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妄人,还是传奇——双面马可•波罗
在威尼斯的星空下,少年马可仰望群星,等待着父亲和叔叔的归来,内心对遥远的东方充满模糊的期盼。此刻的他还不曾得知,成年后,他会成为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座上宾,会成为这个庞大帝国送亲使团的大使;他也不会得知,当使团船队迷航于印度洋上之时,他会错过与大元公主阔阔真的爱情;他还不会得知,几十年后,他重回故乡,会成为人人取笑的骗子、妄人;他也更不会得知,随着地理大发现,欧洲人对东方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会被奉为探险先驱,成为传奇。

马可•波罗究竟是妄人,还是传奇?他的这两副面孔,哪一面才是真的?
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俄罗斯著名文艺理论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人物,历时21年,考证了大量翔实的历史、地理资料,运用电影镜头般直观却又如史诗般磅礴而优美的叙事语言,创作出历史小说《马可•波罗》,尽可能地还原出马可•波罗的真实面目。
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于威尼斯的里亚托岛。
他是由一些亲戚养育大的。十五岁以前他就已经知道,不能用胳膊肘拄桌子,坐着的时候不能跷二郎腿。他还知道,吃饭的时候不能往别人的盘子里看、用手指剔牙以及用大拇指触摸玻璃杯的边缘。可以喝酒,但必须用双手端杯。
骨头不能往桌子下的地板上扔,装骨头有专门的篮子。最好不要与外国人说话,以免把重要的秘密透漏给他们。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这很难弄清楚,所以压根儿就不要和他们说话。
必须会射箭和划船,因为可能需要参加战斗。主要的敌人是热那亚人,因为他们总是破坏威尼斯的贸易。
马可·波罗本人出身贵族,他有贵族徽章。
只有贵族才是真正的威尼斯人,他们有权建造房屋和经商。不过有人说,不久前还没有贵族,而且城市由参议院管理,参议院是每个街区选出的代表组成的。
在威尼斯发生过多次拳斗,人们在一些没有栏杆的桥上交手。东岸与西岸打斗,东岸的斗士被称为“城堡看守人”(住在城堡里的人),西岸的斗士被称为“尼科洛季人”(以尼科利斯克教区命名)。
在威尼斯,贵族旁边住的是市民。市民是指父母都出生在威尼斯且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市民分两大类——内城市民(他们只在城内享有权利)和全权市民(他们有权悬挂圣马可旗航行,享受威尼斯人的所有特权;他们有权担任大桡战船的船长,有权在克里特岛和克里米亚担任各种职务)。
但是,马可·波罗是贵族。他有权经商,甚至有权担任总督,当然,他自然是不会被选任这个职务的——威尼斯所有显赫的头衔只在少数贵族之间进行分配。
但是马可·波罗有资格结婚,因为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他的婚姻不会分割家产……
然而此时他还在观看人们如何放狗咬牛,观看一个街区和另一个街区在桥上进行拳斗,还参与庆祝宗教节日的活动。
小马可还能一个人用单桨划船。
这种桨安装在船尾。摇起船桨,轻轻转动,黑色的小船便在木房之间的狭窄河道上穿行。
房子底层的原木上长满了苔藓。运河上漂浮着许多木屑:城市仍在继续建设。河水散发着一股霉烂味。茅草屋顶、原木墙壁映入水中,在运河的微波里轻轻晃动。马可·波罗的世界就到港口为止,这里来来往往的船只带来一捆捆散发着奇怪气味的货物,还有晒黑的水手以及来自许多遥远国度的消息,据说那些国家从来都不下雪。
一月份时,马可可以打雪仗,因为一月威尼斯有时会下雪;六月份他常常吃煎鹌鹑做的肉冻和鲜嫩的野鸡。
他在宗教游行时拿着一支大蜡烛,大概是在参加“玫瑰节”。
