话题,都是为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拉不出屎怎么办?不爱吃饭怎么办?不爱睡觉怎么办?感冒了怎么办?咳嗽了怎么办?……我们在意的是孩子出了状况之后怎么做,可是,孩子的大多数时候是没有状况的,真正让人着急的时间只有那么一小会儿,尤其是现在的小孩,温饱无忧,活得很舒服,大部分时间都很开心,这时候家长怎么办?
很多爸爸妈妈非常擅长处理“状况”,却没有准备、没有能力处理孩子“没有状况”的状况。当小孩特别好的时候,做爸妈的反倒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或者赶紧睡一觉,或者茫然无措,或者刷手机。
孩子生命中最有价值的时光,其实就是这些没有状况的时候,我称之为“美好时间”。在美好时间里,怎么和孩子相处,这方面家长更需要学习,总不能和孩子相处了三年、五年,学到的全是怎么对付他出状况。
大J:您和女儿的美好时间里,有什么刹那留在了您的记忆深处?
张立宪:说到美好时间,大部分家长都是自说自话,自己觉得十分美好的事情,其实在别人看来稀松平常,我就不占用大家的时间分享我女儿那点微不足道的故事了。我想聊聊自己的心得,美好时光和不美好时光如何过渡、如何兼容。
大家肯定看过很多电影,如果现在重看一部十年前看过的电影,你会觉得它几乎像一部新片。虽然你知道大致的结果、情节,但忘记了几乎所有的细节,包括电影曾经打动你的地方。看一部电影,你记住的往往不是电影,而是看电影的场景和情绪——这部电影让我哭了、这部电影我费了很大劲才看到、这部电影我是和心爱的人一起看的,等等。
人对事实和情绪的接受是可以分开的。我和六嫂一起对付女儿的时候,经常相互提醒,要做到“音画分离”。所谓“音画分离”,就是在孩子让人特别生气的时候,你不跟她生气。大人一生气,孩子就只会记住大人的愤怒、批评和不耐烦,她只会感到恐惧,记得大人斥责他的嘴脸,却完全不会记得大人讲的道理。这时候我们要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和颜悦色地说出愤怒,这就叫“音画分离”——嘴里说劝导的话,但不要用严厉的神情。真有特别想教训孩子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明白该怎么说,要是没想明白,宁肯先别说。
“音画分离”之外,还要“时空分离”。当小孩正在惹人发火的时候,不要想着当下就解决问题,一旦想立刻解决,小孩的那股劲儿上来,家长就更无能为力。所有小孩的问题都应当过后再解决,或者提前解决。当下去解决当下问题,大部分时候都是徒劳的,家长碰一鼻子灰,特别有挫败感,小孩也很不快乐。所以我觉得,美好时间和不美好时间应当打碎了,混杂在一起。
大J:六哥刚刚说了两个非常棒的育儿知识,他用的是“音画分离”和“时空分离”这两个词,很有力量。我们平时提到类似经典的育儿知识,一个是说,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越需要爱,所以教育孩子时,要想明白自己在处理的是情绪,还是事情本身。
第二是复盘,孩子的每次犯错都是可被教育的机会,不管是在犯错之前,还是之后,能帮助孩子提高应对能力,就特别好了。
张立宪:小孩当时犯了错,天也塌不下来,不用那么着急解决,过后才理会更好。而且,过后解决也不用非得对着小孩说。小孩的耳朵特别奇怪,当你对着他说话的时候,他的耳朵往往是关上的,但当你对另外一个人说话的时候,他的耳朵就有说不出来的灵敏。
我女儿也是这样,我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她记得清楚得很,但和她讲道理的时候,她可能不往心里去,充耳不闻。我现在也学会了,想对她说的话偏不对着她说,对别人说,让她能听见,也许她反倒会想,原来我爸爸是这么想的,然后就接受了。
大J:我最早是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后来又看社会发展心理学,发现很不一样。前者是把孩子作为主体,孩子一出现问题,就对着他分析行为动机和背后的原因,大人怎么应对;后者会把孩子所处的空间、接触的人以及生态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同一个孩子如果换到其他空间,可能不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孩子本身的问题,也许是周围大人的反馈导致的。
我其实特别好奇,我们的读者也好奇,六哥好像永远处乱不惊、云淡风轻,您有没有吼过女儿?
