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
在维也纳,我度过了圣诞的假期。

维也纳,是奥地利也是旧时奥匈帝国的首府。
官方语言是德语,因此造成了似乎完全没有『出国』的印象。我想在德国的生活久的人,倘若去欧洲其它的地方旅行,都会有一种错觉,那就是什么地方都会比德国好。这次也不尽然,总觉得维也纳要比慕尼黑要好上不少。
维也纳很精致,就好像是『野蛮』的日耳曼人接受了义务教育,学习宫廷礼仪以后的那种风范。这点从它们的城市建筑就可以看出来,宫殿,宫殿,还是宫殿。
逛了大概四五个博物馆,每个博物馆都被精心装点在宫殿里。装饰花纹还有廊柱,也同时成了可供观赏的展品。我还从没有在德国见到过类似的阵势。


美景宫(Schloss Belvedere)

巴洛克风格建筑的宫殿,是哈布斯堡王朝将军欧根亲王的办公和生活的地方,后成为美景宫美术馆。
宫殿被建在坡上,最初只有一座宫殿和花园,但因为地方不够用了,于是就在坡下修建了下宫。
馆内,珍藏了多位维也纳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包括了塔夫·克里姆特(Gustav Klimt)、埃贡·席勒(Egon Schiele)等人。

维也纳分离派 (Wiener Secession)
分离派同时又被翻译成新艺术派,是奥地利的艺术支流。
就如同德国的蓝骑士团体(新表现主义),还有法国的印象派,它们都蕴含着对学院派『顽固分子』的反抗精神。
就个人观感,我喜欢学院派或古典派。这倒不是守旧或是什么特别缘故,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我蠢,不会欣赏太抽象的东西,直观好理解的,我就喜欢。于是乎,按照这个标准,印象派或分离派即使是和学院派对着干,我也不讨厌,就是因为这些作品还算不上特别抽象。
一些直观的意象,不需要脑子打结,也可以很顺利的感受出来。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维也纳的一座美术馆就叫分离派。我想,即便为了纪念这个派别,但这个称呼实在是有些太过直白了。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
古斯塔夫的作品非常具有辨识度,他的画总会有几个关键的特征:
- 都会以『性』、『爱』和『生死』为题目。
- 女性为主角,或柔美,或放荡。
- 男性大多为工具人,是为了衬托女性。
名画总是金贵的,不过他的画也同时是物理上的金贵。他用金箔的作画方式,也成了他一大特色。
性爱生死,这些抽象的概念,被具象化为符号,安插在一幅画里。也正因为如此,每个人对于他同一张绘画的解读都不尽相同。
就比方说《Judith and the Head of Holofernes》这张,取自于圣经,讲述犹太女人Judith 到Holofernes的宴会上,趁Holofernes酒醉睡着后用剑割下他的头的故事。虽然有典故,但裸体女性抱着人头的冲击力之强,很容易让不懂典故的我们肆意联想。
她为什么用这样的眼神?她为什么露出这样轻蔑的嘴角?她裸露的上半身,浓浓的性暗示,她的手边却抱着死亡,吓人,但不知为什么,却又同时充满着诱惑力。

还有那幅最著名的《Kiss》。身着华贵的男女在悬崖边上亲吻,看似温馨浪漫,却又那么让人不安。
男子的吻很强势,而女子的脸颊又显得很抗拒。女子双膝下跪,是否也有什么暗示?危险的悬崖边也似乎意味着什么。

要说印象主义是画面上的暧昧,那么他的画可以说是理解上的暧昧。鲜明的标志,但却由于很多冲突要素的混杂,产生了无穷尽的化学反应。就像我们脑中有些想法已经形成,可到了嘴边却说不出来。
这就是古斯塔夫的魔力。
Albertina
这次有幸,遇到了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的特展。
丢勒的风格很特别,在中世纪独树一帜,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不仅是画家,同样还是一位数学家和版画家。
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不怕。画画大概也是一个道理,从他的画中,你能够看到「当数学的精确用在绘画中的」效果。丢勒本人自带锐化滤镜,不论是自然风光,还是宗教题材,是正式的作品,还是草稿,笔触都非常锐利精细。
除了丢勒的自画像没有展出(因为这是慕尼黑老美术馆的镇馆之宝),其它的著名的作品基本上都被收集过来了。
包括久负盛名的兔子,犀牛等等。A4纸的大小下,细节还这么丰富,不愧是细节狂魔 。


