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什么意思?
其实,鲁迅对孔教问题的批判要到五四的时候才真正地展开。在晚清这个时期,鲁迅很少直接去批判孔教,1903年-1908年这个时候鲁迅批判的主要对象是道教而不是孔教。
鲁迅为什么要批道教呢?
鲁迅说道教尚无为,所谓“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一卷,第67页)这个不撄人心在《破恶声论》里有,在《摩罗诗力说》里面也有,就是不去触动人的内心。
“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无为之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同上)
鲁迅后来在1918年还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鲁迅:《致许寿裳》(1918年8月20日),鲁迅全集第十一卷,第353页)也跟这个判断有关。鲁迅认为道教最不严格,没有严格的戒律,缺乏正信。
鲁迅对小乘佛教是赞成的,对中国的大乘是批评的,也是因为后者缺少内在的严格性。
(摘自 汪晖:《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重读鲁迅的破恶声论》)
吹笛在湖北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69篇内容 · 11.0万次浏览
- 暑期档追剧推荐99篇内容 · 3.0万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300篇内容 · 22.3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51篇内容 · 5.2万次浏览
- 我的快乐初秋观鸟记26篇内容 · 1.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195.3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740.7万次浏览
- 身为女性你有哪些想要逃离的瞬间84篇内容 · 41.3万次浏览
文盲就不要闹笑话了:
鲁迅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实为反讽)”
作者:田垣转贴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06/10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近年来常为道教学者所引用并在社会上广泛宣传,以证明道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伟大作用。然而,在学术界,对于鲁迅这句名言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理解。
一、鲁迅的原意
甲:鲁迅先生的至理名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是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它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流行的一种学术偏见,即儒家文化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文化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甚至主张予以彻底消灭。
既然鲁迅先生所谓的“食人民族”是从“偶阅《通鉴》”中“悟”出来的,因此,要弄清“食人民族”所指为何,就应当弄清《通鉴》的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所宣扬的宗旨是什么。首先,《通鉴》应当是指《资治通鉴》,其作者不是道教徒而是鼎鼎大名的儒者司马光。其次,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目的,是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借鉴之用,故他所宣扬的乃是儒家的封建礼教,不是道教的道义。另外,从《狂人日记》的内容和后来鲁迅本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说法,以及他根本没有提及意在暴露道教来看,鲁迅先生的“食人民族”这一论断所揭露的,主要应当是指儒家所宣扬的封建礼教的本质,而不是道教的本质。
乙:我们必须从具体语境出发,来理解鲁迅原意。1918年5月15日,鲁迅首次用“鲁迅”笔名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鲁迅好友许寿裳读后觉得“很像周豫才的手笔”,于是写信去问。鲁迅于同年8月20日回信说:“《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这段文字不仅回答了署名问题,更重要的是介绍了《狂人日记》的创作思路。《狂人日记》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吃人”旧文化宣战的檄文,虽然鲁迅在回信及《狂人日记》之中,并没有直接说道教“吃人”,但就其文字的内在逻辑看,意思非常清楚——“以此读史”,即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观点读史(包括《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这怎么能说鲁迅“食人民族”这一论断,所揭露的“主要应当是指儒家……而不是道教的本质”呢?
二、鲁迅对道教的一贯态度
甲:由于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所以,他对于包括道教在内的传统旧文化是持批判的态度。但如果根据这些便断定鲁迅先生对道教完全否定,没有半句肯定的话,则不是事实。如他在《小杂感》中便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这里他认为只有懂得了人们为什么往往憎恨世界三大宗教的教徒而不憎恨道士的道理,才能真正懂得中国,表明道教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有深厚根底。这也可以作为他的“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一科学论断的一个旁注。
乙:实际上,鲁迅对道教的批判决不亚于对儒教的批判。查阅1918年至1927年间鲁迅涉及道教的话,没有半句肯定道教,批评、斥责的话倒有不少。可以说,鲁迅对于道教没有任何好感。比如:“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这“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与“永久不变的人性”,不正是对“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一说最形象的注解?更有甚者,鲁迅笔下的道士竟是一群毫无操守之徒:“佛教东来时有几个佛徒译经传道,则道士们一面乱偷了佛经造道经,而这道经就来骂佛经,而一面又用了下流不堪的方法害和尚,闹得乌烟瘴气,乱七八遭。”“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的。”毋庸讳言,在鲁迅的心目中,不仅儒教,道教更属负面———“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作为“中国根柢”的道教,又是怎样的性质?对国民“坏根性”的形成,起过怎样的作用?当负怎样的责任?其结论可想而知!
鲁迅对大乘教是肯定的,对道教是嘲讽的,这都看不出来?
因为道教抄袭了儒家和佛教 道教法术虽然吸收了中国原始宗教或民间信仰的部分内容,但我们不能认为它就是萨满教或巫术。因为道教是在道家哲学思想指导下,接受儒家的道德礼仪规范,并吸取融摄了大乘佛教真空观、心性论和因果观念,集诸家之长而成就的宗教。 ——参见中国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2011)》P54~7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