张立宪:还真没有。我见过很多爸爸妈妈,吼完孩子之后特别后悔,下楼走好几圈来惩罚自己。吼孩子,貌似在惩罚孩子,其实是在折磨自己。
道理很简单,大人也有想到但做不到的时刻,更何况孩子,不要对孩子那么苛求。需要把孩子当大人的时候,许多家长不把他当成独立的人;需要把孩子当孩子的时候,偏偏又对他有很多期许。这两种态度尽量不要用错。
大J:我刚写过一篇文章,提到孩子成功的时候,别把孩子当孩子,但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一定要把孩子当孩子。我养育女儿跟您很像,很少会情绪失控,一说到这个,旁人就会觉得你们家里一定还有个做黑脸的人。
张立宪:其实比黑脸红脸更重要的是,让小孩生活在一个足够安全的环境里。这种安全不是温饱无忧的安全,而是指内心没有那么多负担。我们以及我们的上一代人,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基本是动辄得咎,不知道哪里犯错了,就被大人或老师、上司劈头盖脸一通暴骂,弄得噤若寒蝉。小孩是很善于察言观色的,时间久了,就不敢表达,甚至不敢面对自己,不敢承认自己,这样的孩子怎么发展出自我?
许多人家里都有个“情感暴君”,他一高兴,全家人都松口气,他一不开心,全家人都紧张得不得了。有时候这个情感暴君是孩子,但大多时候是家里的某个大人。好的家庭环境不应该出现情感暴君,当你自己意识到,或者被朋友、家人提醒是情感暴君,给别人带来情感压力的时候,你最好努力克服一下。家里一旦出现这样一个情感暴君,其他人就不再拿家当成家了,有事就往外跑。
大J:六哥讲的“情感暴君”是从父母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我想到一个比喻——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第三只笼子里。有个实验,猴子进到第一只笼子,如果触碰开关,会被电击,时间久了,猴子就不会碰这个开关。第二只笼子,每次触碰开关,猴子都会得到一根香蕉,于是猴子就一直触碰。而第三只笼子,触碰开关之后,有可能被电击,也可能拿到香蕉。现在的许多孩子像在第三只笼子里的猴子,一方面物质富足,香蕉一直有,但另一方面又有很多精神压力,比如课外作业。孩子有时候很迷惑,不确定爸爸妈妈是否爱自己,因为大人既然总是满足自己很多的要求,为什么在某些事情上却又施加那么多压力?
张立宪:他就无所适从了。
大J:人最怕的就是那种不确定性。
时代的不确定性
张立宪:对。尤其是这个时代,不确定性更甚。中国过去两千年几乎没什么大的变化,李白到苏东坡的年代,或者到屈原的时代,可能都能过下去,反而是现在,回到三十年前都有困难,价值观的变化、技术进步给生活带来的改变等等。
大J:最近有个很火的词叫“内卷”。比如说,我家孩子要上早教班,是因为其他家庭都在上早教班;坐在后排的我站起来,是因为前排都站起来,要不我就会缺失教育这场剧。因为其他人的参与和努力导致标准提高,所有人就都加入这场无序又激烈的竞争中。您怎么看教育的内卷化,或是说剧场效应?
张立宪:我有一对好朋友,夫妇俩是上海人,他们家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学校要面试家长,然后他们发现,学校要求一年级小孩的水平,默认值是要达到三年级,你得三年级的水平,才允许你来读我的一年级。我的朋友就很困惑,孩子如果已经三年级的水平了,你让他读一年级有什么用呢?前几年就闲着荒着吗?还是一年级就直接读四年级呢?那到四年级怎么办?
他当时恨不得拍案而起,但又没有勇气,因为家长和老师之间是不对等的——据说有三大职业最令人讨厌,警察、医生和老师,因为他们说话从来说一不二,没有人敢反对他们,长期以来养成的职业习惯就是必须得听我的——他和老师没有谈判余地。同时他又很担心孩子会孤独,或者被淘汰,因为其他小朋友都已经到三年级的水平了,如果你的孩子达不到,是不是会显得很低能?是不是得让老师给他开小灶?种种纠结。
大J:内卷最可怕的是,我们只能被迫服从单一的成功标准。我前段时间刚刚看完六哥的《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您说热爱八十年代,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理由是,那个年代允许学生可以不读书。
张立宪:我觉得判断一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是,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必须”。比如必须六点半起床、必须两点钟到达这里、必须冲着大J笑听完讲话要鼓掌……生活要是充满了“必须”,即便住别墅开豪车都不会开心。
所谓必须,意味着没有做出相反选择的余地。不这样、不那样,在大部分环境中是不行的,只有在某个小环境里,你可以做出相反的选择,所以格外珍惜。另外一方面来说,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在自己的家里,与家人、孩子相处时,尽量不让他们承担那么多的必须,我觉得做到这个就可以了。
八十年代鼓励读书,但不读书也是可以的;鼓励考好大学,但考不上大学也是可以的。但现在,十四亿人可能只有十条路可走,走这之外的路被认为是失败,连对象也找不着,连亲生父母都会嫌弃,所以每个人的心灵空间、精神世界变得特别狭窄、拥挤。
大J:那本书里您还说过,我们处在这样一个年代:一、对前途不可把握,二、生活越来越没有新意。您觉得这两个问题现在还存在吗?或是变得更严重了?
