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乎乎的论文,放上来丢人现眼
对天津市民心目中的城市意象的调查
——对城市空间的基本组成要素(问题8)的研究暨中外城市结课论文
[摘要] 本文意在研究天津市民心目中的城市意象,分析城市的品质,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或是“可读性”。研究基础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以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天津市民对天津市的认识,总结其空间要素,调查居民对城市不同区域的熟悉程度,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意象,空间要素,调查访谈,认路
一、城市意象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一个清晰的意象可使人方便迅速的转移,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参考系,是行为、信仰、知识的组织者。有秩序的环境给人们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是获取更多信息的起点。同时,城市的方向感对人们有重要的意义,其实可以说是城市对其居民服务的内容之一,若是城市的方向感很差,缺乏一些必要的元素供人们来辨认,这可以说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失败。
一个好的意象能够使居民在感情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能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界间建立协调的关系,产生对此地的归属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最熟悉的地方是自己的家,并且他们认为其美好而与众不同。经过长期的接触熟悉之后,人们心中就会形成有个性和组织的印象,因此很多人描述其居住的城市是从其家附近的道路开始,并延伸至他同样熟悉的工作地点。
环境的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对此,城市规划师希望能创造出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他所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能够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即“公众意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现在的设计师希望能掌握通过创造一个完整的景观,使观察者容易识别局部而获得整体结构。
“可意象性”,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
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以方便的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道路对许多人来说,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边界为两个部分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区域在观察者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用的感觉,因为其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节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中对其理论有详细的介绍。为此,他对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新泽西、洛杉矶)的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或者称之为访谈),意在考察其居民对自己城市中一些意象的熟悉程度,并对此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关城市设计原理的结论。
在此,我希望仿照此种模式,对天津的市民进行此种调查访谈,以此来对天津市的意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存在的问题便是样本的缺乏。由于题目较为特殊,对于被访者占用时间也较多,所以我只能选择身边的熟人来进行访问。这就导致了年龄分布、职业分布的不均衡,甚至居住区域也没完全覆盖市内六区,这都是此次调查的不足之处。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1、边界
经过对多人所绘制天津略图的分析,我得出了人所共知的天津地图(如图)。我将其中一些道路较小的曲折忽略,只保留海河走向以及道路的大致方向。
