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么独特,别只在意自己好不好看

颜值即正义,你一定听过这句话。
向往美是人的天性,但如果大多数普通人,没有大眼睛、白皙肤色、高挺鼻梁,怎么办呢?
最近,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让“容貌焦虑”登上了热搜。颜值,真的就是正义吗?

《听见她说》第一集《魔镜》里,齐溪扮演了一个对自己外貌不满、进而自卑的女性。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会说:“我对自己失望,因为我知道,我长得不好看。”
面对即将到来的同学聚会,她花费了几个小时打扮自己。终于让曾经不愿意正眼看她的男同学,抢着送她回家,让曾经不愿意搭理她的女同学,主动问她用了什么护肤品。她说,我赢了。

可是当回到家卸妆的时候,她发现自己的一只双眼皮贴掉了下来,她瞬间崩溃了。
再多的美丽修饰,带给她的自信,不过是一只易碎的琉璃杯。

化妆、整形、离不开美颜P图,一个又一个细节,呈现了现实中的我们,对自己的外貌有多焦虑。
但最恐怖的,并不是这部短片中反应的现实,而是短片上方的实时弹幕:
“鬼片。”
“脸上这坑。”
“毛孔眼袋看得一清二楚。”
“皮肤状态不好,干还有颗粒感不细腻。”


正在观看一部反思容貌焦虑短剧的观众,口中说着对演员容貌的攻击,这仿佛是大型行为艺术现场。
也有人说,算了吧,哪怕是女演员齐溪,本质上不也是漂亮的吗?其实好看的人,也逃不开容貌焦虑的迫害——“长得那么漂亮,所以才会升职啊!”
一幅美丽的皮囊,需要的时候是加分项;不需要的时候,是抹杀你实力的帮凶。美与不美,为什么不能由我们自己来说呢?
片中有这样一句台词,我没有质疑高白瘦,我质疑的是“一定”。

然而我们的周围弥漫着各种“一定”的声音,双眼皮手术的广告,推销束身衣的商家,永远花式促销的化妆品,都在说:你还不够美。
这些铺天盖地的焦虑制造机,最后还会告诉你一个概念:自然美。这个谎言如此拙劣,我们没有选择去戳穿它,反而因此陷入了自我怀疑的境地。

外貌批判带来的,不仅仅是内心深处的焦虑,或许还有更深层的影响。
在韩国,化妆是女性的必修课,不化妆被视为失礼,甚至有女员工因为素颜、短发而被开除。
韩国经济学家Soohyung Lee和Keunkwan Ryu在一项研究论文中,呈现了这样一组数据:颜值最高的女性的薪金收入要比颜值中等的女性高11.1%,颜值最高的女性其配偶的收入水平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7%。
那些黑皮肤但有创造力的人,小眼睛但风趣幽默的人,宽脸庞但刻苦努力的人,仅仅因为天生的外貌,就失去了机会。更严重的,容貌焦虑还有可能会发展为心理问题。
在《破碎的镜子:为什么我总觉得自己丑?》一书里,医学博士凯瑟琳 · 菲利普斯关注到了躯体变形障碍患者(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患者轻则过分在意外表,比如一位女士因为腿粗,永远只穿裤子;重则无心生活,反复整容。外表的一点点不完美,就足够让他们难堪、自卑、痛苦不已。而这种心病,会让人把某种外貌特征与消极的特质联系在一起,有人从自己脸上的一块雀斑、痤疮,就推断出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打破容貌焦虑的第一步,或许就是意识到,任何外表都只是一种特征,而非缺陷。

我曾经关注过一个美妆up主,她胖胖的,化妆技术很好,讲话很幽默。
但她似乎也有对自己容貌的过分在意,因为整形手术,鼻梁上留下了明显的伤疤。
各种压力之下,她退网了。时隔一年多,她终于回归,我很高兴的是,她没有再折腾自己的鼻子,反而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不再用最白的粉底了,她说“自然就好了”。她仍旧享受化妆之后的美丽,追求自己认为的美,但她已经接纳了真实的自己。

如果你说,就算讲再多的拒绝容貌焦虑,但我就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看,不够漂亮啊?
任何人都可以追求自己认为的美,前提是你接纳了真实的自己,不会把对美的追求变成一种压力,不会把外貌和人生的价值捆绑在一起。当接受了自己的外貌特征之后,你反而会变强了一些。
白幼瘦不是罪,如果瘦一点能让你心态能更轻盈,那就去健身;如果化一个妆能让你笑得更开心,那就装扮一下自己。自信,不是因为外貌的改变,而是因为你的付出、自律和坚持。
你这么独特,别只关注自己漂不漂亮。
推 荐 阅 读
《无惧衰老》
《你的身体,是一切美好的开始》(新版)
这不是两本节食瘦身、抗击衰老的书
而是两本让你更好做自己的指南书
用更健康、更科学的态度 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衰老
你比你想象中的更美好

聊 几 句
你会为了自己的外貌而焦虑吗? 你尝试过放下这种焦虑吗?
评论区聊聊吧!
😆
编辑 = Cellur 图片=《听见她说》《东京爱情故事》 封面 = 《请回答1988》 商务合作 wd@unreadsk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