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眼不看历史的人,现在也是盲目的
把发热的面颊 埋在柔软的积雪里一般 想那么恋爱一下看看 ——石川啄木
关于故乡、穷困、爱情、家人、死亡,关于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命运的怀疑,石川啄木写下的这些短歌,即使在一个世纪之后也有无数人感同身受(并且狂发朋友圈)。但开始工作、逐渐接触社会后,石川啄木的创作由早期抒发个人情感的浪漫主义转变为自然主义,直到1910年——他因肺结核病逝的前两年——日本发生了“幸德大逆事件”。
其时日俄战争结束,日本民众不甘心自己的命运被国家玩弄于股掌之中,开始通过打砸和焚烧电车等行动进行反抗。影响着这些运动的,是幸德秋水的思想,他批判合法的议会主义,主张通过工人的总罢工实现社会变革目标。1910年5月,政府逮捕了包括幸德秋水在内的数百位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第二年一月,幸德秋水等24人被判死刑。当时的桂太郎内阁试图杀鸡儆猴,扼杀批判天皇制的思想。

压迫与反抗是相伴的。说回石川啄木,受“大逆事件”影响,他开始否定、批判现实,“自己就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社会革命者”。1910年,他写下了一篇名为《时代闭塞的现状》的评论,从家族制度、阶级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教育制度等多方面问题的分析中,揭示了明治社会令人窒息的社会形势,后又愤怒地写下了这首短歌:
望着那昏沉沉的 阴暗的天空, 我似乎想要杀人了呀!
不过在当时的文学界,比石川啄木更敢说的是德富芦花。他在某个学校的演讲会上发表了题为《谋反论》的演讲,直接向国家提出异议,引起了文学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深入人心。思想的变化为政治上的“大正政变”打好了基础,日本即将迎来“大正民主”的时代。

1912年,上半年的年号还是“明治”,下半年就成了“大正”。但“岩波日本史”的第七卷和第八卷没有在1912年7月30日分开,而是选择了1890年。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不断向文明开化政策迈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1890年,日本第一届帝国议会召开,根据前一年二月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而确立的现代立宪制国家,就这样迈出了第一步。
由井正臣将第八卷命名为“帝国时期”(原书名直译为“大日本帝国时代”),讲述了从1890年到1952年六十多年的历史。在这个阶段,日本的经济、社会快速资本主义化,迈向了现代化;战争此起彼伏,甚至可以被称为“战争的时代”,日本在亚洲的势力不断膨胀,建立起了殖民帝国;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全球规模的紧密联系。一言以蔽之,以“大日本帝国”的确立为开端至《对日和平条约》生效,这六十多年,就是“大日本帝国”膨胀、企图控制包括从东南亚到印度在内的整个亚洲并最终走向失败的过程。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阶段,或者更早一点,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已经足够熟悉。侵略与革命、战争与屠杀,总是能够说上一二。而由井正臣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两次世界大战,称霸亚洲甚至世界的野心,日本为什么、又是如何做出这些选择的?他试图做出回答,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备要素,由井正臣始终保持着民本主义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有涩泽荣一、有伊藤博文、有福泽谕吉种种名人,他们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密不可分。但几乎在每个时代(明治、大正、昭和),由井正臣都将更多的笔墨倾注到了战争中普通民众的生活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但是回过头来看,资本主义化与现代化,真的使日本人的生活极大丰富了吗?或者说,真的使日本人的权利和尊严得到保障了吗?”
很难回答。
能够确定的是,在“大日本帝国”的旗帜明目张胆地插到他国土地之上时,身处阴影之下的,不仅是被侵略的国家,还有最普通的日本民众们。因为战争需要不断增加的兵力,可谓是“连根拔起式的彻底动员”,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劳动力严重不足,大学、专科学校、中学的所有学生被强制在军需工厂和农村用义务劳动来代替正规的学校教育。但粮食短缺问题依然无法解决,人们为了维持生计,只能不断典当家里的东西,过着“竹笋生活”——像竹笋一样,被一层一层搜刮殆尽。
所以当我们回望历史,会发现日本投降至今已经半个多世纪,很多人依然生活在痛苦之中。“这些人因为日本发动战争,命运被彻底改变,遭受着无尽的苦难,在战后艰难度日,不仅仅是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庭也必须共同承受苦难。”
所以我们必须回望历史,因为那些不将非人性的行为铭刻于心的人,将来很容易再次堕入同样的危险。由井正臣深信不疑的是,人类必须直面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人类所拥有的骄傲与自信。
他也确实是这样对待历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