凯文•林奇所做的访谈是选择城市中的其中一个地区进行研究,而我直接要求被访问者画出他所熟悉的天津市。多数被访问者在天津市生活了许多年后,还是无法对城市有近乎全面的了解,他们画出的地图中常有大片的空白。大部分人能较详细的画出以自己家为中心,并延伸至工作地点的道路,对于一些较为繁华的地段,比如和平区的滨江道、南京路也较为熟悉。而河东、河北、红桥区的居民对南开、河西区的了解大多很不清楚,同理,河西、南开的居民大部分只能画出河东、河北、红桥区的几条街道。而海河两岸则是通过几条甚至不知道名字的桥连起来。由此可见,天津市的居民活动范围可以归纳为以海河为一条主要边界,而各区的分界线,如卫津路、围堤道也可以算作次要的边界。
2、道路
大部分的人无法完整画出海河的走向,只能画出其大致方向(西北-东南),一些转弯都被忽略了。而道路大多简化为正南正北或是正东正西向(人们一直努力将道路组成一个几何网络,将规律性赋予周围的环境),而对于一些有较大拐弯的道路,如大沽路(大沽南路、大沽北路)、解放路(解放南路、解放北路)则十分困惑。总体来看,天津市的道路中,南京路、卫津路以及中环线的南线(围堤道)为人所共知;而各区的主干道虽为大多数人所知,其定位却不一定准确;而更细节的道路仅为当地区域的人所熟悉。卫津路的宽阔与笔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地图上,它的南北走向也显得很突出。南京路位于和平区的中心,其连接了滨江道、小白楼两个商业区,而它却不是正东正西走向的,还有几个微妙的转弯。
对于“最喜欢的街道”的回答,有些人直截了当的回答了自己家附近的街道,有些则选择了繁华的或是比较有特点的街道,如南京路、解放北路、睦南道,或是一条不知名却给人感觉很好的林荫道。
3、区域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天津市的中心地带在南京路一带,而有些人对政治中心、地理中心还有其他的看法,但大都集中在和平区。
和平区又分成了几个小的区域,而一些重要的区域,比如五大道、滨江道和平路商业区,却被很熟悉此地的受访者画得十分概括。他们只能标出它的大致方位,而其中具体的道路则几乎完全无法画出。天大南大、老城厢、意式风情区由于其特征与外界反差极其明显也各自成为了区域。
对于市中心之外的某些大型的居住区,如果不是住在其中,则人们对其的具体方位的了解非常不准确,多数人(非此区域居民)听说过万新村、王顶堤、华苑等地方,却无法说出或找出它的具体位置。
4、节点
东站、海光寺、八里台立交桥、日报大厦、大光明桥等地区作为交通节点出现,在于其交通枢纽的地位。首先,东站不仅是天津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作为火车站,还起到了重要的交通作用。海光寺为主要道路南京路与卫津路的交口,并且有地铁通过;八里台立交桥不仅是中环线围堤道与卫津路的交口,还坐落在分隔和平、南开区,和平、河西区的边界上;日报大厦地区的功能也是类似,其为五条道路的交叉口,既是标志性建筑,又是连接性的节点。相应的,津汇广场、耀华中学一带作为商业功能的聚集性节点,也为人们所认可。
5、标志物
在被问到“你认为什么可以象征天津(最有特征的元素)”的时候,一些人回答了天津的小吃、曲艺,由此可见天津的市民文化气息之浓郁。一些人则会回答天塔、租界区、劝业场、海河等明显的建筑或环境意象,或者大胡同这种平民经常光顾的商业中心。有人从文化方面对天津的总体风格进行了概括,认为其“漕运文化”造成了如今的城市风格。有人认为天津市复杂的交通、斜交的路线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元素,事实上,超过四个路口的交叉点总会带来麻烦,却能给人深刻印象。回答天塔的受访者回忆了在其上眺望全市的情景,由此可见,开敞的景观能产生感情上的愉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要在海河上建“天津之眼”的原因。回答海河的受访者认为河流能使城市变得灵动,是天津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点。
对于自己城市景点的了解,多数人会推荐一些有特色的地方,鼓楼、文化街、大悲院、租界区,少数人(特别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则会推荐市博物馆、音乐厅等。
6、对城市中方向、距离、海拔高度的了解与错觉
对于自家的朝向,有些人回答不知道,这很可能是由于天津市大部分的道路并非正南正北。在访谈过程中,有人说,在天津生活多年的人都不会对天津有一个总体的、坐标性质的认识,人们在街上走,只能知道左、右,而从来无法把自己在全市的范围内进行定位。一位受访者在看完地图后才认识到,天津大学和与国语学院几乎是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她往返两地所经过的路线是锯齿状的,所以一直认为天大距离外院很远。
对距离错觉还出现在对市内主要交通干道的长度的认识上。我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你估计沿着南京路走,从海光寺到滨江道有几公里?坐车需要多长时间?”大多数人的回答远远超过了实际的长度。这大概是由于此路段较为繁华,意象较为丰富,并且车辆较多导致车行缓慢,造成了对距离估计的偏差。
一部分人能推想出,天津市东南部较低,因为海河是朝着这个方向流入渤海湾的。一位曾住在红桥区的受访者提到:在小时候,从红桥区的平地上看劝业场的尖顶几乎是水平的,所以他认定越往东南方向海拔越低。
7、认路的问题
为了在想象的路径中分析其经过的意象,我设置了十条路线供选择,皆连接一些重要的地标或是节点。受访者需要说出他经过的主要道路以及标志。在此过程中,对自家区域附近事物的了解还是远超于其他区域。而年轻人有时候能经过某些道路到达目的地,却并不知道其道路名称。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天津市的路难认。有一位受访者提到:其实并不是路难认,而是我们从来没有关注。她曾自己去北京旅游,仅仅买了一份地图就逛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她认为在天津如果她也这么做的话,一定也能找到想找的地方。
