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倍人生——戴锦华讲电影》<note>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1990)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是伊朗的大师,2016年离我们而去。这部电影构成了伊朗新浪潮的开端,也构成了阿巴斯的个人风格形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通过电影镜头,通过银幕使得伊朗的世界在整个世界面前展开,通过电影银幕去看到伊朗人,伊朗人的生活。

这部电影拍于1987年,1987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1987年是中国新电影,也就是第四代和第五代为代表的中国新电影作为新浪潮开始落潮和终止的一面,他们所代表的美学革命告一段落。这个时期欧洲始发的新浪潮开始转移到亚洲。阿巴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所标示的伊朗新浪潮极端地表示了以下的特色,用实景拍摄,业余演员,最重要的是在这次电影新浪潮当中,好的电影导演率先的使用了小型化电影摄影机,率先的开始使用数码媒介,降低了电影门槛,提高了电影与记录,电影与纪实美学电影与现实主义之间的距离。 在阿巴斯这里以及其他优秀的伊朗电影大师那里。他们把法国电影新浪潮所完善的纪实美学与对于诗歌的电影诠释成功的组合在一起,这是记录同时也是诗句。
由这部影片,戴锦华认为阿巴斯开启了苦涩柔情的电影视觉表达。某种赤裸,某种直白,某种平寂之间涌现的朴素的情感。在情感涌现的时刻真的很沉重的苦涩犹在,但是苦涩丝毫不能减弱柔情的沉甸和亲切,照亮了我们整个世界的一种力量。 导演把简单的故事成功结构成了一部电影的诗章。关于土地,关于孩子的之间的真情。
当时伊朗处于高压的宗教政权之下,一边是政治的高压政策,一边是宗教原教主主义极端的统治。以致于伊朗电影莫谈国事,还有一系列匪夷所思的道德限制,比如不得使用女演员,后来发展成使用女演员也不能漏出他们的面孔。
也正是在这个高压之下,伊朗电影们开启了电影新浪潮。伊朗电影新浪潮不仅是一次美学的奇迹和美学的阐释,也是对所有电影的尝试,就是做电影的时候究竟有什么是必须的?对于电影艺术家来说,他可能借助的材料是什么?这部电影回答了,伊朗新浪潮回答了,伊朗的导演回答了,就是对于社会真切的关注,对于这个社会一份深切的责任感,同时是一份对电影不能自缢的爱。
伊朗导演选择了孩子,基本上大部分的孩子都是乡村的贫困家庭的孩子,选择这些孩子的生活、视点,自己他们的遭遇,他们的故事来创造了伊朗电影的天空,展开了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征服了欧洲,征服了全世界的电影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因此成为了电影使得某一个时刻。在越来越精美和繁琐的欧洲艺术电影之外,在越来越豪华的和越来越奢靡的好莱坞电影之外,开启了一种真正的第三电影的道路。

电影中开端就向我们展示了电影的政治经济基础,美学基础和它的艺术限定。不断在颤动开合教室的门为整个电影片头字幕的衬底。电影结束的时候戛然而止,是我们再次回到了电影之外的世界,没有任何技巧,没有任何奢华的设计。而整个电影自然的分成了几个大的段落,而每个段落都是用记录性的长镜头构成的,而这个长镜头因为手持摄影机的实景拍摄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色彩。当然要说明的是阿巴斯的影片和他镜头当中萦溢的诗情所形成的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手提摄影机稳定的运动。它并不以跟踪、记录、调度为自己的主旨和基本的追求,相反,它捕捉美,捕捉诗情,捕捉小主人公细微的展示来作为它的目的。
1995年才有北欧的导演,拉斯·冯·特里尔提出dogma95宣言以手提摄影机,尤其是数码技术之下的手提摄影机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端。事实上这个时代早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由伊朗的导演在实行了,而尽管这个时候它并不完全是数码的。这个时候他并不是当中欧洲dogma95的电影人们认为夸张的手提摄影机意味着晃动,意味着技术上的“不达标”。相反,在这部电影当中手提摄影机的长镜头是不着痕迹的,他和环境和风景和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交融在一起。摄影机镜头融化在他所朝向的伊朗底层乡村社会的风景之中,摄影机融化在人物的,心灵的风景线之中。
电影的开端就是通过教室的门进入教室,由于老师没在而喧闹的孩子们,最普通的乡村小学的清晨,老师进入多少带有喜剧性的情境当中,尽管这个喜剧中带着某种苦涩,就是老师迟到要为自己辩解。老师说我迟到了是因为我有理由,你们迟到就是你们不守纪律。尽管我们自己未必有这样的经历,但是我们却会心的相信这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小学的日常状态,继而我们看到了主角之一穆罕默德林马,被迫承认第三次没有把作业写的作业本上。老师对他的追问,林马的哭泣以及所有这一切在影片当真正的主角阿默普的如此清澈饱含同情的目光之中所展现的。三个角色之间的微妙场景是老师的训斥,穆罕默德林马的绝望的心理状态以及阿默普同情而无助的表情就将一个典型的情景将我们带入了故事。
林马由于三次没有将作业写在作业本上,老师给了最后通牒,如果下次没有做就就被退学。阿默普回到家里发现自己错拿了林马的作业本,他想向母亲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完全没有倾听。以至于他从家里逃跑,去波士提寻找自己的朋友,开始了这个寻找之旅,也就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这个片名就是来自于一首诗,这个片名也带出了这个时期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影片也是这个时期的伊朗电影共同的关于寻找和道路的主题,它不是一个公路之旅,它也可能是在山间,其中包含了关于某一种的终极意义的寻找和获取。

