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之風

汪曾祺先生的文集我先後買過北師大版全集和人民文學版全集。其餘還有可說者有河南文藝出版社的十卷本《汪曾祺集》。毛邊布面小精裝。秀氣而挺括。可惜書架早已沒有足夠的空間。不然把這三套書擺在一處。參差錯落如花樹繽紛。一定好看。
此外也偶爾買些其他選本。放在辦公室裡。得閒時翻翻。順便也可以借給學生們讀一讀。這些年實踐下來。要想比較輕快地領略中文的美好。把老汪的文章當作入口是比較有效果的。
前幾天網路上買回來一冊《汪曾祺自述》。河南大象出版社二〇一七年的庫存書。紙面精裝。封面設計簡單醒目。毛邊做得也地道。邊裁邊讀的時候。正好學生們來聊天。詫異於這書的奇怪。於是順便又講幾句毛邊書的典故。其實我之愛毛邊。是覺得書的天地頭都會寬闊些。更適合在上面肆意塗抹而已。
這本書收錄的都是早就讀熟的文章。從祖父父親到師友同伴。從西南聯大到七十述懷。老汪這一生真是過得精彩。他寫師友的文章自然以寫沈從文先生那幾篇最好。在昆明的那些困苦日子裡。沈從文對他的照拂如陽光如春風。自然是忘不掉的。
選集的第一篇便是長文《自報家門》。一九八八年三月二十日寫就。精粹而又疏朗地交待了自家的大半生。其中寫沈先生的段落極好看:
“沈先生每次進城(為了躲日本飛機空襲。他住在昆明附近呈貢的鄉下。有課時才進城住兩三天)。我都去看他。還書。借書。聽他和客人談天。他上街。我陪他同去。逛寄賣行。舊貨推。買耿馬漆盒。買火腿月餅。餓了。就到他的宿舍對面的小鋪吃一碗加一個雞蛋的米線。有一次我喝得爛醉。坐在路邊。他以為是一個生病的難民。一看。是我。他和幾個同學把我架到宿舍里。灌了好些釅茶。我才清醒過來。有一次我去看他。牙疼。腮幫子腫得老高。他不說一句話。出去給我買了幾個大橘子。”

還有在《憶沈從文師》一文裡順帶回憶了一下楊振聲先生。亦是寥寥數筆神采畢見:“楊先生有一次托沈先生帶信。讓我到南鑼鼓巷他的住處去。我以為有什麼事。去了。只是他親自給我煮一杯咖啡。讓我看一本他收藏的挑茫父的冊頁。這冊頁的芯子只有火柴盒那樣大。橫的。是山水。用極富金石味的墨線勾輪廓。設極重的青綠。真是妙品。楊先生對待我這個初露頭角的學生如此。則其接待沈先生的情形可知。”
翻讀這些文章。想想那些年月裡的那些先生們。真是覺得佩服。前幾日讀來不忍釋卷的王鍾翰先生的幾篇文章。同樣寫出了學為人師。行堪世範的先生之風。王鍾翰的文章是《陳寅恪先生雜記》。寫得更見精神的是吳雨僧與李方桂:
“先生初與李方桂先生同寓成都城南陝西街燕大校本部(原華美女子中學)家屬宿舍。吳雨僧先生與我同住陝西街何公巷文廟男生宿舍內。人所共知。吳先生素有潔癖。獨居斗室中。明窗淨几。書冊琳琅。樸實簡潔。幾無一塵之染。一次。吳先生與陝西同鄉宴請于右任於成都城北頤指期飯莊。我亦被邀幸陪末座。于年逾古稀。豪於飲。我少年氣盛。與之對飲。飲過量。席終。于揚長而去。我隨吳先生步歸。吳先生招我暫憩其榻。我和衣而臥。旋即嘔吐一地。吳先生不但未露慍色。反而賞我蜜柑以醒酒。”
“李方桂先生本與先生在陝西街校本部二樓同一室辦公。先生既病。遂命我往坐其座位。以便於觀書。我與李先生同室兩三月。很少說話。一日。李先生對我說:‘你一人無家室。辦公室里餘下的木炭(當時規定。冬季學校發給每人木炭若干斤)。不如讓我拿回家去燉紅燒肉給你吃。如何。’我當然欣然應允。一個晚上。李家果設小飲以款我。李夫人(徐瑩女士)親操烹調。香色味俱佳。餚饌精美。足稱上品。席間酒酣耳熱。李先生吹笛。李夫人清歌緩唱。餘音繞梁。我微醺。歸途中騎車僕地。李先生聞知後。逢人便道及此事。傳為笑柄。吳。李二先生之所以如此厚遇我。迄今思之。皆出先生一言之介耳。”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89.3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73篇内容 · 1.9万次浏览
- 哪些事物曾让你感到“人类很渺小”?58篇内容 · 2.1万次浏览
- 秋分至,丰收时8303篇内容 · 519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201篇内容 · 17.4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621.9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80篇内容 · 14.5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177.7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