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发展讨论
《城门几丈高》十分清晰的从重庆开埠讲到抗战结束的一系列城市、生活、人文、商业、教育、工业、交通等的历史脉络。从最初的“蜀道难”、“川江险”到后面的贸易开埠,连通下游的上海及汉口,从大山走近贸易续而走进工业化进程现代文明,到省城到陪都的整个历史时期。但是最后的一句“热闹了南京,冷落了山城”却是实实在在的伤感。就像总有一些人需要你的时候,随意的进入你的生活,时间到了,不需要了,她就走了。只留下山城,从突然而来的30万人到日本投降后离开的27万人。曾经支撑这些人的基础建设、精神食粮,一瞬间都灰飞湮灭。
从城门的七开八闭,每个城门的历史功能开始。比如朝天门是拜天子接圣驾,比如太平门的“青狮白象锁大江”的来源。每个城门都有它独自的功能意义。整个城市布局以功能需求开始,不同于以往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本身就是一座“以山为城、以江为池”的城市,无法像北方城市那样造城,方地。而是从千厮门到金紫门拉了一条平行于山脉的轴线,通远门与东水门拉了一条平行于水线的轴线,交叉形成了城市的中心。
在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带来了人口的发展,城市扩张也在所难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西安是否可以支撑现在的首都。答案是支撑不了。关中平面整个被山体环绕,人口2000w人,能带动周边的话也延续不出去山脉,人口腹地太小,往西是戈壁,北部跟南部都被山体围着。比如定都北京,可以带动周边的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覆盖人口可以到3-4亿人。上海则更甚,联系华北、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可谓中原地区。但是重庆整个城市被山体环绕,如何城市扩张呢,通远门外拓城迁坟,拓展了南岸及江北。
“师夷长技以制夷”。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导入,一大批爱国志士出国留学,学回来的技术。江津人在日本学会了制造玻璃,还制造了中国第五立面上的采光系统“亮瓦”,卢作孚则从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在教育救国的过程中,整个城市的功能需求发生了变化,从城市文化的需求增加了城市功能,比如博物馆、图书馆、书院等,把文化城市单元从传统的中式格局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东西南北市的街巷格局,从功能及商贸需求的格局转变为文化格局,在城市发展中点状的增加着各种现代化城市里的功能需求。同时,把文化从以往的学堂变成细胞渗透的方式,传承延续到妇女儿童中,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属性。
1939年的重庆首次轰炸,日本人扔下的大量是燃烧弹而非炸药包。在深入研究川东民居的建筑材料多数为木材、竹等的建筑后,在燃烧弹的作用下,可以让整个城市连片烧毁。这时候的重庆做了3个动作:1、增加了火巷子,作为消防隔火功能。比如打铜街、十八梯、凯旋路、中兴路,都是曾经的火巷子,作为串火隔断;2、连通了零散街道,串联了经路纬路,打通了旧市区的南北干道;3、人口疏散。这点是最至关重要的。也为今天的重庆分区奠定了基础。原重庆的人防防空洞仅可接纳45W人,但是当时的重庆作为陪都,一直面临着日本的轰炸。国民政府提出人口疏散,向璧山、巴县、江北、合川、綦江等作为功能组团,形成了初步的卫星城,沿道路主要干道同步设置相应的商业、政府等城市基本功能需求。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57.4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76篇内容 · 22.6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30篇内容 · 874.2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35篇内容 · 22.1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24.5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54篇内容 · 227.1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23篇内容 · 30.7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终不似,少年游”的经历?3830篇内容 · 148.3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