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中的道德箴言 · 苏轼
原诗: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宋·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睛。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政敌章惇等迫害,贬至惠州,四年又贬至儋州,直至哲宗元符三年(1100),才获赦北归,在南方僻远之地度过了七年时间。他在渡过琼州海峡北上时,作了这首诗。
诗中前两句写夜中渡海的情景,本来风雨不止,但此刻似乎天解人意,雨过天晴。三、四句写云散月出,天空和海面都很澄清,这里不露痕迹地用了《晋书·谢重传》中的典故:谢重为会稽王司马道子骠骑长史,一次侍坐道子,此时夜月明净,道子称赏此景,谢重却说:“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道子开玩笑地对他说:“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津秽太清邪!”苏轼运用这一典故来写眼前实景,含有非常丰富的言外之意。我们不妨做两种解读:一是说自己本是清白无辜的,虽然一时遭政敌迫害而被诬以种种罪名,但自己最终还是得到了昭雪。二是说天下本是清平世界,虽然一时受到邪恶势力的污染而变得污浊黑暗,但最终还是会恢复其清明本色的。五到八句以一种乐观的笔调写自己被贬,但自己只把它当一次奇绝的旅行,很明白地表现出了苏轼乐观旷达的性格。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两句话的真实寓意虽然难以断言,但它们不是单纯的写景之句则是可以肯定的。它们至少包含着下述的道德寓意:只要自己正身直行,就不用担心别人对自己的诽谤与迫害,因为总有真相大白的时候,就像再猛烈的风雨也终将消歇,一旦云散月明,就会见到一碧万顷的天容海色了。同样,我们对任何的险恶形势都无须灰心丧气,因为它迟早是要销声匿迹的。所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不但展示了一幅清朗开阔的海天图卷,而且揭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人生哲理,它们的道德寓意是十分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