在这个节日期间,走在宗教游行队伍前面的是一些男孩和女孩,他们是最美丽、最庄重的。每个男孩和每个女孩都假扮一个圣徒,他们在受洗时取的就是所扮圣徒的名字。他们当中还加入一些开朗活泼的男孩——他们假扮的是一些小魔鬼。这些小魔鬼们耍着各种各样的把戏,让女孩们感到难为情或者逗得男孩们发笑。小魔鬼们的这些把戏别出心裁,整个场景应该表现圣徒们的英勇和果敢,他们一生都在抗拒着邪灵的诱惑。非常有可能的是,马可·波罗假扮的是小魔鬼,而不是圣徒——可以通过他的积极进取的性格做出这样的判断。
马可·波罗是否上过学——无从知晓。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是否认识意大利文字。他的游记是他的狱友比萨人鲁斯梯谦记录下来的,游记开头便写道:
“君主和皇帝、国王,公爵和侯爵、伯爵、骑士和市民,以及凡是想了解各个民族、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们,请拿起这本书,给自己读一读吧。”
马可·波罗为不识字的人们口述了自己的游记。
但是关于自己,马可·波罗则在书中写道:
“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他们的语言(蒙古语)和四种文字及其书写。”
这四种文字是什么?对此争议颇多。
在另一个版本的书中写道:
“他学会了四种不同的语言,每种语言都能读会写。”
在忽必烈当政时期,那里居住着四个民族——塔吉克人、汉族人、维吾尔人和阿拉库人(信奉基督教的叙利亚人)。
据推测,马可·波罗不会说汉语。一般认为,他会八思巴文、阿拉伯文、回鹘文和叙利亚文。
回鹘文是蒙古文,起源于叙利亚文。回鹘文用来记载成吉思汗的法律。忽必烈大汗委任藏族学者八思巴喇嘛制定纯正的蒙古字母。八思巴喇嘛制定出方形的蒙古字母,其基础是藏文字母。八思巴的方形字母总共包括一千个字母,由四十一个基本字母组成。因此,很可能马可·波罗会两种蒙古文。他可能还懂叙利亚文和阿拉伯文。
但是他未必认识意大利文字。
马可·波罗会说法语,会用这些语言说出商品名称及其价格,中东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出产商品的地方。他还会射弩和划船。
人们在波罗兄弟的居所里可能买卖过宝石、布料、大黄——马可在书中多处对这些商品均有详细讲述。
尼科洛和马费奥在威尼斯没有等到新教皇的选举,于是决定回到大汗那里,并且带上马可同行。
况且,他们最需要的是来自叙利亚的信息,而不是教皇的祝福。
他们从威尼斯直接来到阿克拉,会见了使节。使节允许他们从圣墓上取灯油,为此允许他们去一趟耶路撒冷。
兄弟二人从阿克拉出发前往莱亚苏斯港,他们在那里听说,与他们交谈的那位使节当选了教皇,称之为格里戈里。
他们返回阿克拉。新教皇为他们的旅行祝福,还派给他们两个传教士。
兄弟二人和马可·波罗动身回到莱亚苏斯港,他们带回来一些盛着灯油的水晶器皿,这是教皇送给大汗的。
这时,埃及的苏丹进犯亚美尼亚。传教士们经过一番思考后返程,兄弟俩则继续往前走。
旅程从莱亚苏斯港直达埃尔祖鲁姆。在这里马可·波罗第一次看到活马。
马可·波罗对小亚美尼亚的描述如下:
“小亚美尼亚的国王公平管理自己的国家,臣服于鞑靼人。这里有许多城市和居民点,一切东西都很充足,而猎获野兽和鸟类也有很多乐趣。古时候当地贵族勇猛好战,现如今他们却软弱卑微。莱亚苏斯城从幼发拉底河运来了所有的香料和所有的布料,来自威尼斯和热那亚的商品汇聚于此,在这里都可以买到。”
据马可·波罗讲,山上还住着亚美尼亚人、希腊人,他们从事商业和手工业。
马可·波罗还描述了土库曼人的土地,他们在山脉和峡谷中过着游牧生活。
他称赞土库曼的地毯。
考察马可·波罗走的路线是非常困难的。蒙古人当时新占领了一些国家,很多城市里住的仍是原来的居民,然而这些城市要么仍沿用以前的名字,要么采用征服者给它们命名的名字。
马可·波罗走的路线就从亚拉腊旁边经过,也许他到过埃里温。
