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快乐吗?您快乐吗?您快乐吗?
通过此书,我们最终要学会如何“骗”客户打钱。(阿加莎的一盘大棋
1997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商业贺岁片《甲方乙方》,这片子太有乐趣了,里面四个待业青年办起了“好梦一日游”业务,帮人们过上梦想成真的一天。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贺岁片,但我小时候看了特别想去体验一下当甲方的快乐。长大以后觉得这电影里的乙方比甲方更乐呵儿,不仅自己快乐,还能替甲方快乐,双倍满足。葛老师更早“创办”过的“TTT公司”,比好梦一日游更实在一些,就是帮人解决问题,间接让人快乐吧,更有点儿私家侦探的意思了。

更早以前,英国有一个老头儿,把这俩公司结合了一下,又帮人排忧解难又帮人实现梦想,做的风生水起,广告都登载在《泰晤士报》上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叫他帕克·派恩(Parker Pyne)先生,简称P.P(怎么有点儿说唱歌手的感觉,yo!yo!你的男孩P.P!)。
这人堪称神奇!非常神奇。
首先,如果假装你没看见上面这段话,请通过下面的描述告诉我一个跟大侦探有关的名字。
这是一位曾经在英国政府部门工作的块头比较大的人,他具备做个普世大侦探的技能,但偏偏沉醉于用自己的一套奇特理论和方法论解决问题。
90%的人要猜是迈克罗夫特·福尔摩斯(夏洛克的哥哥)。虽然阿婆没有亲口承认过,但作为一位众所周知的福尔摩斯故事的粉丝,帕克·派恩怎么看怎么像她致敬柯南·道尔的产物。
其次,阿加莎创作他的灵感——据她自己说——来自于一次“偷听”,她在某次午餐的时候,听到后面桌子的人讨论数据统计方面的问题,引起了她的兴趣(她是真的很爱数字相关的东西),出于好奇,她回头看了一眼说话的人,一眼千年!讲话的男士光秃秃的脑袋闪闪放光(没有讽刺光头的意思)衬托着他的微笑格外灿烂(我幻想大致是一个戴着眼镜的微胖的葛优老师)。总之此人让阿婆产生了把他作为新的短篇集主角的念头。
于是帕克·派恩先生在1934年出道了,一出道就自成一本书(黑斯廷斯表示嫉妒?)。我们的翻译叫《惊险的浪漫》,英文叫Parker Pyne Investigates。

帕克·派恩不胖,但比较健壮,预估年龄在60岁左右,曾经是搞数据统计的,大概算是“大数据”的前身吧,总之他兢兢业业地在政府里和各种统计数据打了35年的交道,退了之后填了新毛病,逢人就问“你快乐吗?”,不仅口头问,还要登报问,不是登一次,还要每天登,如果他当时有微信,肯定每天发一条推送,标题全是“你快乐吗?”,不知道大数据的工作曾经是让他不快乐到什么程度,或者让他如何痴迷至此,总之他非常关心人类的身心快乐,坚称自己是“心病专家”。
说关心呢,又有些不妥,因为他看上去是把活人当数据,所有不快乐的原因在他这儿就归为五种——身体不适、精神空虚、丈夫外遇、妻子外遇,还有一种好像没提,不重要。虽然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情况与众不同,但是,他基本上他听了委托人的遭遇忧虑烦恼以后,就会拿出一些A计划B计划之类的模板,直接套用,可怕的是,次次有奇效,招儿招儿见神功。

他怎么会知道这些?
“数据喽。”帕克·派恩先生轻描淡写地说。
许多经他手的客户,根本不知道自己这烂摊子收拾了或是美梦成真了是靠P.P,虽然有点儿不理解为什么有心这么大交了巨款也不要求个成果反馈的甲方,但帕克·派恩的确是在私家侦探市场上找到了一片蓝海,别老盯着谁家出人命了这种悲痛欲绝的事情,快乐才容易让人冲昏头,让客户快乐起来,什么结果他都能接受。

书中最精彩的两个故事,也是阿加莎最喜爱的两个,《九年之痒》和《金钱与幸福》。
《九年之痒》里帕克·派恩教即将“被离婚”的丈夫如何PUA妻子使其回心转意。
“绝对不能对女人感到歉疚,那样的话她会觉得你就是像你自己认为的那样糟糕。相反,您应该为自己在运动方面的造诣感到自豪。您应该视音乐和艺术为 ‘我太太喜欢的那些没用的东西’。您应该让她觉得自己不擅长体育运动是多么可惜的一件事。”
呸!说实话,婚姻里唯一的“我太太喜欢的没用的东西”不就是丈夫吗?这是帕克·派恩唯一失手的一回,所以更感慨阿加莎对婚姻家庭男女关系真是吃得透透的,在精彩的故事背后安排的社会意义如此之深(也可能是我想多了),但是就是这一失手使读者更快乐了啊!
《金钱与幸福》的创作由头是阿加莎的亲身经历,逛街偶遇一富婆,问阿加莎有钱没处花怎么办?阿婆有多讨厌这样连花钱都不会的人呢?就是十年之后对她还念念不忘坚持把她的故事写出来还给她安上一个表面理想实则暗藏隐患的人生结局。

大多数时候,帕克·派恩负责根据大数据制定计划,执行团队是他招揽的一男一女两位拥有绝世美貌的“骗子”(这就是让客户开心的第一步啊,谁不想“对接人”拥有偶像团体级别的外表!)以及帮他写过计划书的奥利弗太太(只是客串)和日后当了波洛秘书的莱蒙小姐。
其实除了都雇佣过莱蒙小姐和认识奥利弗太太之外,P.P和H.P(不是哈利波特是波洛)的渊源更深了去了。他们共享“尼罗河上的惨案”!本书中也有出人命的大案要案,其中就包括几件发生在P.P旅行途中的,第一宗“尼罗河上的惨案”(1934)就是P.P破的,一点儿都不出名,一次影视化都没有,于是1937年,波洛也得到了一宗同名案件——没错儿,两个案子的英文篇名都是Death on the Nile——成了经典。但要我说,帕克·派恩的那一件也不算逊色,能看见日后很多波洛案件的影子。

可能阿加莎有点儿不忍尼罗河在P.P这儿这么惨,1939年,美国出版的《失窃的钻石》一案中的波洛,被帕克·派恩代替了。虽然你的男孩P.P还是不怎么有名,但在阿加莎心里,他可能小小地超越过波洛。
在这本书里我还找到一个内心隐藏很久的问题:侦探这个职业为啥到了阿加莎这儿都是退了休上了年纪实在没事儿了才能干啊?
“一个人的二十岁到四十岁意味着什么?那是一段需要人际和情感关系束缚的时间。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但之后就会跨入一个新的阶段,那时候人们会开始思考和观察人生,发现他人也在寻找自我的本真,生命开始变得真正有分量。生命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有你出演的一幕。男女都一样,没有一个人可以在四十五岁之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己。”
大概到这个岁数(过了四十五)人才能真正懂得快乐吧。
倒也不一定,今天25岁的你听到96%的人都不如你快乐你会快乐吗?会的,这是人性。但这都不重要,通过此书,我们最终要学会如何“骗”客户打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