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人的三思 | 正处在两座桥之间的原创音乐剧

假设,摆在你面前的是一条宽阔而湍急的河流。对岸就是市场和学校,但河流阻隔了两岸的交通,也隔断了这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他们要想渡江,常常要冒极大的风险,搞不好还要赔上性命。但长期的不便利和贫瘠的环境,已经让世代在此居住的人们难以忍受。他们决心要在河上架起一座桥,彻彻底底地改变现在的困局。倘若,这一艰巨的造桥任务落到了你的身上,所有人都把眼睛盯向了你。你会怎么做?
我猜无论是谁,做法都会有些类似。比如,先要到河的两岸去考察地形地质,以便挑选一处适合的地址;再了解一下河水的流量及潮汐情况,这样就能确定桥的高低与坚固度需求。最后要再翻翻自己的口袋,到底有几把斧,几块砖,够不够造起这座桥。如果一切都核算准确了,那这一工程便可以正式上马。
转眼,桥造好了。虽然它不高大、不宽阔,甚至因为选址较远,居民们需绕行数公里才能到达对岸的市场和学校。但作为当地第1座,安全、畅通的跨河桥,仍然受到了多数人的欢迎。可是,没过多久,居民们就对这座桥产生了不满。太窄,无法让车辆通行,导致货物运输不便,经济发展存在瓶颈;太远,又劳苦了上学的孩子们……
于是,他们开始想要第2座桥,一座更加宽阔、安全,而且无需绕行就能抵达对岸的直通大桥。可是,这样的桥需要在地势和水流环境极不利的条件下去建设,所需的工艺和材料也不再是几板斧、几块砖,能搞定的了……
这是两座桥之间的矛盾,也是人们在探索一些未知领域时,不可避免又必须面对的矛盾。当人们面对一无所有的时候,人们的目标是“有”;可当“有”了之后,人们的目标就会转变成“好”,甚至“更好”。回到音乐剧的问题上,当看完一部华语原创音乐剧的时候,我觉得不好看,那么我的这篇评论应该如何起笔呢?一吐为快?还是以鼓励的姿态,委婉其词,叫读者自己去体会?或许,对于现在的华语原创音乐剧来说,都是不合适的。显然,目前的华语音乐剧正处在一个“有”但还够不上“好”的尴尬境地。作为剧评人,我总是在质问自己,明知现在还无从兴建第2座桥,那看着层出不穷的第1座桥、第1.1座桥、第1.2座桥……,我又该如何评价?
有人觉得,现在是成长的阶段,没有1.1桥、1.2桥的积累,如何能一步攀上第2座桥。所以,我们应该对这样的作品更宽容,以鼓励的姿态去评价或批评,会更有益处。千万不要一棒子打死式的犀利批评,这不是打死了一部作品,更多是吓跑了观众。这样的说法没错,事物的发展需要遵循规律,急不得。但是,我们又何尝等得起呢?
国内的音乐剧市场不是只有华语原创音乐剧的真空环境,各路引进与本土化的音乐剧此起彼伏。大家常被置在同一个角斗场上竞争、拼杀。两相比较,往往是没得比。而更叫人担心的,是当我们完成了所谓的1.2桥之后,并没有如期等来1.3桥的诞生,而是更多1.21桥、1.22桥,甚至1.21111桥的滋生。当这样的闭环发展状态产生的时候,我们还应该鼓励吗?这时的婉转揶揄,或许就成了一张温床,滋养起不求进取,得过且过的美梦。
因此,当下的我们,再次面对华语原创音乐剧的时候,或许不该只是“吹捧”或“谩骂”,更不该刻意婉转地回避矛盾。我们的评价应该直面矛盾,直面观众的真实感受与合理诉求。要造成第2座桥不容易,看清自己的进步在哪儿很重要,但同时还应该清楚地知道差距在哪儿?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千万别以为“我们比昨天有进步”就陷入安稳的小确幸中,它会麻木我们的神经,反而让进步停滞。回归到剧评人的角色,面对不好看的原创音乐剧时,我们要明确其优势,更应该聊一聊存在的问题。
本文节选自剧评《梦泛泛,狂奔为何?》,作于2017年5月,未经允许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轩然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谈过很多次恋爱后才明白的道理168篇内容 · 70.4万次浏览
- 为什么我们会和错的人结婚?56篇内容 · 2.1万次浏览
- 你镜头下的夏日终曲56篇内容 · 1.6万次浏览
- 那些不上班的人都在做什么187篇内容 · 117.7万次浏览
- 后悔没有早点知道的职场道理88篇内容 · 24.3万次浏览
- 贫穷是一生的潮湿22篇内容 · 2.9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773.2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252篇内容 · 1193.0万次浏览
这是一个方方面面都不能接受批评的地方。什么时候才能学会接受并正确运用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