张立宪:所谓没有新意,是我年轻时不知天高地厚的想法,看不上这个也看不上那个。年轻的时候太在乎结果,太在乎电影最后的那一幕,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我就觉得结果没那么重要了。那个过程、达到结果的那段路途可能更重要,因为结果总是大同小异,所有的电影剧透都一样:他们最后都死了,即使电影中他们活着,再熬几十年,最后也全都死了,但你不能只要结果,好像中间就不值一提。
对前途不可把握,也就是你说的不确定性,其实那会儿的不确定性现在看来简直不值一提,无非就是不确定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学,但一旦考上大学就知道国家会给你分配工作,成为国家干部,体制内的带编制的工作人员等等。现在面临的才是巨大的不确定性,即便考上大学,也不确定是否能找到工作,考上的时候是热门专业,四年后毕业找不到工作,也是可能的。这比当年变本加厉得多。
现在刚上小学的孩子,十年后他们将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就业环境,什么样的世界环境,都是现在的我们打开最天才的想象力都想象不到的,如何陪他们一起走到十年后,和他们一起来面对这个世界,这可能是现在我们这些爸爸妈妈应该考虑的。
大J:今天活动开始前,六哥带我参观了智能分拣系统,精细又琐碎,很酷。如果未来强大的工业化、人工智能真的替代了部分人力,我们该给孩子留下什么?这是值得家长反思的事情。
张立宪:北京有早市,天还没亮就开张的菜市场,很多人迷信那时候买的菜新鲜又便宜。有一天早上四五点钟,天还下着雨,六嫂拉着我去,我看到一个十几岁的小女孩,和她爸爸一起从卡车上往下搬菜,身上被雨淋着,路上又都是泥泞,小姑娘脸上的表情就是一万个不情愿——正是睡觉最香的时候,被爸爸叫起来干这个事儿。我就想,千万不要再讴歌这种劳动多伟大,也不要赞美劳动者多美好了,这种工作就该被淘汰。人类的技术发展和进步,就是要把人从这种痛苦的、毫无乐趣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北京三环路上有一趟特别著名的300路公交车,2016年,这条公交线的售票员去政府门前抗议,抗议什么呢?不是罢工,是抗议没有工作——公交车改成刷卡之后,那些检票员没有工作了。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现在我们很多人还能从事的工作,再过五年、十年可能就没了。
我前几年看到过一个说法:2013年的十大高需求工作,在2004年时都尚未出现。我们现在,同样是在为还不存在的工作教育我们的学生,他们将使用目前还没有发明的技术或工具,去解决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问题。
大J:去年北美早教协会也讲过类似的,现在读一年级的小学生,可能未来从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是我们现在没有的。
我的前东家属于食品制造企业,在嘉兴有一个工厂,大概十二三年前,我们还自豪地说,因为工厂的落户,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现在其实是反逻辑的了,通过智能化、机器人,反而是在缩减。
张立宪:可能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工厂会被视为落后产能,要被淘汰,被减排。
大J:对,这其实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三年前我们对谈的时候,您一直在说一个词:“智识”,还有一句话:“二十五岁已死,七十五岁才埋。”
张立宪: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听起来特别危言耸听,不是这样的。人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肯定不是去和机器比谁拣货拣得快。所有银河系里最可贵的无非是“心智”或者说“智识”,怎么让它被激发出来,而不是被摧残掉,这个可能很重要。
“智识”这个词不是我说的,是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说的。智识虽然存在,但你不用或者没有工具、没有方法的话,它就闲着。
克拉克还说过一句话,也是《2001:太空漫游》第一章里的:他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上天赐给了这么好的环境,什么都有,他们却没有能力去享受。怎么避免我们的孩子出现这样的命运,这可能是现在真正做亲子阅读,或者真正和孩子们相处的时候,我们一起面临的话题。
在阅读中碰撞智识
大J:关于亲子阅读,您一方面鼓励读书,一方面认为不读也是可以的。同时您还说过,青春期不抓紧读书,晚一点再读,即使有欲望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张立宪:小孩最善于钻大人空子,他们一旦发现读书能得到很多特权,比如爸爸妈妈会对自己格外赞赏、赦免去做其他的事情、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当小孩发现读书能够给他带来这些的时候,他会让自己假装在读书。
这样一来,小孩就不在乎读书的效率、真正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而让读书成了行为艺术,摆出一副“我在读书、父母看了多么安慰”的样子,然后想要个什么小礼物就能得到。我们尽量避免小孩读书读成做戏感,首先不要那么强调读书,不要在别人家孩子读六本书的时候,炫耀自己孩子读了六百本书;我们家孩子一读书就不爱玩游戏,也不看电视,一读就能读到深夜十一点……如果孩子听到这样的话,可能会继续扮演读书。
我也不认为读书就和看电视玩游戏刷手机那么生死对立,都是接受信息的方式。但是小孩一权衡,原来我一读书,能得到那么多好处,我一干别的,爸妈就觉得我在不务正业,在浪费生命,所以他就继续装吧。
另外,读书确实要趁早,我现在五十多岁了,读书的成效真没有年轻时那么好。我和朋友聊天也说到,年轻时读一本书,好像什么都没记住,但那本书其实内化为了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读一本书,能记住很多名人名言,还能摘抄到朋友圈里,获得无数点赞,但它只能成为装饰品,或者说显得非常有品位的服饰,不会成为自己的骨肉、灵魂。所以小孩要在关键的心智成长期有效地读书。
大J:三年前您还提到“功能性文盲”这个词。为什么到了一定年龄之后,读书只能成为装饰品?
