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也风雅?这份“贴秋膘”书单送给爱生活的你
一年四季,各有其美。人们多爱秋天,觉得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蕴,总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风雅之外,便是觉得秋天来了,气温骤降,早晚都要加衣,还有就是该好好贴秋膘了。
精选5本关于“吃”的经典图书,在精神和生活层面同时满足想贴秋膘的你!若是读到喜欢的佳肴,兴致来了,还可以进厨房,下馆子,让自己和家人吃点儿好的。 生活和精神,就得都有滋有味。
《酸食志》

作者:要云 联合低音出品 ISBN:9787559639806
一次让你“酸掉牙”的阅读体验!
酸食历史×酸味地图×酸味食谱,老食客30年寻味之旅,解构中国人的酸食DNA。
酸是时光对食材的造就,也是寻常百姓的人生况味。
中国人对饮食的口味,常以“五味”概括,酸甜苦辣咸。而“酸”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角色,可与各种味道复合,不同人群的饮食习惯不同,但普遍都能接受酸食。三十年来,老食客要云尝遍大江南北,吃到了北方的酸菜、酸饭、酸汤子、酸奶,也见识了南方的果酸、虾酸、牛肠酸、蚂蚁酸,将中国人舌尖上的那抹酸味儿化成清爽平易的文字,一一记录。
本书探究了中国的酸食历史,解构了中华民族的酸食地图,也奉上了诸多令人分泌唾液的酸味食谱。
《菌物志》

作者:斑斑 联合低音出品 ISBN:9787559621481
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入围图书
“小菌菌”讲述的真菌与人类共生的精彩故事
食用菇、病原体、抗生素,全面认识真菌世界
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图力古尔教授作序推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孙翔博士审校
我们在葡萄酒里,我们在面包里,我们还在你的鼻孔里。据人类科学家的保守估计,我们在地球上有150万种不同的兄弟姐妹,然而你们却只认识我们中的0.5%。现在,真菌帝国派遣文化形象大使“小菌菌”,递交给人类50份文件,全面展现真菌的食用价值、医药价值和文化价值。希望你们会了解并且喜欢上我们,珍惜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携手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食辣史》

作者:曹雨 联合低音出品 ISBN:9787559626011
学术顾问:叶嘉莹、楼宇烈、薛永年、龚鹏程、刘跃进、蒋寅、杨念群;
陈丹青先生亲笔题写丛书名;
红点奖设计师顾瀚允亲自操刀,诠释大气装帧。
本书考查了中国食用辣椒四百年来的历史。主要依据三条理论线索来探讨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诸多问题:第一条是辣椒传播的历史路径和食用辣椒的原因,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文化唯物论的语境下;第二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文化中的隐喻,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在结构主义的语境下;第三条线索是辣椒在中国饮食中的阶级地位变迁,这条线索的分析主要是在饮食的政治经济学的解释语境下。
《品尝的科学》

作者:[美] 约翰·麦奎德 联合低音出品 ISBN:9787550299931
一本有关人类味觉的奇妙物语,你将比你想象的更了解自己。
吃货文化的高配定制图书,没有哪本书能像《品尝的科学》一样为你展现“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文化”。
普利策奖获奖记者,美国科学促进会大奖得主“美味”之作
《谷物大脑》作者戴维·珀尔玛特、《厨房里的人类学家》作者庄祖宜、《Yilan 美食生活玩家》创办人叶怡兰联袂推荐
作者从地球早期生命咬下的第一口食物,谈到今日的美食科学发展与味道革命。他深入厨房、超市、农场、餐厅、大型食品公司,以及科学实验室,揭露了许多最新的饮食科学研究,例如甜食为什么吃起来好吃,且容易使人成瘾。
作者精彩地结合了科学、古代神话、哲学和文学,讲述了关于“品尝”的各种故事,以及我们的味觉在之后的几十年会如何演变,为读者提供了一场美味的知识盛宴。
《和食》

作者:徐静波 联合低音出品 ISBN:9787550298347
尊重自然,体现材料的真味
饮食为媒,以“和食”观“和魂”
我们熟悉的寿司、天妇罗、刺身、乌冬面等传统日本食物最初是什么样子?“怀石料理”“会席料理”如何发展成为今日的样貌?外来饮食又对日本传统料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作者梳理了大量中日文献、考古成果,结合在日本的亲身经历,从日本上古时代的饮食生活讲起,论述了日本料理如何由带有浓郁东亚大陆色彩的饮食,发展至具有鲜明列岛特色的日本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