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翠西•艾敏和威廉•布莱克
文 / 克里斯蒂安娜·斯彭斯(CHRISTIANA SPENS)
虽然翠西·艾敏(Tracey Emin)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作品甚少相似之处,但利物浦泰特美术馆《聚焦》(Focus)系列最新推出的展览却别有意思。

利物浦泰特美术馆正在举办的展览对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和翠西·艾敏(1963年—)进行了比较,但这比较流于表面,所谓的依据只是这两位艺术家对于生、死和灵性这几个主题的共同关注,显然没有抓住真正的核心要害。这几个主题太宽泛、太庞大了,以至于两位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都被它们给吞没于无形,相应的,在某种意义上又没有真正提供关于两人内在联系或者说具有说服力的比较点。布莱克是19世纪最激进的艺术家和诗人,并且自称受到过神启,在他的作品和艾敏的现代作品之间其实很难找到共同点——除了他们都曾在职业生涯的某些阶段运用了具象绘画和诗歌写作这两个点。
利物浦泰特美术馆提出的解释是:“布莱克反对他那个时代的虚伪,拥护自由主义、性自由,尤其是言论自由。” 当然,艾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这样的人物——但这何尝不是绝大多数艺术家的共性呢?尤其是那些与浪漫主义或过去50年西方现代艺术沾亲带故的艺术家。泰特美术馆继续指出:“这场最新的展览肯定了布莱克的浪漫主义艺术思想,即人类只有经历过存在的痛苦和艺术的淬炼,精神才有获得重生的可能性。”这一论点看上去更有说服力,也算是提出了两位艺术家之间更切实相似的关注点和创作方法。事实上,两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深埋着他们对艺术实践最本真的诉求,而且都倾向于运用个人经验来表达对存在的关注。因此,即使在画面上没有太多相似之处,但他们却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甚至可以说共享着一份不成文的艺术宣言。
尽管有着相似的精神内核,但是仍然很难理解为什么偏偏要把这两位艺术家凑成二重奏一起展出,因为每一个单独拎出来办展都完全绰绰有余,而且在主题上在形式上可以展现得更加凝练。相反,如果是一个关于这些主题(或另一个相关的主题,比如艺术中的自传成分)更大型的群展,招纳更多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和现代艺术家,也可能会更加有趣,并且在作品的关联性上也不会那么局促。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布莱克和艾敏即使没有彼此的帮衬也已经足够有意思,尤其是把他们放进各自那个广阔时代的艺术背景下或许还会更加有意思。但是,无论这个策展(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那个安排他俩组队展出的最初决定)存在什么疑义,值得庆幸的是这项工程本身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魅力。再仔细想一想,我始终还是对两位艺术家处理自传的相关理念最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对时间的记录方式。
艾敏1998年那件声名狼藉的作品《我的床》(My Bed)占据了展厅的中心位置,虽然距其诞生之日已经过去了将近20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床却似乎变得更加诱人了。(当然,这肯定也满足了它的新主人的期望——它在2014年以超过250万英镑的价格被克里斯蒂安·迪尔凯姆伯爵Count Christian Duerckheim收购。) 展厅四壁被刷成了深红色和墨绿色,墙上则挂满了绘画作品(包括布莱克的《怜悯》( Pity,约1795年)和《耶稣受难图:“看啊,你的母亲。”》(The Crucifixion:“Behold Thy Mother”,约1805年),以及艾敏自己最近的一批具象绘画),在浓墨重彩包围之下这张床突兀得就像一个地狱入口的祭坛,有些东西显然早已消失不见,但恰恰是这消失不见突出了那些东西曾经存在过。所以,这张床的焦点其实是那些已然消失不见的东西。
现在看来最有意思的一点是:床上所有的“道具”或者说人造物品都已经过时——从已经停产的宝丽来相片到包装陈旧的避孕用品和伏特加。一份已经泛黄的报纸明确地把整个场景塞进了时间胶囊;与此同时,凌乱的床单上那些斑驳的体液污渍和烟头则给人一种犯罪现场的既视感。这件“现成品”完全是自传性的,突出的是这样一种印象:它记录了艾敏生命中一段黑暗的时光,但经由她本人自发的创作却已然将它提升为一个神话。这是一本没有墙壁的自传,这是一幅没有人物的自画像。然而,艾敏,或者曾经的那个她,至今仍然在这张床上徘徊不去。这就像是一幅幽灵的自画像。
《我的床》是艾敏在她位于伦敦东南部滑铁卢的公寓里创作的,当时她正处于一段恋情的尾声,这件作品就是对那段黑暗时光的记录,据说艾敏在床上哭泣了四天四夜(但是从现场各种物证来看可不只是哭泣这么简单)。这件作品不仅记录了这段黑暗的时光,也是她试图通过艺术寻求自我重生和救赎的一种表现——将过去抛在脑后,并将其转化为一个艺术装置,而这个装置至今依然是一个时间胶囊,封存的不仅是那段时光(1990年代),还有当时那一系列的情感和经历。将个人生活经验转化为精心策划的作品这一想法既让人着迷,但在同等程度上也令人心生恐惧。这种纪念的方式当然不会局限于某个时代(更确切地说是1990年代),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深深植根于古往今来所有的人类社会。即使艾敏可能不是第一个为一段失落的恋情为一段深深绝望的时光创作纪念品的艺术家,但是立即将这一过程个人化的同时向公众开放展示则无疑有其原创性。
让艾敏与布莱克的作品共处一室也许有其背后的深意:据说是艾敏自己选择了这个二重奏的组队方式,大概是因为她曾经受到过布莱克作品的启发吧?因为这个选择,她将自己的创作纳入了他的传统。不管他们的作品是否真的有其相似之处是否真的可以和谐共处,但是把艾敏的作品纳入浪漫主义传统的框架在某种意义上却标志着她与同时代人的背离;她的作品被认为是现代(近代)的时间胶囊,而不是当代艺术运动的一部分,这一认识既抬高了艾敏关注点的层次,并且赋予了作品很可能被忽略的某些内涵。《我的床》推出20年之后,艾敏这件作品已然晋升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思考,而不仅仅是一堆流行元素的叠加和对个人情感的陈述。在这个意义上,艾敏巧妙地提升了自己的作品:她,而不是布莱克,才是整场展览的主角。至少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布莱克不得不靠边站站成了艾敏的一个画框——让她在这框架里面得以重生,并且还要为其唱和。至少在主题上,从这个角度理解两位艺术家的展览也别有一番意思。
2020年3月23日译于杭州
原文地址:
他的声音和房间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自我映像:从丢勒到斯特鲁特 (5人喜欢)
- 米勒:依土而生 (2人喜欢)
- 巴尔蒂斯既闷又骚的画笔 (4人喜欢)
- 为什么惠特尼博物馆要净化大卫·沃纳洛维奇?
- 倾听,大卫·沃纳洛维奇振聋发聩的行动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三十多以后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1.0万+篇内容 · 84.6万次浏览
- 生活中的童话时刻58篇内容 · 1.4万次浏览
- 哪些事物曾让你感到“人类很渺小”?41篇内容 · 1.8万次浏览
- 暂停打工后,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183篇内容 · 15.1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607.9万次浏览
- 命运的齿轮真的会悄悄转动71篇内容 · 12.7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1171.0万次浏览
- 重新养一遍自己,可真好啊4505篇内容 · 807.2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