张立宪:因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会没有内驱力,驱动力不够了。这个时候他最多的心理状态是,你看,果然就像我说的那样吧,我早几年前就说过啊,永远摆出一副万事都不出我之所料的优越感,不乐于再接受新事物,看到新的、跟他观点相反的东西,就自动过滤掉。
这个年龄的人有了许多社会资本,过滤掉自己排斥的东西,也不会有什么损失,依然能生活在一种洋洋自得的状态中。最可怕的就是我们这个年龄的人,没有活态,看起来好像每天在说话,在交流,但说的全是单调的重复和模仿,毫无新意。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要尽量避免这样——内心抱着顽固的成见,接受不了冒犯,只能什么事都顺着的那种感觉,更年轻的人也要知道反例,警惕这样的人。
大J:我做公众号已经六年了,刚开始有一段时间处于能量很低的状态,一直想找“自洽”,保证输出的东西跟以前是一以贯之的观点和水准,不然就会有质疑。后来我才想明白,一个人今天的观点和明天的观点不一样,也是可以的,我发现自己拥有这样的自由后,突然就舒服了,才感觉自己被打开了,愿意接受不一样的想法了。
张立宪:发现并接受不一样之后,那种快乐远远大于处在自闭循环里转圈。大J小D的公众号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你,甚至说是加速了你的成长、自我更新和自我优化,可能六年下来,受益最多的是你自己。
大J:是的。这种感觉很神奇,一开始我朝着标准学习,但标准可能与自己已有的想法相碰撞。面对这种碰撞,以前我会恐惧,会退让。
张立宪:现在开始拥抱这种碰撞了。
大J:三年前您跟我说要去享受思维的探险,当时我没感觉,为什么要去享受这种探险,我可能只是想舒舒服服地享受阅读,但后来自己遇到了不一样的观点,有了碰撞,会很兴奋,因为它能刺激我产生一些不一样的想法。
张立宪:智识活动分成两类,一类叫智力体操,没事就操练。虽然需要的只是一种方案,但可以自行设想无数种方案,一项一项来沙盘推演。很多时候人是懒得去做,其实人的大脑活动又不消耗什么东西,不用也是闲着,就多动动脑子想想呗。第二类是精神探险,去想自己原来不敢想的、没想到的、意识不到的,就会更有勇气、更成熟,思维也会更发达,智力更强大,可以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如果大J小D再做六年,还和原来一样,那你这些也在不断成长的伙伴,可能就把你抛弃了。
大J:在拥抱这样的碰撞,变得更勇敢之后,还根治了我的育儿焦虑。我的人生都有不同的面向,又不是单一的,再看我女儿的问题,就觉得没有多大的事儿——不是以前那种空喊口号说静待花开能够体会的,而是真正自己在脑海里推演或者自己经历过了。
六哥说,年轻时的阅读能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三年前跟六哥的对谈,他说的内容,我当时可能不是那么懂,但今天我突然发现,他讲的内容,我或多或少吸收了一点,而且进入了我这三年间的成长路程中。这让我很感慨。
亲子阅读和成人的阅读也是一样。我们给孩子读书的时候,不要过早地说我不懂、我不会、不适合,也许适当地拥抱一下,几年后,有所成长之后,会突然想起来,这是我曾经读过的书里的内容。
张立宪:大自然中的种子发芽,再快也需要几天时间,慢的话甚至需要几个月。一个人的成长、对好习惯和方法的习得,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没法用效率、投资回报率来衡量。今天我们跟孩子说的一番话,也许真正发芽、开花、结果,得等若干年后,不要着急马上看到效果。
大J:我们知道坚持的意义,但在坚持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反馈,也很容易放弃。您在坚持做读库、读小库时,获得的意义或者价值在哪里?
张立宪:在于自我生长,这也是最重要的。我的自我颠覆、自我迭代,这可能是做整件事的意义——它不痛苦,它是快乐的。走出舒适、封闭、自洽的环境,冒险本身也很快乐。我们一直和读者一起探讨各种可能性,即使有挫败感,也让我乐在其中。
最可爱、最真实的状态
大J:我三年前就有这种感觉,您的言谈中,比如说和读者一起成长,做父亲的感受也是孩子有容错性。您是怎么保持这种谦卑的思维的?