大亚美尼亚与摩苏尔接壤。马可·波罗可能没有到过摩苏尔。马可·波罗见过以及仅仅听说过的大地,在他的记述中都有所提及。确实,他说过,摩苏尔织造优质的布卡郎料子,是世界上最美、最精致的布料。所有的女王都穿这种布料。显然,这指的就是麦斯林纱,商人在这里是不会看错的。不过,对于马可·波罗来说,摩苏尔最重要的东西是钻石,他还根据一些童话讲述了这些钻石的故事。他这样讲道:
“在那些山里有许多又大又粗的蛇,凶恶且有毒;山洞里有许多钻石。小溪把钻石冲到一些岩洞和大山洞里。那里有一个又大又深的山谷,周围的岩石上都是岩洞,没有人敢到那里去,于是人们就这样做:拿上一些肉块扔进深深的山谷里,肉块落到许多钻石上,钻石便粘在上面。老鹰看见肉块,把它叼住,衔到另一个地方,人们就大声吓唬老鹰,从它那里把肉夺下来。或者跟在老鹰的身后,在它扔的垃圾里找到钻石。”
不,马可·波罗没有到过这些地方。
他到过大不里士。
“大不里士是波斯帝国的大城市。大不里士的人们做各种手艺活儿,这里加工用金线织的昂贵布料和丝绸面料。到这里购买外国货的是拉丁商人,这里可以买到宝石,到这里来的商人往往能赚取到巨额利润。
“当地人很少做生意,而且这里有形形色色的外地人,有亚美尼亚人和波斯人,有格鲁吉亚人,有聂斯托利派,还有雅科维特人。城市四周有美丽的花园,有许多各种美味水果。”
马可·波罗就是这样谈论大不里士的。我们下面用克拉维约的讲述来补充他的描写:
“这座城市坐落在一个山谷里,两侧的山脊上树木稀少。城市四周没有围墙。左边的山脉与城市毗连,这些山上流下来的水对健康无益。右边的山脉覆盖着积雪,一些溪流从这些山上奔腾而下,它们被引入城内,在这里顺着各个沟渠分流而去……城里有许多修整漂亮的街道和小巷,有许多大型市场,这些市场的大门极像阿尔卡塞里亚市场上的大门,大门里面还是一些房子和店铺。这里有很多过道以及通向不同街道的大门,这里既卖丝绸布料,也卖棉布、檀香、塔夫绸、真丝布料和珍珠。
“在这个市场的一个过道里出售女性用的香水和油膏,女人们自己来买这些香水;女人出门时都戴着白色面纱,眼睛前面罩着黑色马鬃做的小网。
“在这个城市的街道和广场上,”克拉维约接着写道,“有很多池塘和水井,春天时里面满是碎冰块,放着许多铜杯和锡杯,人们可以用来喝水。”
马可·波罗可以在这里购买珍珠,或者看着自己的父亲在店里购买珍珠。
买珍珠时的情景是这样的:两位商人对面而坐,手上盖着手帕,手指的每个关节表示珍珠的不同特性及其价格。珍珠的圆度、大小、色泽、均整度各不相同,因此价格也不同。两个人对面而坐,他们的手被遮盖住,手指则在讨价还价。这种交易并不需要大喊大叫。这种语言年长的波罗兄弟应该是通晓的。
马可·波罗本人的书中很多事情都覆盖着手帕,只有懂得商人手语的人才能理解他。
马可·波罗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生意,也没有讲述热那亚人无须知道的那些东西。
波罗一家走的路线绕来绕去:几位商人沿途买入和卖出,很多地方绕行而过。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很难走直线。
尼科洛·波罗和他的兄弟马费奥走得很慢。
年轻的马可怕见生人。父亲对他而言是陌生的,他以前从没见过父亲。父亲更多的时候说鞑靼语,开玩笑也和威尼斯不一样,他讲起过大汗赠给他同行的那些女人。他拿儿子的尴尬逗趣儿,但是儿子开玩笑的时候,他又责骂儿子。
商人们从大不里士来到萨韦城,城市已是一片废墟。他们可能从这里去了伊耶兹特城,或者叫作亚兹迪。这是一个美丽的大城市。马可·波罗写道,这里出产很多丝绸布料,人们称之为亚兹迪,商人将其销到各个国家赚取丰厚的利润。
从这里有七天的路途是在平原上,偶尔会途经一些树林和草丛。野鸡穿过大路,不情愿地飞起来。
马可·波罗朝着它们射箭。
远处可以看见一群群野驴,它们正在飞快地奔跑。
商人们在野地的篝火旁过夜,把羊毛毯子铺在地上。
七天后他们来到克尔曼王国,这个王国刚刚被鞑靼人征服。这里有绿松石矿。绿松石在波斯历来都很值钱,不过民间流传说,绿松石是为爱而死的人的骨头,戴着它并不吉利,因为爱情将会遭遇不幸。
绿松石销往各地——品质最好的只做抛光,稍差的刻上金字,吉祥物上的文字便会掩盖宝石的缺陷。这是一个有利可图的买卖。
这里还生产优质钢材,也制作马具、缰绳、马鞍,还生产弓和箭囊。女人们在布料上刺绣。