影片当中一个奇特的构图就是山间中的之字形的山路。主人公阿默普沿着之字形的山路在大全景当中奔跑自然地形成了极具美感和诗意的画面。然后他进入到波士提,由于他只知道他朋友的名字,一个太普遍的名字穆罕默德林马,由此衍生是他他当然找不到。他被迫返回的唯一的线索就是林马的表弟回到了他的区域,他再一次顺着之字形的山路回来。非常伊朗式的电影闲笔插入他被爷爷喊住,爷爷差遣他去找烟,看似一个完全记录性的闲笔带出了后面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一个贩卖铁门的推销商,这个推销商最后离去的时候,主人公阿莫普听到了他的名字是穆罕默德,这也只是一个名字。他是误以为姓于是他追踪着他,有了第二次上山在在之字型的山坡上奔跑。阿莫普追着那个骑在驴上的男人,于是有了非常奇特和优美的长镜头段落。

影片也非常巧妙地运用视觉完成悬念,比如说当卖铁门的推销商的儿子出现的时候它抵着一个木门窗,木门窗挡着他的脸。我们期待他是穆罕默德林马,当他最终显露出来的时候,他不是林马,他告诉阿默普说我叫穆罕默德,但是这里有太多人都叫这个名字。你认识的穆罕默德家里有车吗?家里有羊吗?一种通过种种分辨穆罕默德的方式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伊朗相间的贫富不均,老乡间的人们去相互指认和辨别的一种路径,于是他被指向了有羊的穆罕默德的家里。他遭遇到了那个老人,似乎第一次遭遇到了帮助。老人说我带你去,当然最后他被带回了把它指向这里的穆罕默德的家。
一个往返于山上山下寻找朋友的过程本身就形成了一个主人公阿默普内心的一个展露的过程。他同时构成了一个乡间伊朗的诗章。在电影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使用方法在长镜头当中似乎是漫不经心地,实则是精致的使用色彩,使用机位,使用在特定的构图当中主人公的位置来完成对内心世界的展露和诗情的捕捉。比如阿莫普的铁锈红色的背心,林马淡绿色的上衣,母亲晾晒的衣服当中淡蓝色的基调,街道上涂了凯蓝色油漆的门窗都和主人公形成了一种冷暖调之间的对比。

在家里的一场戏当中,捕捉了衣物在阳光下的透明的质感形成画面的美感同时,形成了前景不断地对主人公阿默普的遮挡,表明他对环境毫无掌控力的状态。
我们以为阿巴斯是会有很多情感外露的时刻,相反的是,他不仅没有情感外露的时刻,主人公阿莫普基本是一个没有表现自己情感权利的所在,更重要的是在影片当中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交流不仅是孩子的声音完全被无视,阿默普一遍有一遍说我拿了同学的作业不还回去,他会被开除的,我得给他送回去。而母亲各种各样的指派去他把尿布拿过来,倒点热水,把奶瓶给弟弟,摇一摇弟弟等,通过不断的指令来“回应”他所有的陈述和需求。
影片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那个老人,他不断地倾诉,但在忧心如焚的阿默普那里他一句都没听进去。老人的倾诉当中包含那么多的顾忌和渴望,被时代和亲人所遗弃的故事?我们意识到,在伊朗同学存在着年轻人涌向城市,老人们遗留在下来的故事。于是我们意识到在前一个段落当中推销铁门的商人是在做什么,他所推销的铁门装饰在取代老人制作的极为精美的木雕的门窗。一个古老记忆的消失,一个古老时代的消失。

在一次又一次的往返的寻找当中,从黄昏到入夜,在三个段落当中先是选取了暗白色的泥墙,蜿蜒起伏的石阶等构成的街巷。他与老人往返的是一个完整的镜头段落是完全重复的场景,我们看着的是有彩色玻璃窗所投射出来的夜晚的灯光的投影,在影片当中对画面所形成的分切和构图。阿默普的无奈却绝对不敢流露对老人所有的倾诉所表现的痛苦绝望。不着痕迹的细节,准确的结构了故事,他们终于到了的时候,我们在全景当中看到了那头毛驴。而他不过是回到了他出发的地方。而后,阿默普终于摆脱老人的时候,被狗吓回来。而老人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跟你一起走,你走吧,我在这儿看着你走。”而后摄影机突然把小主人公抛弃了,开始跟踪老人脱鞋进屋,破旧的袜子露出他的脚后跟,他走进工具房,放好木具,尽管没有人需要,他仍然在劳作着那些木制家具,最后他走到窗前,老人嵌在窗内的画框当中,他拉下了窗户。一个诗情又类似于闲笔的一处关于孤独,关于衰老,关于贫穷,关于畸变世界被抛弃的畸龄人。

最后是一个happy ending,那个身体发抖的林马当老师就要走到他的桌前的时候,迟到的阿默普进入,他做了一个像我们这样没有那么善良可爱的早已经想到了的选择,他替林马完成了他的作业。那是两个一模一样的笔记本,最后的时刻,林马的笔记本当中展露出夹在本子间的小花。想起那个步履迟缓的老人停下来洗脸,而在那个已然不能忍耐的阿莫普的焦虑当中,老人在夜色当中地给他一朵白色的小花说,夹在本儿里吧。在这个时刻戛然而止,一个电影使时刻也是一个人类情感,在所有的荒芜、贫瘠和破败之中始终有真情,始终有人类内心那点暖意照亮我们之间。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341.7万次浏览
- 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256篇内容 · 97.5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1390篇内容 · 158.9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4645篇内容 · 902.6万次浏览
- 汶川地震17周年1.0万+篇内容 · 28.0万次浏览
- 当我和母亲谈起女性主义73篇内容 · 23.9万次浏览
- 婚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831篇内容 · 194.0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1065篇内容 · 183.0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