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笔记 | 第七、八讲:跨文化适应与人际交往 1117
这两讲都属于祖晓梅老师的系列课程。
首先是第七讲。
当今研究的方向:
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中外学者一起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框架,而不是单单从西方的维度。比如增加了中国的“道德维度”,试图从中国的角度建立新文化交际能力的视角。祖晓梅老师的教材立足于国际中文教育的场景中出现的跨文化交际,认为以后应该出一本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的书,培养汉硕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自身的交际能力和对二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教学能力。
祖老师认为,人际交往是国际中文教师最常出现问题的部分。跨文化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指向了“从对方角度所认为的得体性”。
一、人际关系:
祖老师主要谈及朋友关系与人情关系。不同国家的人对朋友这一概念认知有所不同,比如轻重程度、短期关系与持久关系(中国人的相对持久、牢固的关系)、独立性与义务(隐私与界限的问题)。
在人情关系上,不同文化背景下读礼尚往来与回报义务,特殊主义与普遍主义(Parsons, 1951)的认知是不同的,认知之间不是两极的分化,而是程度的区别。很多西方国家的人,不存在“礼尚往来”的观念。“人情”和“公事”完全分开,认为没有义务因为“人情”在“公事”上回报。
二、社交礼仪
祖老师从寒暄与闲聊small talk、语码转化code swtiching、宴请招待三个方面谈。闲聊时内容的选择和对禁忌的谨慎务必注意,包括对方的年龄、爱情与婚姻、喜好、收入、政治倾向、宗教。
在语码转化code swtiching上,当一群中国人中有一个外国人,应该用汉语还是外语聊天?需要注重当场外国人的感受。在宴请招待上,社交礼仪的场合又被分为正式宴请、礼物与Thank you notes、鸡尾酒会cocktail party、聚会potluck。祖老师补充:Thank-you notes是一种立即的“还礼”,不再“相欠”;鸡尾酒会本质上需要礼节性的交谈,social networking。
一个问题:
师生之间是否应该存在“聚会”?是否应该保持社交距离?老师指出,有些文化中存在一种默认的code:谁邀请、谁请客。教师在组织聚餐时需要考虑这种默认的文化规约。
付小费的问题:出租车、机场、旅馆提箱子的人员、理发、去旅馆时给打扫卫生的服务员。15%或20%。关于“入乡随俗”的观念。祖老师认为这是必要的。不应该认为个人文化、国籍背景的不同而拒绝。小费背后的心理因素是不同的,比如耻感和罪感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次是第八讲。
讲座前老师热补充:
1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硕士生应采取的跨文化交际课堂形式:请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参与课堂,进行实际的交流,表达个人对某一具体交际场景中的做法和观点。
2入乡随俗的问题:原则是不产生冒犯、保持尊重,但是入乡随俗的程度可以由自己把控。“I am 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3对于留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跨文化障碍会影响他们学习中文的效果。4跨文化的适应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国际学生、移民、难民等。
一、文化适应的过程
U曲线: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适应期。honeymoon,culture shock,adjustment,mastery。很多人不存在第一阶段。
W曲线:返乡文化休克(相当于两个U)
Stress-adoption-growth Kim, 2001
二、文化类型的适应 john berry,1989
1同化:完全放弃原有文化、融入新文化。2融合:保留原有文化,同时接受新文化。3隔离:保留原有文化,排斥新文化。4边缘化:与两种文化都保持距离,不是自愿选择。很多中国的留学生于当地人的交流很少,处于中国留学的韩国学生也和中国人交往很少,也是属于“隔离”的范畴。
三、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
A个人因素(性格、年龄、性别)、B期望值(过高还是过低。期望值有点高或低,都对之后的文化适应有益)、C文化距离、D社交支持(包括过去的朋友与当地的朋友,研究认为和当地人建立联系比保持过去的朋友的联系,对文化适应而言更重要)、E目的国家的态度、F目的国家的知识(语言与文化习俗,礼貌与冒犯是最影响文化适应的部分)。
现象:美国学生到英国时,比到欧洲时反而难以适应。老师分析:因为学生以为文化距离小,所以期望值高,反而造成了文化适应的问题。
四、文化适应的结果 Kim, 2001
文化适应的结果,理想状况下应该是什么?A健康的心理、B有效地工作和生活、C形成跨文化身份(在新的文化中根据语境得体地行动)。什么是有效:了解当地的礼貌规则、语言交际风格、典型的非语言行为,比如面部表情、手势、身体距离等。“对中国人采取中国人的方式,对外国人采取外国人的方式。”
五、文化休克 Oberg, 1960
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而引起的焦虑。很多跨国公司的外派人员存在一定的比例,因为不能适应当地文化,不得不提前回国。
Oberg认为这是一种类似疾病的心理问题,预防这一疾病的方法就是跨文化适应的培训。Bennett,1998,认为这是人生“转变休克”transition shock的一种形式,人生有无数这样的时刻,都需要适应的过程,所以文化休克不值得过分注意。Kim,2005,认为,文化休克是焦虑、适应、成长的过程。在新文化中交际越多、文化的“刺激”越多、适应得越好。
文化适应的对策:
首先的策略是改变环境,以适应自己。次要策略是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具体形成了三种对策:1. Flight逃离,当自己学好、了解好了之后,再去和当地人交流。和同胞进行交流。以退为进,不认为这种方式是完全错误的,特别是开始的阶段。2.Fight,出击,尽管自己水平不及,但是敢于冒险,不断试错和挑战,不畏惧挫败感。3.Flex,弹性。中国老师、同学出国时可能以Flight为主。
老师的补充:
1.走出舒适区,这是应对文化冲击,达到文化适应的前提。当我们理解了文化适应理论,汉语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所出现的问题,并提供帮助。
2.国际中文教师要意识到跨文化问题的存在,鼓励学生和中国人进行连接;特别在中国留学、读本科的、语言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理解学生的焦虑、或其他负面情绪的源头。
3.对于硕士论文而言,跨文化研究的定性研究、质化研究很重要,特别是对被试的访谈以及长期的追踪。否则论文观点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
以上。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402篇内容 · 8.0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230篇内容 · 9.8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174篇内容 · 2.9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1.0万+篇内容 · 67.6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115篇内容 · 3.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17.8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56篇内容 · 49.2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049篇内容 · 965.7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