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女权主义者吗?”|关于女性权益的一些思考
1
去年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朋友问我,“你是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我当时想了想,觉得自己应该不算,毕竟为自己加上一个“主义”的后缀,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起码,我得熟知女权的起源发展,了解其定义、核心的观点与思想,明白其为如今的社会意识带来了多少影响,将来还会带来多少影响。
说实话,对这些领域,我只能算是懵懂,所以不敢妄自打着主义的旗号,随便发声。
但生为女性,我很关心女性群体的权益,关心我们在公共领域的声音。
很多人说,现代中国女性的地位,较日本、韩国等国家高了很多。
这里的“高”,主要表现在男人们较为尊重妻子在家庭中的话语权,在我家乡,男性就有怕老婆的地域标签,如今也不算什么贬义词,有时候人们说起来似乎还觉得很可爱。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声音说,中国并不存在男女权益不平等的问题。
在一次读书小组上,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故事。某位前辈去到国外读书,小组间讨论了关于“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小组的同学来自各个地域,大家都讲了很多,但是轮到她的时候,她说,“我们中国似乎不存在这些问题,在我家里,一切都是我妈说了算。”
我已经忘了老师为什么分享这个故事,但我却对这个轶事记忆犹新。
我当时在想,国人似乎也并不关注于女性权力的话题,中国的女性和男性普遍对于女性权益问题,没有太多意识。
那位出国在外的前辈没有看到中国女性权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这不是她的错。我们观察社会的起点,就是观察我们的家庭。正如那位前辈所看到的,母亲在组织家庭生产和安排时,拥有甚至在某些时刻,超越了父亲的权力,便会不自主地认为女性的权益在社会上的情况,也应当如此。
这种理解的偏差也许是起源于中国文化概念中的女性。
在中国的文化思想体系里“女性”概念,同西方不同。中国的女性概念被打上了空间烙印,女性被安排在“内闱”,限制其在公共场所中露面,禁止其在公共领域中发声,而只需操持内部。
在内闱之中,家族掌管人的配偶,在一家之中享有令人尊崇的地位,她们安排家族的事务,插手和干预子女的人生,有时候,家族外部的事务,也会过问她们几句,权益似乎已经得到了“伸张”。
但我们细想就会发现,她们并没有什么权益,她们只不过是父权的代理人,是父权在“内闱”的施行者。她们的权益不是她们自己的,而是父权所给予的,若是她们做了违背家族和父权的事,那这份权力也就会被收回了。
虽然如今中国的家庭单元已不同于氏族,但构建起中国社会结构的氏族制度与规则仍然残存。若当我们看到女性在家中操持,拥有话语权,便认为女性在社会中也拥有对等的权益,似乎有些幼稚了。
2
前几年,一部号称女性独立奋斗的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火了一段时间,但我去看了这部改编的电视剧后,却非常生气。
因为这部电视剧里所谓的“女性成功”、“女性独立”,更像是披着消费主义外衣的公主梦,它不聚焦女性生存的现状,不关注在新社会下的两性问题,只是用幼稚和无趣的物欲来包裹女性,说到底,仍然是在塑造着迎合父权的女性形象而已。
中国的女性权益问题,似乎也像这部电视剧一样,表面彰显,实则偷换,打着微妙的擦边球。
如今,女性权益问题已不如过去那么尖锐,权益矛盾的弱化,模糊了权益的边界,难以避免地使得权益的争取变成了“抠字眼”,权益的伸张变成了“骂街”。
于是,“女权主义”似乎在中国变成了一个不太友好的词语。围绕着女权主义的讨论,有很多丰富的言语形式,但核心的问题,不过仍是在问,中国女性的权益是否应该被伸张?是否已被伸张?还有哪些需要伸张?
关于第一个问题,似乎是个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任何一个生活在民主社会的人都知道,女性作为人,其权益自然应当得到伸张。但若就具体问题来进行讨论的时候,情况似乎就改变了。
我不知道自己是在哪个平台上看到的评论,“我(男)能跑一万米,你(女)也能跑一万米,你再跟我谈女权”。
这句话折射的观点仍然是陈旧,即在一个被父权定义能力的社会中,女性只有达到了男性的标准,才有资格同男性在这个社会中争取权力。
秉持这样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比如许多人说,所谓的女权主义者,只是在争取“权力”,而抛却“义务”。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我们如今所面临的伦理道德中所谓的“义务”,又都是谁添加进去的?
女性应当同男性一样,拥有在这个社会上独立生存的能力,但这份能力的标准,不是由男性来定义的。女性作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应当履行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上的“义务”,但伦理道德中的“义务”,不是由男性来规划的。
越来越多的人在社会中发声,伸张女性权益,最后所为的是女性自由选择与自我定义的权力,这是我所理解的女权主义和女性权益。
如今中国社会中对女性的权益已日渐重视,但所需要走的路仍然漫长。因为制度和法律的条文可以更改,但人心中固化的观念,社会既定的文化规则却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改变。
观念与文化是平等的,它们弥散在整个社会群体之中,无论男女都被其影响着,作为女性,我们必然会被这些固化的观念和既定的规则所影响。
在我有限的社会经验中,我也曾听闻许多这样的固化观念。
比如,某导师不愿收女学生,认为女性“事多”,不如男性听话;
某外科医生认为女性没有男性处理手术能力强,所以和女性同事搭档时,倍感碍事;
甚至有女领导也说出女性工作五年,就生了两个孩子,实在无用这样刻薄的话。
更别说在如今的社会里,还有很多女性都被带节奏,裹挟着迷失方向。
我还记得之前在网上看到,某V拍了张旗袍装的照片,附上文字说自己是军阀的姨太太,她被人抨击后却不自知,竟然反问,女孩儿爱美有什么错?这样的事简直不胜枚举,说出来都是平添笑料。
可见,女权主义所维护的虽是女性的权益,但其所需要改变却不仅是固化的男性。
所以,我们应当关注的是在就职、生育、人生选择中被忽视的女性声音,需要逐步地揭掉那些加在女性身上的物化标签,让独立自主在我们的女孩们身上逐渐出现,让她们摆脱社会强加的枷锁,而不是选择逃避枷锁。
3
今天看了《82年生的金智英》,心中很有感触。关于这部电影中,所围绕的女性权益,生育,工作等等的问题,已经无奈到让人难以开口详述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所想到的是自己,但我更多想到的是我身边的女性。我的奶奶,我的外婆,我的妈妈,姨妈和姑姑……我想到她们,比想到我自己还要难过。
我难过是因为她们聪敏能干,却因为是女性,或不能读书,或不能工作,或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承担着比男人们更多的“义务”。她们明明如此辛苦,却要被说成短见,说成无知,说成“事多”……
我是被她们抚养长大的女孩,所以我知道她们的辛苦。在未来,我也会有我的女孩,我希望那时候,她所看见的自己的母亲,不是那个默默操劳,隐藏自我的背影,而是那个拥有自己的事业和独立人格的女性。
所以,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吗?
我是。
有缘的人会看见,懂的人会懂。
公众号:Moon的微型小岛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642篇内容 · 25.4万次浏览
- 许倬云去世4422篇内容 · 3.6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72.8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343篇内容 · 11.5万次浏览
- 把夏天装进镜头的那一刻,有多治愈新46篇内容 · 6091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217篇内容 · 14.9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292篇内容 · 19.2万次浏览
- 不花钱也能拥有的松弛感新25篇内容 · 7470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