不可否认,天津的道路不是正南正北这个原因确实致使人们认路困难,但是一些年轻人还是会利用地图很好的找到路线。Google地图、手机地图越发普及,它们也对我们熟悉我们城市的道路环境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有受访者认为租界区的道路难认,其原因是道路又短又多。还有一些区域用编号来为道路命名,如河东区、河北区的道路,事实上,方格网的道路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无法分辨的模型。有人认为,一些道路莫名其妙的改变名字,如西康路-新兴路,卫津路-南门外大街,昆纬路-新开路等,缺乏连贯性,也是路难认的原因之一。
8、卫星图问题
在其后,我请受访者在Google的卫星图上找到一些地标。有些人开始很摸不清头绪,刚刚意识到原来一直以为是正南正北的道路在地图上显示得却是斜的,而海河的曲折程度更是叫不熟悉地图的受访者惊讶。一些突出的地标,如天塔、东站等在卫星图上很清晰的意象被较快的找到,而自家、单位这些不很明显的标志则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在问到上班、上学时经过的路线及标志物时,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受访者大多能够清晰地描述,而有些经常坐公交的受访者则不能,她也奇怪于自己对城市中事物的漠不关心,她认为实在没什么可看的。我认为其原因正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条道路如果没有叫人能够记住的意象,也就没有人会关注、记住它。另一方面,城市的设计者们也要去教育市民们,教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城市,观察其复杂多样的形态和相互之间的组织,将其培养成见多识广而有品位的观众,这对加强城市意象的品质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会有巨大的帮助。
9、照片问题
在下一个环节,我选取了6张照片,为天津较为有特色的部分以及两张上海、北京的照片。多数人即使不能全都认出来,也可以通过建筑风格的特色来对其进行大致的定位、归类。
10、杂谈
在其后的“杂谈”部分,受访者认为“城市元素的方位和识别它的重要性”在于更好的认路、认识城市、并记住它,产生对自己城市的归属感,有家的感觉,还可以让城市更有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北京市是很有方向感的,也有人说,不管到什么城市,他都会很有方向感。
我还访问了人们对于城市的各方面满意度,以及希望改进的地方。此类问题不在此赘述。
三、总结
通过此次访谈,我得到了很大的信息量。在访谈之前所需的准备,思考题目,了解道路,非常锻炼我的收集资料能力;而在访谈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与人沟通的重要。有些受访者还指出了我题目设置的不足之处,对我帮助很大。我希望今后能将此套访谈问题加以完善,并访问更多的人,使样本的年龄、职业、居住地点更广一些,得出的结果或许能更加客观。
在此阶段,我只能找出一些问题并对其提出一些较为浅显的看法,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或研究出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美)大卫•林奇 城市意象 华夏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2 (美)埃德蒙•N•培根 城市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8月
附录A、访谈的具体题目
<一>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家庭住址
职业(若是学生请填专业)
年龄
工作地点
常用的交通方式
<二>基于记忆部分
1、 请凭记忆画出天津市大致的地图(自定范围)(请勿参考任何资料)(最好画在纸上)
2、 请在你画的地图上找出正北。
3、 你认为天津市的市中心在哪里?请在你画的地图上标出。
4、 你认为什么可以象征天津(最有特征的元素)?请描述一下。你对此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体验?
5、 请说出你最喜欢的一条街道,并在你画出的地图上标注它的大致位置。
6、 外地人或外国人来到天津,你会推荐他去哪里?
7、 请举出几个文化场所及大致位置。
8、 请举出几个公园及大致位置。
9、 请说出你家的朝向。
10、 请说出南京路的走向及起止点。(可以回答不知道)
11、 你估计沿着南京路走,从海光寺到滨江道有几公里?坐车需要多长时间?
12、 天津市哪个方位海拔较低?
13、 在下列路线中任选至少三个(多选不限),大致说出经过的道路、主要的标志性建筑。
利顺德饭店-图书大厦
奥体中心-华苑
美院-王串场
外院-乐园
下瓦房-尖山
总医院-佟楼
西站-“天津之眼”
东站-津湾广场
鼓楼-意式风情区
水上公园-长虹公园
民园体育场-市委
伊势丹-海信广场
14、 你认为天津的路好认么?哪一带的路比较不好认?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如果迷路了怎么找(不借助别人的帮助)?