张立宪:首先我没有完美到可以整天去教导别人,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都是战战兢兢的学习者。比起怎么保持这种谦卑,我更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想法,心理学上的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我特别害怕女儿陷入此前几代人的误区——哭就能得逞,蛮横就能得逞。父母也是这样,只要泰山压顶地训斥一顿也能得逞,这都是消极防御。愤怒、发脾气,或者忍气吞声、阳奉阴违、表面顺从背地咬牙切齿总有一天我要干翻你等等,这些可能是大多数人的大多数状态,我们应当尽量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采取积极防御。
积极的意思不是指八面玲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左右逢源,而是你真正能够化解对方的信息,或者叫升华,或者从幽默的角度去真正地理解他,设身处地为他考虑,才能生发出同理心。我跟女儿说,哭没有用,你把需要说出来,我们尽量满足,如果不能满足,也会告诉你为什么,让她学会表达就行了。
小孩进行表达的时候,如果发现还不足以把自己内心的愿望全部说出来,会继续去找新的表达,在这样的找寻中,大人能够发现他的语言、思维都有所进步。如果一哭就被满足,他就只会使用哭这个工具,这对父母或许管用,对外人可不管用。从强关系的环境换到弱关系的环境后,孩子发现别人没有义务哄着你、帮你实现愿望了,他就没招了。我建议把孩子从咱们中国式育儿中解放出来,那不是为他好。
大J:教孩子积极防御,您选择的是具有同理心地、平等地沟通,还有一种选择是自上往下的教育,您为什么没有选择自上往下的教育?
张立宪:打个比方,喂女儿吃东西,我说吃吧,她说不爱吃;我就说,你要不吃那我就吃了啊,她反而马上吃掉。自上而下地教育她时,她没有竞争感,跟她共同去做某件事会有更好的效果。
大J:大J小D的公众号后台很多人想问,您和女儿读的第一本亲子绘本是什么,或者您能否分享一个书单?
张立宪:她读的第一本书真是《宝宝的第一本书》,读小库的一套纸板书,现在一共出了九本。很有意思,某本书里出现的帆船,在另外一本书也会出现,大人可能会说,这作者真会图省事啊,但我和女儿一起读的时候,她会发现这个帆船还在另一本书里见过,于是一起去找,还会去分析为什么火箭歪了,轮滑鞋在这一页头冲这边下一页头冲那边等等,很好玩。
书单的话,我女儿也并不只看读小库的书,她什么书都看。大家一定要把阅读放松下来,世界上没有一本完美的书,有完美的书也读不出完美的孩子,有了完美的孩子,他也就完美那么一下,下一秒钟又出各种问题了。并且说真的,完美的孩子也不可爱。所以,和孩子一起读就好,即使读到一本不太好的书,也可以和他一起分析,听他说这本书为什么不那么好,这不更棒吗?
大J:您说太过完美的人就不可爱了,我特别感同身受。回到养育孩子,您觉得孩子最可爱、最真实的状态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立宪:孩子最真实的状态,我认为是他诚实地说出自己的状态,不会迫于外界压力,特别是来自爸妈的压力而不诚实。小孩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撒谎,但他要知道自己是在撒谎,做到这一点,很多问题就都解决了。而目前的教育就是让一个人特别真诚地说一些谎言,说得自己都信以为真了。
我们可以做的,是尽量让孩子诚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不用承担那么严重的后果。目前孩子要承受的惩罚和担忧跟他的诚实是完全不匹配的,“孩子你这么老实,以后在社会上该怎么混”等等的劝阻——以后他们的社会可能和我们原来那种谨小慎微、一个人畏畏缩缩过一辈子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大J:我女儿回国上学之后,我的爸妈看到她的状态,说这孩子“门槛不精”。回想我的成长经历,发现自己可能是被催熟了,我知道怎样迎合大人、迎合标准,而我女儿现在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还没有被驯化。您做了爸爸以后,会担心孩子以后吃亏吗?
