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新论
由于身在大学教学,外出讲课或出差,往往被对方介绍为某某领域专家,心中不觉产生惭愧之情,因为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少斤两,何敢以专家自居。 我没有专门研究,何为专家?什么水平才能达到专家水平?但千百年来,读书人有个默契,那就是要具有一定的德,才,识。  首先说说品德。为啥人们对专家的话期望值那么高?因为他们相信专家的品德,不会说假话。正如大量中国人到日本买马桶盖一样,虽然知道马桶盖是中国制造,但相信日本人进口时严格检验的信誉,做到有质量保证。而同样的东西摆在中国货架上,对他的产品质量心中没底。专家的品德就是为人做事的保证,这就是专家的品德价值所在。 如果没有追求真理敢言真话的品德,是不能称为专家的,也达不到专家水平。想想看,弄虚作假之徒,唯利是图之徒,必然见利忘义,没有做人为事的标准,何能达到对事物深刻理解与掌握的专家水平?见了领导,,连忙露出谄媚的笑容,卑躬屈膝的奴才相,怎能坚持真理,说真话?不是有桥梁已经倒塌是由鞭炮导致,还有专家称工程合格吗?有房屋倒塌原因,乃民工操作不当所致的专家吗?人品堕落如此,其学术科研水平也可想而知。如果再恬不知耻到处称专家,那就毫无节操了!世风如此,所以,别人一介绍是专家时,脸直发烧,不知是赞美恭维,还是讽刺挖苦?  其次,谈谈才干。这主要是指对知识领域的专长。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意思一是行业众多,二是每个领域都有专家。同时,古人又说,隔行如隔山,说的是说各个行业之间知识专业上的显著差距。谈到专家的才干,就是在自己领域要深要精,霸气十足,具有深厚内力,要有底气,既具有别人不能企及的学术高度,又不怕别人质疑挑战。另一方面就是对不是自己本行的有敬畏之情,不敢指手划脚,言出不逊,惹人嘲笑,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别人不便当面反驳,但可以成为背后茶余饭后谈资笑料。古人云,贻笑大方,即为此意。有幸去过不少高校听课交流,也在国外高校聆听名家教诲 ,发现真正专家都是自己领域信心满满,但一面对不是自己领域的人,哪怕是初出茅庐小字辈,也谦虚有加,请教之情溢于言表。万金油专家古今少有,因此,谦虚好学往往是真正专家才干的体现。 记得刚刚读研究生时,略略读多几本书籍,就踌躇满志,谈起来自以为头头是道。导师是50年代复旦大学毕业研究生,他总是认真聆听,也不指点。听完我长篇大论之后,鼓励一番说,很有见识,我也学了不少。然后,给我一个书目,让我再阅读写出读书报告。我往往边读边脸发烧,因为我的所谓真知灼见早已散落在不同的文献中。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古人不余欺也。导师每改我读书笔记和论文,标点符号,错别字,文献索引,英文单词,都仔细核对。满满的修改后红字遮住了我的文字,那时很不懂事,认为何必那么认真呢?又有什么意义?那时的意义主要是指毕业找工作。导师退休延长了3年,正式退休后学院想返聘当督导专家,他征求弟子们意见,大家劝他好好休息,保重身体。他便推辞。院长亲自登门,推辞不过,干了半年。其实,弟子们知道他发挥余热,有个事干,不寂寞,但担心他不通时务,过于较真,会自寻烦恼,反而不美。他毕竟是旧式知识分子,有点愚钝,学不来当今社会生存需要的八面玲珑。  最后,谈谈学识。所谓学识指的是创新,指的是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做人所未做,言人所未言。简而言之,要有远见,有远见者孤独。下面看看这则记载: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即公历1867年 7月21日晚,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与赵烈文聊天时忧心忡忡地对赵说:“京中来人云:‘都门气象甚恶,明火执仗之案时出,而市肆乞丐成群。’民穷财尽,恐有异变,奈何?”赵烈文回答说:“天下治安一统久矣,势必驯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风气未开,若非抽心一烂,则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就是说,现在天下统一已经很久了,势必会渐渐分裂,不过由于皇上一直很有权威,而且高层没有先烂掉,所以现在不会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但据他估计,今后的大祸是朝廷会先垮台,然后出现各自为政、割据分裂的局面;他进一步判断,大概不出五十年就会发生这种灾祸。清朝亡于1911年,赵烈文的远见令人惊叹。这是真正的专家。要知道,当时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徒如过江之鲫。 再看一史实: 1945年7月,褚辅成、黄炎培、冷遹、王云五、傅斯年、左舜生、章伯钧七位国民参政员延安。 黄炎培一行在延安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各式各样的新房,以及街道上的意见箱——每个延安人都能“直达上听”,给毛泽东提建议。他发现,在延安喊毛泽东就是毛泽东,很少会称职衔。 六位参政员将要回重庆时,毛泽东问黄炎培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变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 一步步扩大,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革命还没成功,真正专家就预见未来的腐败。这才是大家。 这就是黄炎培著名的历史周期率。  更绝的是,这个故事还有后续:在《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一书写道:几位记者从延安回来,向蒋夫人赞扬共产党人廉洁奉公、富于理想和献身精神。宋美龄感触良深,默默地凝视长江几分钟后转回身,说出了她毕生最悲伤的一句话:如果你们讲的有关他们的话是真的,那我只能说他们还没有尝到权力的真正滋味。宋美龄的话听起来更令人毛骨悚然。宋美龄也是大家。 何谓远见?不畏浮云遮望眼,才是远见。何为高峰,就是能预见常人所未见。  总之,教学多年,对品德惴惴,唯恐沾满铜臭之气。对各行各业都充满敬畏,不敢对人大胆放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对知识敬畏,知之为知之,不知不敢强以为知。对成才刻苦,丝毫不敢散漫,虽孜孜以求,但也只对自己领域略知一二,往往对本行也有山穷水尽徒彷徨之感,不知如何更进一步。对学识仰慕,那些能够先人发现,先人行动的,有独到见解的人,很是敬佩。 记得,我参加一学术研讨会时,有推销画作的,价格不贵,画作精美,我便买了一幅喜鹊登梅,价格在200元左右。导师笑到,此画乃画匠之作,非画家之作。画家有学识,画匠不过作画工具尔。教学多年,不过一教书匠罢了。天天不过做知识搬运工,何敢以某某家自居。  送花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我的消暑菜单402篇内容 · 8.0万次浏览
- 私藏夏日书影音清单230篇内容 · 9.8万次浏览
- 我的夏日出行计划174篇内容 · 2.9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1.0万+篇内容 · 67.6万次浏览
- 关于夏日的幸福小事115篇内容 · 3.0万次浏览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1017.8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456篇内容 · 49.2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2049篇内容 · 965.7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