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疼药”
最近了解心理学家阿德勒的一些学说观点,他推崇“目的论”,与佛洛依德的“原因论”相反。
比如一个青年,逃避职场,常年宅在家里,按照“原因论”来解释,大概是他过去曾受过某种创伤,大概率与童年或父母相关,导致他不想出门。而按照“目的论”来解释,他因为不想出门,所以才宅在家里。而他之所以不想出门,可能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或者是害怕走在街上的那种泯然于芸芸众生的渺小感。总而言之,宅在家里与过去无关,而是为了实现眼下的某种目的。
若选择站“原因论”的队伍,人生会变得无力,因为一切都是过去造成的,世上只要一天没有时光机,过去便无法更改。基于这种无力,人生也会因为使不上力气而变得轻松。
若选择站“目的论”的队伍,挖掘出潜意识中真正的渴望,然后说服自己放弃这个渴望,那么现状也会随即改变。基于此种信念,人有力量掌握自己的人生,只是比较辛苦,需要大量勇气。
阿德勒的“目的论”,对于困境中的人很有安慰作用。好比深陷泥泞污秽的沼泽,坚信只要自己脚底发力,努力一跃,就能跳上岸。有这份自信打底,在沼泽中的日子能好过一些。但继续往深处盘,便又生迷惑。比如那个“真正的渴望”是如何产生的?青年不想出门,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那他为什么想引起父母的关注,为什么其他青年不需要用这种方式引起父母的关注?他害怕走在街上的那种泯然于芸芸众生的渺小感,哪为什么只有他害怕,其他青年走在街上同样渺小却并不感到害怕?
这样一步一步追问,便又要回归佛洛依德——总归是过去造成的。阿德勒虽反复强调,过去不重要,对待过去的态度才重要。但包容挫折并不容易,尤其是对于尚未走出阴影的普通人来说。
佛洛依德学说是一个太好用的大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甚至自己也可以平躺进去。而阿德勒的学说像一片止疼药,可以缓解疼痛。可疼痛过后,往往不是走下去,而是走回那个大筐里继续平躺。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10.1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788篇内容 · 817.5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3619篇内容 · 573.0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新17篇内容 · 1.0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新14篇内容 · 8272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897篇内容 · 207.8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282.4万次浏览
- 如果回到童年,你最希望有人给你科普什么知识?99篇内容 · 49.8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