<三>基于地图部分(图略)
请在卫星图上找出以下地点并大致记录所花的时间。
家、工作单位(学习单位),大致画出你常走的路线,并说出你会经过的标志性事物。(如果地点不在地图上可以不标注,在地图上标注最好使用PS)
请找出以下地标:天塔、市博物馆、老城区、东站
假设从家出发,到这些地方怎么走?大致需要多长时间?我怎么样才能认出它?
请找出以下地区(任选四个):小白楼、王顶堤、万新村、天大南大、五大道、意式风情区、和平路滨江道、华苑
<四>基于照片部分
请辨认以下照片,说出它们是哪里。(有一些不属于天津市,也请你找出来)
请说出你是通过什么来辨认的?
(照片略)
<五>杂谈
1、 你认为我们在试图寻找什么?
2、 对人们来说,城市元素的方位和识别它的重要性在哪?
3、 你所了解的城市中,那个具有良好的方向感?
4、 作为天津人,你是否想到要移居其他城市?为什么?
5、 你认为,从城市建设方面来讲,天津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什么?
6、 你认为天津市是一个宜人居住的城市么?请在以几个下方面打分,满意度从1到10递增。
气候
市容
交通
安全
政府
居民素质
生活节奏
文化氛围
物价水平
工资水平
附录B、访谈结果记录
(略)
——对城市空间的基本组成要素(问题8)的研究暨中外城市结课论文
[摘要] 本文意在研究天津市民心目中的城市意象,分析城市的品质,着眼于城市景观表面的清晰或是“可读性”。研究基础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以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来了解天津市民对天津市的认识,总结其空间要素,调查居民对城市不同区域的熟悉程度,并提出一些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城市意象,空间要素,调查访谈,认路
一、城市意象的概念及其重要意义
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
一个清晰的意象可使人方便迅速的转移,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参考系,是行为、信仰、知识的组织者。有秩序的环境给人们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是获取更多信息的起点。同时,城市的方向感对人们有重要的意义,其实可以说是城市对其居民服务的内容之一,若是城市的方向感很差,缺乏一些必要的元素供人们来辨认,这可以说是城市设计的一种失败。
一个好的意象能够使居民在感情上产生十分重要的安全感,能由此在自己与外部世界间建立协调的关系,产生对此地的归属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最熟悉的地方是自己的家,并且他们认为其美好而与众不同。经过长期的接触熟悉之后,人们心中就会形成有个性和组织的印象,因此很多人描述其居住的城市是从其家附近的道路开始,并延伸至他同样熟悉的工作地点。
环境的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对此,城市规划师希望能创造出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他所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能够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即“公众意象”,大多数城市居民心中拥有的共同印象。现在的设计师希望能掌握通过创造一个完整的景观,使观察者容易识别局部而获得整体结构。
“可意象性”,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有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一个高度可意象的城市,应该看起来适宜、独特而不寻常,应该能够吸引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和参与。
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可以方便的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道路对许多人来说,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边界为两个部分的分界线,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区域在观察者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用的感觉,因为其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节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一书中对其理论有详细的介绍。为此,他对三个美国城市(波士顿、新泽西、洛杉矶)的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或者称之为访谈),意在考察其居民对自己城市中一些意象的熟悉程度,并对此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有关城市设计原理的结论。
