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黄色歌曲》读后
看标题像是本偏向工具书的专著,或者是带有专著性质的工具书。可实际上,是1980年左右,围绕“黄色歌曲”讨论的杂文集,重在表达作者们的观点,和鉴别这样的操作层问题关联不大。本书还有几个国际法上的错误,不过我不想写了,上次写国际法的日志被封了……不过以上这些并不妨碍本书的闪光点。被本书举例的“黄色歌曲”,发现大部分和邓丽君有关。所以当时的背景很明显,港台歌曲开始在大陆飞速流传。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黄色歌曲”的“黄色”,和今天所说的色情、淫秽等并不完全相同。除去○及○暗示内容外,实际上还包括了消费享乐主义、不严肃的恋爱观念的内容。我查找了被本书点名的歌曲,尽管其中一些歌词的确很恶心,但比起今天普遍意义上的黄色歌曲,比如在歌词中暗示吸毒、在音效中混入…呃…“呻吟”来,其实含蓄得多。总而言之,这里的“黄色歌曲”主要指鼓励人们沉迷肉欲享乐的歌曲,或把这种欲望正当化的歌曲。把“黄色歌曲”替换成“靡靡之音”,更符合今天的语言习惯。
对于此类歌曲,作者们态度都很明确,简言之就是“精神腐蚀剂”。不过这不是单纯的口号,而是作者们通过理性分析得出的结论。书中,能看出作者们深深的忧虑。这种忧虑不单直接指向某些不够严肃的婚恋观念,更指向了一种生活态度。例如,作者有这样一个观点:“表现妇女失恋或被遗弃时哀怨悲苦情调的黄色歌曲,它们并不是出于对这些被凌辱的妇女的同情,也不是为了表现她们的不幸,而是为了她们要博取廉价的怜爱的需要。”传唱这类歌曲实际上潜移默化地表达了一种情绪,即和男性比起来,女性的地位更卑微。我之前的文章里讲过,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问题,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资本对不同劳动的标价形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自由竞争、市场选择的丛林规则和旧时代一些文化因素的影响,必然导致一部分女性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这种植根于市场、资本的逻辑之下的对女性的态度,对刚改革开放时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很大的冲击。因此,作者说“流行音乐之所以在资本主义世界盛行,是由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决定的”是完全合理的。
实际上,作者们始终在担忧的,是植根于资本主义的文化观念通过词汇、术语乃至于、曲调、表演等方式,改变我们原有的思考框架和范式。
那么,全盘改变不好吗?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逻辑和话语范式不好吗?15年前,我觉得西化是好的方向,但现在我不确定了。简单说,换用西方的语言范式、文化体系就好像乔治·奥威尔所说的“新话”一样,它已自带价值体系和道德判断,除非某种技术过程,“老话”里的所有内容都无法准确翻译成新话。这个问题我在最后还会写。
本书的作者们还非常清晰地看到另一个事实:在资本主义国家,歌曲本质上是商品。商品嘛,就是消费者喜欢什么,就生产什么。人天生好逸恶劳,所以自然有喜欢“靡靡之音”的倾向。文艺是不是应该商品化,又是一个我们和西方非常不同的地方。在我们的理解中,艺术不是商品,至少不完全是商品。因此,在80年代,人们很难理解好来坞流水线式的电影工业化生产,也很难理解欧美日韩乃至今天我们批量生产的偶像歌手。尽管今天我们知道,在资本的加持下,网文、影视剧、偶像歌手都是可以大批量快速生产的,但国家层面上,即使在今天,也并没有把文化完全当作商品,反而是国家建设的重要一环(即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是商品,取悦大众;另一个是国家建设的组成部分,防止腐化。对文化产业的定位,即使到今天也是非常重大的区别。
此外,本书的作者们还试图通过乐曲的乐理特征分析黄色歌曲。不过对这方面我是彻头彻尾的外行,完全无法掌握。不过我觉得这样的分析实在了不起。据说,人的感情中枢在右脑,逻辑理性中枢在左脑。欣赏音乐绘画靠右脑。所以音乐绘画携带的信息不经过左脑,直接进入右脑的感情中枢。于是,你被感动了,但根本说不出来为什么被感动。尝试通过音乐、绘画的特点,用理性理解人类情感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在一片黑暗中摸索前进、不断试错的过程,总之非常了不起。
最后,我想说个“恒星”问题。
刘慈欣写的《球状闪电》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至今记忆犹新:一个天文学家说:“恒星这个东西嘛,如果不是真的存在的话,很容易能证明它不可能存在。”
就好像“流行歌曲”,如果我们没见过它,可以想象勾勒它消费主义、物欲享乐的形象,进而论证它不行。不过我们发现它真的存在,而且生命力还非常旺盛的时候,是不是该拿着没见过流行歌曲时的旧时代的工具,继续论证它不可能存在呢?