张立宪:我完全不担心我的女儿,首先,我相信以后的社会会比现在更正常。另外,即使她吃一点亏,天也不会塌下来,她也不会遭受灭顶之灾。她从诚实中得到的好处,尤其是她内心的心安理得,会远远超出她为不诚实所付出的代价。所以我鼓励她诚实一些。
此事古难全
提问:我是一个大班小朋友的家长,现在小朋友都报许多培训班,没有玩的时间,我一直觉得玩是最重要的。我家小孩现在在学钢琴,这一项就囊括了很多东西,有些家长根本没看自己孩子是怎样的孩子,就去报很多培训班。我想让六哥劝劝他们,还是自己多花点时间,不要交给培训班就高枕无忧了。
张立宪:好吧,我劝劝他们。不过,我觉得还要避免另外一种倾向——以孩子不上培训班为荣,这也不对。不妨带着孩子去各种培训班体验一下,他若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就去发展,如果找不到,就带他离开,最主要的还是看孩子他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提问:小孩其实是没有方向的,大多是家长自己比较喜欢某个领域,或是觉得某个特长能帮到孩子,就从小向孩子灌输,我家孩子目前是按照我的规划在成长。
张立宪:我认为等孩子真正找到自己的时候,你的这种想法会幻灭。当父母的都想得太早了,我也这样,我女儿画两笔,我就觉得未来的毕加索诞生了。
大J:这六年陪伴女儿长大,我一直提醒自己的是:多提供,但不是给予。提供是offer,不期待对方一定接受,只是不断提供。给予是give,给了对方,就要求对方拿着。对孩子的启蒙,我尽量提供,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自己没有比孩子更聪明、更优秀,只不过拿着已有的三十年人生经验,把见识过的东西尽可能地提供给她。她接受不接受,喜欢不喜欢,这由她自己决定。
提问:我从江苏昆山来的,那边上高中很困难,很多家长就愿意花几十万让小孩上一个比较好的初中。我觉得有这几十万,不如带小孩见识见识世界,而不是把钱砸到学校。您怎么看?
张立宪: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大学读书做研究。即使现在哈佛大学敞开了招生,谁来都让学,可能最后能毕业的也就那么几个,大部分人是不适合上哈佛大学的,好在美国还有别的大学可选,别的大学也不次,也能因材施教。咱们国家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你考不上211考不上985,这个人好像就被宣判了死刑一样,以后的很多工作都与你无关。
您提到这个问题,我认为基本无解,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觉得的确从初中到高中分流,让一些孩子去技校、职校,一些孩子去学高中,挺好的,但真的具体到某一个孩子身上,这个去学技校,那个去高中以后考复旦考北大,这个决定太残酷了。
大J: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不会强迫孩子必须做什么事情。如果觉得在目前已知的信息范围内,某个方案是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我更愿意采用家庭会议的方式。从我女儿四五岁开始,我会就把利弊分析、我的担心都告诉她,她不一定能完全听懂,但至少能让我矫正、微调自己作为父母的定位。我一直在提醒自己,我只是一个参谋者或者陪伴者,如果女儿说要做某个选择,我会说行,就这样。
张立宪:积极防御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要看家长有没有给孩子留出余地,让他准确诚实地说。
提问:我希望孩子能够快乐长大,但现实是我们周围的环境让我产生了很多焦虑。我会想,如果我的孩子以后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也许他会有有趣而丰富的人生,但如果比较平庸,那他以后就会失去很多选择。刚才两位老师关于给予和提供的解答让我放心了很多,我会尽力给孩子提供更多尝试的机会,让他找到他的兴趣。
提问:刚刚张老师说,让孩子做一个内心纯良的人,但社会的环境并不纯良,大J也说她女儿在精明的环境里却门槛不精。如何让孩子处理好这样的关系呢?
张立宪:也许我现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我女儿还没到面临险恶环境的年龄,也许她将来会面临因门槛不精而被排挤的情况。
曾经有个家长跟我说,他的孩子上初中,同学都在读一套很常见的少年冒险故事,他的小孩在读《冰与火之歌》,与同学读的书不一样,所以课间交流时插不上嘴,他的小孩很孤独,被排挤,家长问怎么办?我说,我不知道您说这话是带着得意的口吻,还是真正觉得痛苦。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读《冰与火之歌》就必然要承担代价——你可能内心有骄傲感,那么就可能被排挤,有可能孤独;孩子也可以选择读所有同学都在读的书,你可能会很合群。世界上没有能占到全部好处的事。
我希望未来小孩遇到类似的情况,他回到家愿意把他受的委屈跟家长说,老实、憨厚一点,没有那么精明,肯定会吃亏,会被欺负,这样的结果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和承受。家长和孩子一起勇敢地把问题分析清楚,比现在就替他操那么多心要好。我的女儿如果因为门槛不精被霸凌,我希望她把受的欺负告诉我,我可以和她一起分析霸凌她的人有多么可怜。
大J:每个人都有一副看待世界的滤镜,我学习育儿以后,看待世界的滤镜得到了完善和优化。我小时候被教育要精明,所以我戴的第一副滤镜是:世界是坏的。我花了许多年,通过接触各种温暖,发现了这个世界其实大多数时候是好的。现在当妈妈了,我不希望给女儿戴上的第一副滤镜是世界是阴暗的,需要她去防御别人,不相信别人。
这是我做的选择,我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她可能被同学占一点便宜,但现在这个年纪,能占的便宜无非是被拿走一块橡皮、一本书,这是我愿意承担的后果,当然我也会帮她分析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
提问:刚刚讲到有些小朋友读书,是因为他知道读书会得到家长的认可,会得到大家的肯定。但是怎么区分他是为读而读,还是因为喜欢而读?我家小朋友现在上二年级,他也会读我们认为比较好的名著,但我知道,他早上七点跑到书房拿一套“米小圈”读的时候才是他的美好时光。他认真读我们认为好的书时,可能更想把这段时间用来读口水书。我想请教一下六哥和大J老师,对于低幼阶段的孩子来讲,家长应该怎么权衡这两种阅读,以达成愉悦有效的阅读?