在此,我希望仿照此种模式,对天津的市民进行此种调查访谈,以此来对天津市的意象进行简要的分析。
首先存在的问题便是样本的缺乏。由于题目较为特殊,对于被访者占用时间也较多,所以我只能选择身边的熟人来进行访问。这就导致了年龄分布、职业分布的不均衡,甚至居住区域也没完全覆盖市内六区,这都是此次调查的不足之处。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1、边界
经过对多人所绘制天津略图的分析,我得出了人所共知的天津地图(如图)。我将其中一些道路较小的曲折忽略,只保留海河走向以及道路的大致方向。
![]() |
凯文•林奇所做的访谈是选择城市中的其中一个地区进行研究,而我直接要求被访问者画出他所熟悉的天津市。多数被访问者在天津市生活了许多年后,还是无法对城市有近乎全面的了解,他们画出的地图中常有大片的空白。大部分人能较详细的画出以自己家为中心,并延伸至工作地点的道路,对于一些较为繁华的地段,比如和平区的滨江道、南京路也较为熟悉。而河东、河北、红桥区的居民对南开、河西区的了解大多很不清楚,同理,河西、南开的居民大部分只能画出河东、河北、红桥区的几条街道。而海河两岸则是通过几条甚至不知道名字的桥连起来。由此可见,天津市的居民活动范围可以归纳为以海河为一条主要边界,而各区的分界线,如卫津路、围堤道也可以算作次要的边界。
2、道路
大部分的人无法完整画出海河的走向,只能画出其大致方向(西北-东南),一些转弯都被忽略了。而道路大多简化为正南正北或是正东正西向(人们一直努力将道路组成一个几何网络,将规律性赋予周围的环境),而对于一些有较大拐弯的道路,如大沽路(大沽南路、大沽北路)、解放路(解放南路、解放北路)则十分困惑。总体来看,天津市的道路中,南京路、卫津路以及中环线的南线(围堤道)为人所共知;而各区的主干道虽为大多数人所知,其定位却不一定准确;而更细节的道路仅为当地区域的人所熟悉。卫津路的宽阔与笔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地图上,它的南北走向也显得很突出。南京路位于和平区的中心,其连接了滨江道、小白楼两个商业区,而它却不是正东正西走向的,还有几个微妙的转弯。
对于“最喜欢的街道”的回答,有些人直截了当的回答了自己家附近的街道,有些则选择了繁华的或是比较有特点的街道,如南京路、解放北路、睦南道,或是一条不知名却给人感觉很好的林荫道。
3、区域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天津市的中心地带在南京路一带,而有些人对政治中心、地理中心还有其他的看法,但大都集中在和平区。
和平区又分成了几个小的区域,而一些重要的区域,比如五大道、滨江道和平路商业区,却被很熟悉此地的受访者画得十分概括。他们只能标出它的大致方位,而其中具体的道路则几乎完全无法画出。天大南大、老城厢、意式风情区由于其特征与外界反差极其明显也各自成为了区域。
对于市中心之外的某些大型的居住区,如果不是住在其中,则人们对其的具体方位的了解非常不准确,多数人(非此区域居民)听说过万新村、王顶堤、华苑等地方,却无法说出或找出它的具体位置。
4、节点
东站、海光寺、八里台立交桥、日报大厦、大光明桥等地区作为交通节点出现,在于其交通枢纽的地位。首先,东站不仅是天津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作为火车站,还起到了重要的交通作用。海光寺为主要道路南京路与卫津路的交口,并且有地铁通过;八里台立交桥不仅是中环线围堤道与卫津路的交口,还坐落在分隔和平、南开区,和平、河西区的边界上;日报大厦地区的功能也是类似,其为五条道路的交叉口,既是标志性建筑,又是连接性的节点。相应的,津汇广场、耀华中学一带作为商业功能的聚集性节点,也为人们所认可。
5、标志物
在被问到“你认为什么可以象征天津(最有特征的元素)”的时候,一些人回答了天津的小吃、曲艺,由此可见天津的市民文化气息之浓郁。一些人则会回答天塔、租界区、劝业场、海河等明显的建筑或环境意象,或者大胡同这种平民经常光顾的商业中心。有人从文化方面对天津的总体风格进行了概括,认为其“漕运文化”造成了如今的城市风格。有人认为天津市复杂的交通、斜交的路线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元素,事实上,超过四个路口的交叉点总会带来麻烦,却能给人深刻印象。回答天塔的受访者回忆了在其上眺望全市的情景,由此可见,开敞的景观能产生感情上的愉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要在海河上建“天津之眼”的原因。回答海河的受访者认为河流能使城市变得灵动,是天津不同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点。
对于自己城市景点的了解,多数人会推荐一些有特色的地方,鼓楼、文化街、大悲院、租界区,少数人(特别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则会推荐市博物馆、音乐厅等。
6、对城市中方向、距离、海拔高度的了解与错觉
对于自家的朝向,有些人回答不知道,这很可能是由于天津市大部分的道路并非正南正北。在访谈过程中,有人说,在天津生活多年的人都不会对天津有一个总体的、坐标性质的认识,人们在街上走,只能知道左、右,而从来无法把自己在全市的范围内进行定位。一位受访者在看完地图后才认识到,天津大学和与国语学院几乎是在同一水平线上,而她往返两地所经过的路线是锯齿状的,所以一直认为天大距离外院很远。