另外丢勒也十分注意个人品牌营销。早期的作者有很多没有给画落款的习惯,这就导致在后期鉴定和分类时会出现困难。而丢勒基本每一幅作品,包括草稿,都会签名,并且签名是特别设计过的,因此在后期整理他的作品时,也许工作人员都是笑着整理的,毕竟不需要额外花时间查证了。
比起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艺术理论的贡献。丢勒将数学以及几何的理论套入到艺术中,撰写成册,让艺术的表达(例如近大远小等)精确化和理论化,使其变成一个学科,让人人都能学习和理解。

美术馆的前身是哈布斯堡宫殿,因此它还同时展出贵族的房间。
在房间中,还可以欣赏到一些其他较为零散的画作。
有时博物馆会在画旁边标注,这幅是大师的作品,于是我们就会被吸引并且特别停下脚步,驻足欣赏,因此这样的作品面前,往往都会是人山人海的。
有很多作品,不解释清楚,我还真欣赏不出好坏。一个例子就是梵蒂冈博物馆的阿波罗雕塑,这个雕塑堪称馆中三大镇馆之宝,可我竟一点印象也没有。
但随着欣赏的作品逐渐增多,鉴赏力也会慢慢增强。在Albertina的贵族房间展厅,最里面的房间墙上挂着两幅素描。我不清楚其他人的观感如何,但是一看到这个充满张力的人体速写,我就知道对方来头不小,也许我了解的画家不多,但能断定,起码他在当时就已经是个有名的作者。结果一查,是拉斐尔的草稿,这印证我的猜想。
不过总归总,每个人喜欢看什么,觉得什么好,都是有自己个性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偏好,没必要追风,不过投其所好,的确非常重要。

百水屋(Hundertwasser)

Friedensreich Hundertwasser 的作品。
他喜欢自然,名字里又带水(Wasser),于是他把名字里原来的Stowasser,改为Hundertwasser。
就如同很随性的改名一样,他的作品也很俏皮,颜色很丰富,不强调规整的形体,一切都向自然靠拢。如今这座建筑仍作为民宅使用,因此里面是没办法参观的。另外由于冬天的缘故,墙外的绿植都只剩下了干枯的树枝,想必到了夏天,建筑外面一定会再次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
看到他让我想到另外一个自然主义者,高迪。不论个人成就还是作品风格而言,我还是更喜欢高迪一些,因为他的作品里面不仅向自然靠拢,同时还加入了人的理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百水先生有点像老顽童,作品也同样自然,但有点『想到哪出是哪出』,是属于天真烂漫一般的自然。

其实在维也纳,重要的不止是艺术,更重要的是音乐,但这个方面,我只是浅尝辄止,程度大概就只会在音乐厅门口拍张照片,原因有两点。一来是听音乐会需要正装,我一身旅行装,非常不合适,二来是因为我似乎被魔怪附了诅咒,只要是音乐会,上半场一定睡着,下半场才会清醒,因此只好就此作罢。
由于德语特殊发音的缘故,相对法语就粗犷许多。而维也纳这样的一个地方,艺术文化以及建筑,高贵细腻,但说着愣愣的德语,有时候下意识会觉得不协调,这是只有在德国留学才能体会到的,非常独特的感觉。
感谢您的阅读。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70.3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94篇内容 · 31.2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60篇内容 · 48.1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71篇内容 · 898.9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4篇内容 · 28.3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44.9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06篇内容 · 42.6万次浏览
- 我生活着,就是为了这些瞬间250篇内容 · 43.5万次浏览
之前一月份去的奥地利,阴雨连绵很影响观感,丢勒画画就像巴洛克时期的巴赫创作乐曲一样。
维也纳人说德语相比德国感觉比较柔和哎,当然也可能听起来比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