张立宪:我认为读“米小圈”挺好,比读超龄的那些所谓必读书要好。小孩读适龄读物很开心,不要认为这有多失败。小孩读书的口味变化很快,可能上半年他看得津津有味的书,下半年就说真奇怪,这种书我当时怎么能看进去。家长要帮助孩子完成这种自我蜕变,但不能在他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说这都是垃圾,这样煞风景,谁都接受不了。当下别跟他较劲,过后再说也可以。
有个词叫异步性。比如打电话,我必须得接,这是同步性。收到微信消息,问我今天晚上吃饭吗,我不用马上回复,可以想想今晚上到底吃还是不吃,如果不吃,又不能拒绝,我得编一个合理的理由,这是异步性。有些人总是特别着急地回复微信,没有把异步性这个优势用好,当成同步性问题来处理了。
和小朋友相处,要注意异步性,当他读“米小圈”的时候,不用管他,未来找个闲来无事的时刻,再反思当年读“米小圈”的情景。把异步性用好,多反思、多检讨从前的他,格外有用。
提问:刚刚大J老师提到,会和四五岁的女儿开家庭会议,我也想以平和的心态跟孩子交流,但有很多时候,孩子出一些“状况”,我心平气和地和他聊了很久,也不知道他到底吸收进去多少——毕竟年龄有所限制,小朋友的耳朵也会选择性关起来——问他的感受,小朋友却说他还是坚持自己最开始的想法,我觉得这样的沟通收效甚微。
张立宪: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爸爸妈妈的表述能力不够,这也是大部分人的问题。我们平时要加强自我训练,需要三百字说明白的事情,不要用三千字。用三千字意味着侵占对方的时间,我们还要训练自己,看能否只用三十字就说明白。和家人聊天最大的特点是,对方只能无条件地接受,你的孩子没办法按快进键,也没有办法堵住耳朵不听,所以只能阳奉阴违一下,这是需要家长反思的。许多大人欠缺精准表达的能力,把意思表达得啰唆无比,说着说着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意思了,不能怪小孩。
第二个问题是,人与人相处之时,最应该学会的礼仪和习惯是不要插嘴。家人之间最大的问题是常常插嘴,不让对方把话说完,不管是夫妻之间,亲子之间,都是这样。所以家庭会议上,第一,不许插嘴;第二,给你一分钟时间说,你就要一分钟说完,到一分钟就掐断。这样下来,家庭会议才能真正有效。可我们看到的是,太多时候,家人为出门是打车还是坐公交车,都能吵上十分钟。
能用三百字说清的事情,非要用三千字,就是对对方时间的剥削;应当两个人做的家务活,都推给一个人做,这是剥削;属于别人表达意见的时间,被一个人抢占和插嘴了,这是剥削。这种隐性的剥削比占了人家钱上的便宜还可怕,家庭成员之间要避免这种剥削,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同事之间也不要形成这种剥削,我有能力完成我的工作,不至于说属于我的工作,老让同事帮忙打补丁。
对不起我可能说得过于严厉了。
大J:六哥说的第一个问题,我补充一下。微博上曾流传一篇2020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六哥写了一篇《如果是我的孩子写出那篇高考作文》,是用对孩子说的语气,复盘这篇文章为何得满分,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很好地展示了异步性的运用:怎么跟孩子复盘家长不认可的事情。
第二个问题,我们做父母的要警惕一点,千万不要把我们所学的育儿技巧变成套路。开家庭会议,是否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意见,是不是能允许孩子最后的结论和我们预设的不一样。很多家庭会议,只不过找了一个地方,找了个时间,把希望孩子做的事情说了一遍,这不叫家庭会议。
育儿中的问题分两类,一种是没有商量余地的问题,如果觉得触及三观底线,我不会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说,只是明确告诉她,这是触犯到我们家规了,不可以这样。有些问题是可以被讨论的,孩子也有想法,家长的想法和做法也许更好,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家会有讨论或家庭会议,我把我的想法说出来,提供出来,孩子说她的想法,也许她不接受我的想法,没有关系,我告诉她为什么我觉得她的想法不够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突然有一天会发现,我说的某些话她听进去了,当然也有很多她没有听进去。
提问:我家孩子现在已经比较大了,在读书的问题上,我们没有太多困扰,他会读书。我和大J老师的背景一样,从国外归来,我带他走过许多不同地方,但我发现,旅行不能帮助他把读书和现实生活连接起来。我想问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之间,先后顺序应该是怎样,有没有什么实操的技巧?