在这个国家的山区有最好的猎鹰——体形较小,腹部和颈部呈红色。带着猎鹰狩猎是人们喜爱的活动和时尚,猎鹰是最好的礼物。
猎鹰在波斯诗歌中是奴颜婢膝的象征——驯服的猎鹰总是恭顺地回到主人那里,也总是跑在他前面,高举起翅膀,垂下头,一副少见的卑躬屈膝的样子。在当时流行的《鸟类座谈会》一书中就是这样描写的。
他们离开克尔曼城后,在途中看到一些不大的要塞、村镇,有很多野物,用买来的猎鹰在这些地方捕捉松鸡是非常容易的。
夜里天气变冷了,旅行者们盖着毛毯和大衣勉强能抵住寒冷。他们穿的大衣是波斯的,有长长的袖子。
旅行者们睡觉的时候把腿伸进大衣袖子里。
两天里道路一直下行。两天后他们见到了科曼季城的遗址。
总的来说,周围的遗迹非常多。
土墙没有了屋顶,已经模糊难辨。有时从墙壁上掉下来的瓷砖在废墟之中泛着光彩。以前这里种植庄稼和葡萄园,现在则是鞑靼人在此地驱赶着自己的畜群。商人们都有小金牌,他们因此可以用言语、叫喊、棍棒和树枝下达命令。
阳光越发灼热。山上长着野生的无花果,鸟儿歇在枝繁叶茂的无花果树上。晚上野猪走到营地跟前。
在花园的废墟中生长着海枣,在田野里牲畜的样子发生了变化,硕大的白色公牛脊背浑圆,它们看着大路。羊像驴一样高大,它们的屁股被又重又粗的长满脂肪的尾巴——羊臀脂肪遮盖住了,有时它重达三十磅。
吃的是加了羊油的米饭。这种米饭是用手抓着吃的,并在靴子、马鞍上擦手,以防皮质变干。
过夜的时候担惊受怕:周围有劫匪出没,他们抓捕行人和牲畜。上了年纪的人就杀死,年轻人则卖为奴隶。劫匪有自己的国王——脱离大汗独立的涅古迭儿。他的队伍隐蔽在与印度接壤的地区,与所有人交战。
马可·波罗对这些劫匪的讲述简短而又充满了恐惧:
“他们的母亲是印度人,而父亲是鞑靼人。当他们计划入侵并洗劫某个国家的时候,他们就用巫术制造黑暗。他们边走边制造黑暗。他们占领平原以后,那里没有什么能够躲过浩劫:无论人还是牲口,抑或是他们带不走的那些东西,都躲不过。”
马可·波罗一行继续往前走。接下来是个斜坡。天气渐暖。湿润代替了山脉的干燥,能感觉到大海的气息,出现了一些色彩艳丽的鸟儿,马可·波罗都不认识。最终旅行者们来到了霍尔木兹市。城市坐落在海边。码头也正是在这里。
马可·波罗称这片海域为“海洋”,然而这里是波斯湾。
来自印度的商人乘坐自己的船只来到这里,运来香料、珠宝、珍珠、布料、象牙。这里是东方的重要港口。马可·波罗写道(引用他的话有所删减):
“这里太阳烘烤得厉害。国家的风气不正。法规令人难以接受。如果商人死亡,那么他的财产就要被国王据为己有。海枣酒很美味,但是它却能致人腹泻。人们不吃白面包和肉,而吃无花果、咸鱼和葱。这里的人是黑色人种。人们夏天不是住在城市里,而是住在花园里,每当起风的时候,人们就都躲进水里。地里的粮食十一月播种,三月收割,只有海枣能生长到五月。
“这里是如此炎热,”旅行者讲道,“有一次热风竟然致使敌军一千六百名骑兵和五千名步兵死亡,于是霍尔木兹市的居民为避免传染不得不安葬了自己的敌人。”
从这里可以走海路前往中国,但是船舶太不可靠。“他们的船不结实,”马可·波罗讲道,“它们不是用铁钉钉合的,而是用椰树皮编的绳子连接固定的。这种树皮需要一直捶打,直到它细如马鬃,然后用它编成绳索,用来连接固定船板。船上有一根桅杆、一面船帆,没有甲板。货物上盖着皮革,皮革上安置着马匹,它们被运往印度出售。乘坐这种船航行是危险的……”
商人波罗一家没有乘船而行,而是急转返回,几乎笔直向北进发,以便能走陆路途径帕米尔高原前往忽必烈那里。
从大不里士到波斯湾的旅途耗时很长,可能是因为商人们途中一直做着生意。此外,还有另一个原因。也许这才是主要原因——
忽必烈于1263年赐予可汗旭烈兀伊尔汗的封号,以此承认其独立。但是好好看看伊朗正在发生的事件,也很必要。
蒙古人当时打通了商路,消灭了阿萨辛派,该派将在后文谈及。
在漫长的路途中,波罗兄弟为忽必烈视察了旭烈兀汗国的状况以及伊朗的商路。
【此部分内容为什克洛夫斯基《马可·波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节选,因排版不便此处略去了随文脚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