非常幸运的是,在音乐的思想界,这个转变是非常迅速的。结果大家都已经知道——今天流行歌曲已经不再是“黄色歌曲”了。如同《何日君再来》这样的歌,最开始被认为是黄色歌曲,连曲作者也受到冲击。再到本书成书的年代为曲作者平反。最后到1985年曲作者去世的时候,文化部出面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葬礼,作者的待遇已堪称国葬了。
但是,在歌曲领域外,也有很多知识分子明明看见了恒星,却还沿用发现恒星前的旧时代的话语范式,论证恒星为什么不能存在,即使存在也会马上崩溃。我看本书时,感到比起1980年的音乐界知识分子,今天的知识分子并没有生产知识。对于当今中国的现状,并没有发展出新的知识以解释中国的成功和问题,一部分人努力将中国的现状嵌入已有的西方政治和经济学理论(其中也包括马主义),另一部则依然使用从西方舶来的意识形态和话术范式,百折不挠地论证恒星为什么不能存在,比如在网上写写日记然后拿到外国出版。他们停留在了旧时代,并不是因为肉体没有进入发现恒星的年代,而是使用的语言范式、意识形态体系本身决定了他们无法开始思考恒星是不是真的可能存在。这就是前文我不确定换用全盘西化的经济和社会学话术范式研究当前问题的原因。
当然,当前政治、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来源于斯密、李嘉图以来的经济学和洛克、休谟、孟德斯鸠一代人对政治学的贡献,到今天差不多300年了,是一部非常恢宏的历史,也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反而现代中国的问题研究,只能建立在不过70年的实践经验上,研究范式上落后于人,导致我们解释不清楚中国成功和问题的真正原因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某种意义上,也是80年代关于黄色歌曲讨论的加时赛。
总之,我看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前代人的深刻的忧虑和责任感,同时也伴随着面对文化冲击的无力感。 我想,看这本书以及同时代的书,应当放下后见之明的俯视心态,以真诚和理解的目光,正视我们那个年代的迷茫和困境,赞许前辈们的探索和努力,惟有如此,才不负我们经历过的苦难、付出,乃至于牺牲。
2020-4-24
(又及:这本书单独看也不错,且后半部分还适合和村上春树的《爵士乐群英谱》一起看。(笑))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为什么我们会和错的人结婚?194篇内容 · 24.3万次浏览
- 独居中年女性最难面对的困境1.0万+篇内容 · 3.1万次浏览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267篇内容 · 226.9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850.1万次浏览
- 贫穷是一生的潮湿54篇内容 · 27.8万次浏览
- 梗图续命,笑到通气39篇内容 · 139.6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358篇内容 · 1242.7万次浏览
- 我的生命和夏天是同一种质地7篇内容 · 6497次浏览
好真诚,又好冷静的文章啊。 最近看到听到的两句话,感觉和本文有关。1.自由以如此扭曲的方式被强调,过去十几年的思想者是有责任的。2.资本主义的基本逻辑,是认为人的自私本性与自由市场结合,会带来极度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