对距离错觉还出现在对市内主要交通干道的长度的认识上。我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你估计沿着南京路走,从海光寺到滨江道有几公里?坐车需要多长时间?”大多数人的回答远远超过了实际的长度。这大概是由于此路段较为繁华,意象较为丰富,并且车辆较多导致车行缓慢,造成了对距离估计的偏差。
一部分人能推想出,天津市东南部较低,因为海河是朝着这个方向流入渤海湾的。一位曾住在红桥区的受访者提到:在小时候,从红桥区的平地上看劝业场的尖顶几乎是水平的,所以他认定越往东南方向海拔越低。
7、认路的问题
为了在想象的路径中分析其经过的意象,我设置了十条路线供选择,皆连接一些重要的地标或是节点。受访者需要说出他经过的主要道路以及标志。在此过程中,对自家区域附近事物的了解还是远超于其他区域。而年轻人有时候能经过某些道路到达目的地,却并不知道其道路名称。
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天津市的路难认。有一位受访者提到:其实并不是路难认,而是我们从来没有关注。她曾自己去北京旅游,仅仅买了一份地图就逛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她认为在天津如果她也这么做的话,一定也能找到想找的地方。
不可否认,天津的道路不是正南正北这个原因确实致使人们认路困难,但是一些年轻人还是会利用地图很好的找到路线。Google地图、手机地图越发普及,它们也对我们熟悉我们城市的道路环境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有受访者认为租界区的道路难认,其原因是道路又短又多。还有一些区域用编号来为道路命名,如河东区、河北区的道路,事实上,方格网的道路形态本身就是一种无法分辨的模型。有人认为,一些道路莫名其妙的改变名字,如西康路-新兴路,卫津路-南门外大街,昆纬路-新开路等,缺乏连贯性,也是路难认的原因之一。
8、卫星图问题
在其后,我请受访者在Google的卫星图上找到一些地标。有些人开始很摸不清头绪,刚刚意识到原来一直以为是正南正北的道路在地图上显示得却是斜的,而海河的曲折程度更是叫不熟悉地图的受访者惊讶。一些突出的地标,如天塔、东站等在卫星图上很清晰的意象被较快的找到,而自家、单位这些不很明显的标志则花费了较多的时间。
在问到上班、上学时经过的路线及标志物时,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的受访者大多能够清晰地描述,而有些经常坐公交的受访者则不能,她也奇怪于自己对城市中事物的漠不关心,她认为实在没什么可看的。我认为其原因正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条道路如果没有叫人能够记住的意象,也就没有人会关注、记住它。另一方面,城市的设计者们也要去教育市民们,教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城市,观察其复杂多样的形态和相互之间的组织,将其培养成见多识广而有品位的观众,这对加强城市意象的品质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会有巨大的帮助。
9、照片问题
在下一个环节,我选取了6张照片,为天津较为有特色的部分以及两张上海、北京的照片。多数人即使不能全都认出来,也可以通过建筑风格的特色来对其进行大致的定位、归类。
10、杂谈
在其后的“杂谈”部分,受访者认为“城市元素的方位和识别它的重要性”在于更好的认路、认识城市、并记住它,产生对自己城市的归属感,有家的感觉,还可以让城市更有特色,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北京市是很有方向感的,也有人说,不管到什么城市,他都会很有方向感。
我还访问了人们对于城市的各方面满意度,以及希望改进的地方。此类问题不在此赘述。
三、总结
通过此次访谈,我得到了很大的信息量。在访谈之前所需的准备,思考题目,了解道路,非常锻炼我的收集资料能力;而在访谈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与人沟通的重要。有些受访者还指出了我题目设置的不足之处,对我帮助很大。我希望今后能将此套访谈问题加以完善,并访问更多的人,使样本的年龄、职业、居住地点更广一些,得出的结果或许能更加客观。
在此阶段,我只能找出一些问题并对其提出一些较为浅显的看法,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对这些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学会或研究出解决的办法。
参考文献
1 (美)大卫•林奇 城市意象 华夏出版社 2001年4月第一版
2 (美)埃德蒙•N•培根 城市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8月
附录A、访谈的具体题目
<一>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家庭住址
职业(若是学生请填专业)
年龄
工作地点
常用的交通方式
<二>基于记忆部分
1、 请凭记忆画出天津市大致的地图(自定范围)(请勿参考任何资料)(最好画在纸上)
2、 请在你画的地图上找出正北。
3、 你认为天津市的市中心在哪里?请在你画的地图上标出。
4、 你认为什么可以象征天津(最有特征的元素)?请描述一下。你对此有什么特别的感情体验?