张立宪:旅游是需要方法的,得有一个思维工具,推荐大家看李雅言老师写的《十八小时环游世界》。这本书不是旅游攻略,而是告诉读者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如何拆解、理解和体味那个地方,这本书能回答您的问题。
提问:大J老师带着女儿从国外回来之后,有没有遇到东西方文化差异之间的碰撞问题?国内长大的小朋友会比较明确地知道自己归属于哪里,可是小时候在国外,后来又回到中国的小朋友,可能还不太确定自己的归属,是否能给我一些建议呢?
大J:我让女儿在国内插班上学后,她和我说:妈妈,我跟同学长得一样,有时候他们会说我是假洋鬼子,因为我的中文说得不好,但我觉得我跟他们一样。她说这些的时候,我意识到这就是文化认同,我女儿小脑瓜才那么小,却已经开始转了。就是这一点,让我跟我先生觉得,无论最终是回北美,还是留下,都值得让她进入国内的学校探索。
归属感不一定来自地域,它首先来自“我是谁”这个自我问题,我们先帮孩子确立自我,再去和周围发生化学反应。我自己是享受这六年来公众号交流以及这种不确定性和探索的,也相信只要进行自我的思维游戏,孩子最终是能够找出自己在哪里。
所谓归属感,想想我们爸妈那一代,就是房子,他们通过一辈子的省吃俭用,花一辈子的积蓄还贷款买房,他们觉得那是归属感。我不会这么选择,在我看来归属感一定是来自自己内心,可以自由地选择,所以我觉得应当先鼓励孩子确立自我。
我选择让女儿在国内学校自己探索,最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在这里舒不舒服,而且敢于表达自己的不舒服,比如“我不想加入他们”“我不喜欢”,没有比这更重要。但做这样的选择需要勇气,尤其是回国之后,我也在探索边界在哪里,哪些方面需要战略性地调整,在战术方面可能还是要稳住,我也没有答案。如果以后我探索出了一些想法,也会跟大家分享。总而言之,我觉得归属感不靠物理环境,而是取决于自己内心。
提问:我自己的家庭包括孩子是跟我妈妈住在一起,但我和我妈妈的教育理念有很多冲突,我应该怎么去处理,改做什么样的选择?
大J:我自己的切身感悟是,享受福利的时候,不能再苛求义务。
我们一家回国隔离结束后,马上租了房子搬出去住,爸妈和公公婆婆的家都足够大,但我们没有选择和他们住在一起。我有时候会出差,先生也很忙,而且我爸爸又是老师,能辅导我女儿的数学和语文。爸妈来带孩子,确实很舒服,要比我在纽约的五年更舒服。但我爸爸会时不时为了表示和我女儿要好,偷偷塞包薯片给颗糖,说外公喜欢你,藏起来。
张立宪:这是情感行贿。
大J:这违背了我的育儿理念,但我接受这个现状,因为我享受了福利,不能再去苛求我爸爸。老人带娃,我们之所以觉得纠结,是因为福利和义务都胶着在一起。
老人带孩子分两种,一种是老人玩孩子,一种是老人带孩子。如果老人是在帮我们带孩子,我们就要适当放松,不可以在老人已经承担带孩子的责任以后,还苛求他们所有的育儿理念都要跟自己高度一致。换句话说,我认真学了六年育儿,我女儿就好上天了吗?也没有。不能觉得老人跟我们育儿观念一致,孩子就会变得更好。你自己需要放松。
如果老人是在玩孩子,那么你可以稍微强势一点,进行干预。平心而论,不是所有人都有时间、精力、条件和勇气,三口或四口之家搬出来,不需要老人帮忙。你应当权衡一下利弊,看看哪种利对你来说最重要。
不管怎样,永远不要让孩子看到家庭有矛盾,这是我自己的底线。孩子带好带坏,理念认不认可,都是其次,家庭里互相吵架、恶语相向,就为了个早上到底能不能吃鸡蛋黄这样的事情,我们作为父母要尽量规避,让家庭生态圈稍微好一点。
三年前六哥送给我一句话,我觉得特别好,每个生命都能找到自己的出口,不要觉得步步为营给他一个完美的环境,生命就会长到最好。抱着任何去控制、改变别人的想法,自己会很痛苦,也永远不可能改变别人。
张立宪:并且,当孩子意识到家人之间有空隙可钻,他会非常好地去利用。
提问:这是我很担心的地方,我们育儿时确实需要父母帮助、支持,过程中又确实存在分歧。
张立宪:这就是“此事古难全”。
大J: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