5、 请说出你最喜欢的一条街道,并在你画出的地图上标注它的大致位置。
6、 外地人或外国人来到天津,你会推荐他去哪里?
7、 请举出几个文化场所及大致位置。
8、 请举出几个公园及大致位置。
9、 请说出你家的朝向。
10、 请说出南京路的走向及起止点。(可以回答不知道)
11、 你估计沿着南京路走,从海光寺到滨江道有几公里?坐车需要多长时间?
12、 天津市哪个方位海拔较低?
13、 在下列路线中任选至少三个(多选不限),大致说出经过的道路、主要的标志性建筑。
利顺德饭店-图书大厦
奥体中心-华苑
美院-王串场
外院-乐园
下瓦房-尖山
总医院-佟楼
西站-“天津之眼”
东站-津湾广场
鼓楼-意式风情区
水上公园-长虹公园
民园体育场-市委
伊势丹-海信广场
14、 你认为天津的路好认么?哪一带的路比较不好认?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如果迷路了怎么找(不借助别人的帮助)?
<三>基于地图部分(图略)
请在卫星图上找出以下地点并大致记录所花的时间。
家、工作单位(学习单位),大致画出你常走的路线,并说出你会经过的标志性事物。(如果地点不在地图上可以不标注,在地图上标注最好使用PS)
请找出以下地标:天塔、市博物馆、老城区、东站
假设从家出发,到这些地方怎么走?大致需要多长时间?我怎么样才能认出它?
请找出以下地区(任选四个):小白楼、王顶堤、万新村、天大南大、五大道、意式风情区、和平路滨江道、华苑
<四>基于照片部分
请辨认以下照片,说出它们是哪里。(有一些不属于天津市,也请你找出来)
请说出你是通过什么来辨认的?
(照片略)
<五>杂谈
1、 你认为我们在试图寻找什么?
2、 对人们来说,城市元素的方位和识别它的重要性在哪?
3、 你所了解的城市中,那个具有良好的方向感?
4、 作为天津人,你是否想到要移居其他城市?为什么?
5、 你认为,从城市建设方面来讲,天津最需要改善的地方是什么?
6、 你认为天津市是一个宜人居住的城市么?请在以几个下方面打分,满意度从1到10递增。
气候
市容
交通
安全
政府
居民素质
生活节奏
文化氛围
物价水平
工资水平
附录B、访谈结果记录
(略)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想做的事,别等“以后”1.0万+篇内容 · 966.7万次浏览
- 普通人有哪些糟糕的财务决定88篇内容 · 29.2万次浏览
- 万物皆可邪修447篇内容 · 43.8万次浏览
- 中年人感悟特别多1957篇内容 · 891.7万次浏览
- 我身边闷声发财的普通人42篇内容 · 25.9万次浏览
- 让人生变开阔的方法1.0万+篇内容 · 339.1万次浏览
- 你有哪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经历?5399篇内容 · 42.1万次浏览
- 哪个瞬间你发现自己被琐碎地爱着?955篇内容 · 229.9万次浏览
收藏备用
很不错很有趣啊。 参考文献《城市意象》的那个作者打错了。
虽了!我穿越了……不过估计老师不太会注意……